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对外交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4 道试题
1 . 1896年,驻华时间长达33年的德国公使巴兰德被长期负责非洲事务的专家申克和海靖接替;英国驻开罗总领事窦纳乐则首次赴远东工作,任驻华公使;1898年,美国以军队出身的康格接替驻华13年的登比。由此推知,这一系列的外交调整(     
A.激化了清政府同列强的矛盾B.便利了中国汲取外交经验
C.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D.预示了清廷沦为洋人朝廷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69年1月,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当时正值美国面临着二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1971年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

——摘编自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 ……中国方面重申自己的立场:台湾问题是阻碍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关键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必须从台湾撤走。……美国方面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它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

——中美《上海联合公报》(1972年)


(1)据材料一,概括尼克松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的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中美关系的焦点及美国的承诺。
(3)结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不同时期国家外交关系的改善的认识。
3 . 下列史实为我国古代不同时期对外交往的史实
朝代史实
汉代从合浦那徐闻县出发,可航行到印度南部。
隋朝常骏从南海郡出航到达赤土国。
宋朝恢复唐朝由广州出发经越南到阿拉伯的旧路。

以上史实可用以说明(  )
A.中外海路交往情况B.中华文化影响世界
C.我国推行闭关锁国D.欧亚海陆通道畅通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新中国在两大阵营对峙的国际背景下诞生的。中国共产党与社会主义阵营兄弟党、兄弟国家互动频繁,与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很少发生官方联系,意识形态亲疏成为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的标准。中苏两党的关系带动两国关系发展,苏联对中国进行了大量的援建。除了中苏两党、两国关系外,中国共产党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互动频繁,与非洲国家往来密切。不管是中国周边安全,还是中国的国际地位、国际影响力,都得到了实现。新时期国家的主要任务围绕经济建设展开,党际关系服务经济目标。一切对外工作围绕国家利益展开。这一时期,政党外交中意识形态以服务国家利益为目标,二者呈现出正向关系。

材料二从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性巨大转变中,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回顾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历史,总结其中历史经验教训,对夯实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构建、推进新时期政党外交深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杨胜刚《新中国政党外交维护国家利益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初期政党外交的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政党外交在维护国家利益方面的启示。
2022-12-10更新 | 89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23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测试(三)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4年《日内瓦协议》的签订标志着法国在印度支那殖民统治的终结。此后,法国国内掀起要求同中国建交的呼声,但是当时法国内阁仍屈从美国意志,不敢单独承认中国。尽管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法国方面不断有人呼吁承认中国,但中法建交的路途上横亘着两个主要障碍:一个是阿尔及利亚战争,另一个是台湾问题。19637月,美国、英国和苏联签订《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力图阻止中国和法国通过一般核试验来建立自己的核力量,这使得中法在反对超级大国控制世界的问题上又增加了一个共同点。与此同时,中苏关系进一步恶化,美国对印度支那事务的干涉越来越深,再次与法国在该地区的利益相矛盾。1963年,毛泽东多次强调争取“间接同盟军”的重要性并重新解释他的中间地带思想。此时中国政府重视戴高乐要发展中法关系的言行,最后于1964127日中法两国政府发表《中法建交联合公报》。

——摘编自翟强《一九四九年至一九六四年的中法关系》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伴随着对时代主题的认识和对外交策略的制定,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三条外交脉络——生存、富强、和谐。中国外交70多年来,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国际影响迅速扩大,国际交往日益密切,面临的挑战和压力越来越大,国际战略也随之丰富和发展。准确判断国际形势是中国国际战略确立和发展的现实依据,制定切实可行的外交方针是中国国际战略的首要任务。在政治、经济、外交三者关系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对外工作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了维护和实现国家利益,就必须制定一个具有连续性、稳定性、长期性的外交政策和执行具有高度灵活性的外交策略。

——摘编自刘霏《新中国外交政策:发展、成就及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60年代中法关系的变化并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事业的成功经验。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秦、汉之前的早期文献中所表现出来古代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毫无疑问大多是传闻和想象。古代中国人有一种把空间最大化的想象方式,就是把“天下”想象成“九州”以及周边,中国与“四裔”,或者是以“王畿”为中心逐级放大的“五服”。它体现了古代中国自居中央的天下观念,按照古人的说法,因为四裔不够文明,都仰慕中国,所以要来中国朝贡。“以中央王朝为中心,以周边四裔为附庸”的中国历史记载传统,延续了两千多年。

——摘编自葛兆光《传统中国史学中的世界认识》

材料二   道光年间,国门被迫打开,有关中国之外的世界知识逐渐受到关注,一些世界地理和历史的著作陆续问世,中国历史学家才真正开始有意识地超越帝国边界,并依靠异域自己的资料加上亲身经验和考察,开始试图叙述有关世界/全球的史地知识。随着中国内政外交的步步失败,关于世界地理和历史观念的巨变,仿佛在加速度地出现。早在同治六年(1867)清王朝成立同文馆,就决定同文馆要设立“读各国史略”一科:1895年甲午战败,1898年变法失败,1900年义和团事件之后,晚清政府不得不从政治、制度和教育上改革。在这种改革中,有关历史的观念,也终于迸入官方主导的学校教育。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中规定大学堂在中国历史之外必须讲授“万国史”、中学堂讲授“欧洲和美洲史”。正是在这种中国的大变局之中,世界历史也顺势进入中国。

——摘编自葛兆光《传统中国史学中的世界认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史学对世界的认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以来中国史学对世界认识的变化,并概括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
2022-11-15更新 | 87次组卷 | 6卷引用:河南省驻马店市第二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培优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7 . 1874年,日本发兵侵略台湾时,总理衙门就日本侵略行为进行责问,特别强调了日本这一行为侵犯了中国的“国权”。总理衙门称:“贵国不向我国声明而径出兵,是侵犯我国权,破坏公法,干涉内政,极度无理。”这反映出清政府(     
A.华夷观念根深蒂固B.不谙近代外交体制
C.国际地位得到提高D.近代国家意识增强
2022-10-02更新 | 79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2023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性考试(四)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下列不同年代新中国建交国家数目统计示意图中,反映20世纪60年代末建交状况的是(     
A.B.
C.D.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1955年,日本鸠山内阁同意中国贸易代表团访问日本,并促成了中日第三次民间贸易协定的签订。同年,中国政府确定了贸易、渔业、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对日工作计划,日本对此积极回应。据此可知,当时
A.中国打破了美国遏制所形成的外交僵局
B.中国改变了“一边倒”的方针
C.谋求经济发展是中日双方的共同需求
D.日本摆脱了美国的政治控制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怀柔远人”体现了中国皇帝或君主对待蛮夷居高临下的心态,古代“天下中国观”与“夷夏之辨”是“怀柔远人”的思想基础。传统的天下中国观认为,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心的、以华夏民族为主干的所谓“中国”是宇宙文化的中心;所有的非中国人是未开化的“蛮夷”,中国的统治者理所当然被描述为天下全人类的君主。怀柔须建立在“德治”与“自治”的前提下。作为历代帝王的治术,怀柔的手段不外赐予、和亲、通商、教化等形式,以彰声威。最终目的是以“礼”来“定君臣之分,严夷夏之防”。儒家思想的“怀柔”在很大程度上是理想的象征,但其影响深远。

——摘编自苟德仪《“怀柔远人”的思想基础及清朝实践》

材料二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中英订约规定,“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这一片面最惠国条款,虽出于英国的主张,却轻而易举地获得了清政府的同意,除强权政治等因素外,就中国而言还由于它符合传统的怀柔之道。……甲午庚辛时期,清政府的利益观念有了新的扩展。如伍廷芳用儒家理论批评西方自私自利,认为“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互利就应是它们(国与国)每一次交往的基调”。其后,光绪帝谕谓:“立国之道,先富而后可强”“柔远之道,寓于通商,而实富强之本也”。柔远之道已与国家利益和自强相联系,而不是以往的单方面施恩。上述思想,通过阐发和深掘中国传统观念中被忽略的积极意义,并与最惠国待遇的国际惯例结合起来,由此更进一步揭示了相互利益观念的正当性,向国际社会明确宣示中国根据公平正义原则的利益诉求。

——摘编自李育民《晚清对外关系中利益观念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怀柔远人”的基本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怀柔远人”内涵的变化,并加以评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