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对外交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6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王宠惠(1881-1958),祖籍广东东莞,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早年跟随孙中山从事革命工作,曾任中华民国首任外交总长、北洋政府国务总理以及常设国际法院法官。1937年3月,王宠惠被蒋介石任命为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部长,此时中日关系非常紧张,在此紧要关头,王宠惠执掌外交部,体现了国民政府对其外交能力的充分肯定。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根据形势变化与苏联谈判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约》,沉重打击了日本孤立中国的外交图谋,促使英美改变对中国抗战的消极态度,积极争取英美援华。抗战后期,他审时度势,力争并最终确立中国四强之一的地位。王宠惠一生中先后撰写了《宪法危言》等一系列的法学作品,探讨了中国宪政设计的原则和方针,被誉为近现代中国法学的奠基者之一。

——摘编自祝曙光《王宠惠与抗战期间的中国外交》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宠惠一生的主要历史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宠惠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2023-06-10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部分学校2021届高三5月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元朝在中央设立会同馆,为远道而来朝贡觐见的四夷宾客、使臣、归附人等提供便利,并设立译使和通事,供他们翻译之用。这些举措(     
A.摆脱了传统的夷夏观念B.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C.推动了外交体制的变革D.加强与域外经济文化交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1870年清朝大臣崇厚出访法国,受邀参观巴黎下水道工程,大受震撼,但又觉得下水道被万人踩踏,深感羞辱;1875年慈禧太后委派郭嵩焘出任英国大使,但同时又委派一个反对西学的刘锡鸿担任副使。这说明清政府(     
A.向西方学习成为共识B.仍以中体西用为外交指导思想
C.外交近代化步履维艰D.对西方文化从抗拒到被迫接受
4 . 1950年中苏民用航空股份公司成立,1954年定期航线达到8条、经营的航线距离近13000公里。在此期间,与中国建交的各国代表团以及有些国家的社会及政治活动家,都利用了该公司的航空运输工具。该民航公司(     
①体现了中苏间的友好关系             ②建立了较完备的全国航空网络布局
③带来了对外建交的新高潮             ④见证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增多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2009年,英国政府在《英中合作框架》中,第一次使用了中国“东山再起”的表述,而不是西方政府和媒体习惯上使用的“崛起”概念。这表明英国(     
A.否定了欧洲中心论的观念B.摒弃了西方一贯的遏制政策
C.消解了与美国的协同关系D.承认了中华文明的历史地位
2022-07-06更新 | 70次组卷 | 4卷引用: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丰湖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022·广东·二模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法用战争打破清王朝对《南京条约》“一劳永逸”的愿望,并且《天津条约》明确规定条约“以十年为限”,可以“酌量更改”。随着眼界的打开,清朝君臣对修约逐渐有了新认识。《马关条约》签订后,一些开明的官员纷纷上奏呼吁修约。1898年,总理衙门更是向英国提出“希望修改税则和条约中的通商各款”,虽未成功但迫使英国正面回应了中国的修约诉求。

——摘编自李育民《晚清时期条约关系观念的演变》等

材料二   中华民国时期废除不平等条约大事记

时间事件
1924年下半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明确提出取消所有不平等条约的宣言,全国各地掀起了一场群众性的反帝废约运动
1928711南京国民政府发起一场同列强“改订新约”的运动,并先后签订《整理中美两国关税关系之条约》《中比友好通商条约》等
20世纪40年代中国社会掀起一股要求立即废除不平等条约的热潮,国民政府与英美分别签订了《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政府提出修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民国时期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进程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从晚清到中华民国修废条约历史进程的主要因素。
2022-04-30更新 | 441次组卷 | 11卷引用:学易金卷:2022-2023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广东专用)B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考古学家在今韩国庆州地区7—9世纪的墓葬中陆续发现了大量胡俑,俑的形象既有来自地中海地区的东罗马人、波斯人,还有中亚地区的回鹘人,粟特人。这表明当时
A.东亚风俗深受西方文化影响B.中西交流主要依赖于海上交通
C.丝绸之路已延伸到朝鲜半岛D.朝鲜与东罗马建立了外交关系
2022-04-24更新 | 617次组卷 | 38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
8 . 明初百年间,中国对外关系经历了从“四夷来朝”到“四夷来商”的演变,发展至明中期,统治者对“四夷”的认知,仍然沿袭“小、穷、弱”的观念。这一现象
A.标志着传统朝贡体系的瓦解B.导致了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
C.反映传统认知落后发展潮流D.有利于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
2022-03-13更新 | 1426次组卷 | 17卷引用:广东省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3月名校练习卷(五)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下表是古代东亚地区使臣往来统计表。这表明
在明代表(→表示使臣出使方向)
中朝使臣往来中日使臣往来朝日使臣往来
中国→朝鲜朝鲜→中国中国→日本日本→中国朝鲜→日本日本→朝鲜
明代以前2088824681424
共计1343年
年平均次数
0.130.650.0030.050.010.02
明代161129916372270
共计277年
年平均次数
0.64.60.060.130.080.25
A.中国是东亚国际秩序稳定的核心力量
B.儒家文化有利于东亚国际秩序的稳定
C.东亚地区政治一体化的趋势有所加强
D.东亚国家间的平等友好关系更加密切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1864年,新任普鲁士公使李福斯乘战舰抵达天津,发现大沽口有三艘丹麦商船,当时正值普鲁士与丹麦在欧洲交战,李福斯便下令俘获丹麦商船作为战利品。总理衙门根据有关国际法知识,认为这种将欧洲战争扩大到中国“内水”的行为非法,时任总理大臣的奕䜣拒绝接纳李福斯作为公使进驻北京。这说明清政府
A.固守天朝上国的观念B.对世界大势茫然无知
C.熟悉外事交往的流程D.已具备近代外交意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