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对外交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确切的讲应该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主要涉及天文、历法、物理等应用科学技术。张骞通西域、《马可·波罗游记》的传播等为中西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利玛窦等耶稣会士先后进入中国,他们学习中国文化,采取适合中国习俗的传教方式;他们相当一部分人精通天文历法、炮术等知识,而这又是崇祯、康熙等皇帝所赏识并需要的。与此同时,徐光启、李之藻等知识分子不仅推动西学的广泛传播,而且翻译了大量的西学典籍。虽然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西学东渐还不足以唤醒沉睡的中国,但它代表中西两种文化已开始了碰撞。

——摘编自徐先知《明末清初西学东渐成因浅析》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以来,西学再次进入中国。从“开眼看世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再到“民主科学”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近代西学东渐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为挽救民族危亡,先进的知识分子通过翻译西书、著书介绍、兴办新式教育、邀请西方学者来华讲学等,推动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在这一过程中,西方的哲学、天文、物理、化学、医学、生物学、地理、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应用、科技、史学、文学、艺术等大量传入中国,对于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

——摘编自郑大华《论民国时期西学东渐的特点》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末清初西学东渐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西学东渐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内容和影响两个角度指出近代西学东渐与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不同。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2 . 1871年,清政府与日本谈判时坚持“仿泰西之例”,但“不可载明比照泰西各国总例办理”的原则,签订了《通商章程:海关税则》,对于日本所希望的最惠国条款,清政府并没有给予。据此可知,清政府
A.极力地维护朝贡外交体系B.实现了对外交往的近代化
C.利用国际规则维护自身权益D.与日本建立了平等外交关系
3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清王朝所面临的对外交往事务,完全不同于以前的中原王朝,北临强大的俄国,南邻从海上东渐而来的西方殖民主义势力。客观情况的变化,决定了国家机构也必须随之调整,对外交往的事务分别由理藩院和礼部承担。理藩院掌管西南、西北地区蒙、回、藏等少数民族事务;并负责与俄国的交涉。礼部则负责东渐而来的西方殖民国家事务,以及从东南海路、陆路而来的原中国藩属国事务。在西方殖民势力的强攻之下,清朝统治者不得不派遣钦差大臣与之议和,传统的只有理藩而无外交的体制被打破。奕䜣、文祥、桂良等人奏请设立总理衙门。1861年,总理衙门正式成立。总理衙门的管辖范围,不但包括办理对外交涉、通商等事,凡与洋务有关者皆归其管理。1875年,郭嵩焘奉命出使英国,近代中国外交制度中的使节制度出现。1901年,清政府下令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摘编《从晚清外交机构的演变看中国外交近代化》(马彦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王朝外交机构的演变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清王朝外交机构的演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有学者指出,清廷虽在1793年和1816年与英国使团有过外交接触,但朝野上下仍不谙世情,徒知侈张中华,未睹寰瀛之大”。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清朝统治阶层的昏聩腐朽B.清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
C.传统经济结构的长期存在D.列强对华侵略方式的改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晚清时期,欧美列强和日本对中国发动了一系列的侵略战争,蓄意制造了许多外交事件和国际争端,使中国对外交涉活动十分频繁。晚清外交中既有鄙视外人的一面,又有恐惧外人的一面。外交中存在着明显的起始阶段奋力捍卫国家权益,可最后无奈退让的局面。外交活动中面临着外来压迫与内部政争的双重困境,双方的共同作用使中国的外交举步维艰。晚清外交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深深的屈辱性,也有着浓厚的抗争精神。在外交进程的态势上,既被动因应,又在一定程度上借鉴西方先进的外交策略等而渐次成熟。

材料二   近代,在中国传承数千年的农业经济更显没落,其极大地阻碍了中国综合国力的发展,使中国远不能适应近代化发展诸多方面尤其是外交方面的需求。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李胜臣《中国近代外交的特征及成因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外交的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外交特征形成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6 . 下面是1949年7月7日上海市公安局提篮桥公安分局的一份处罚书。可见,当时
A.社会主义法治得以建立B.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确立
C.列强在华特权遭到否定D.国民政府对外立场发生了变化
2020-11-19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百校联盟2021届高三10月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7 . 1875年,洋务派要员郭嵩焘被任命为中国驻英公使后,其友人有许多为之沮丧,如李慈铭极力劝他不要到蛮夷之邦。湖南准备乡试的考生不仅烧毁了郭嵩焘出资修复的玉泉山上的唐代名刹上林寺,还扬言要捣毁他的住宅。据此可知
A.中英两国建立了平等外交B.洋务派开启了外交的近代化
C.士大夫极力维护国家主权D.传统天朝上国观念根深蒂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下列中国古代外交政策和外交情况评述正确的是
汉代使节出使各国,“远人宾服”
唐代对外使节“到彼宜阐扬经典,使知大国儒教之盛”,都城长安各国使节云集
明初朝廷四处宣谕,“有贡必封”
清初顺治曾诏谕“南海诸国,有能倾心向化、称臣入贡者,与朝鲜一体优待”。

A.形成和延续了朝贡体制B.外交机构精简行政职能
C.不利于维护我国的主权D.输入新式国际关系理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20世纪70年代,我国在外交上采取了“一条线”的战略,就是从日本到欧洲一直到美国的一条线,进入80年代以后,中国执行不同任何超级大国结盟,也不建立战略关系的外交政策。这一调整
A.反映出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B.促进了国内的现代化建设
C.表明中国确立独立自主外交政策D.缘于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