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对外交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1864年,新任普鲁士公使李福斯乘战舰抵达天津,发现大沽口有三艘丹麦商船,当时正值普鲁士与丹麦在欧洲交战,李福斯便下令俘获丹麦商船作为战利品。总理衙门根据有关国际法知识,认为这种将欧洲战争扩大到中国“内水”的行为非法,时任总理大臣的奕䜣拒绝接纳李福斯作为公使进驻北京。这说明清政府
A.固守天朝上国的观念B.对世界大势茫然无知
C.熟悉外事交往的流程D.已具备近代外交意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帝国主义的封锁,毛泽东主张“在准备对苏贸易条约时应从统筹全局观点,苏联当然是第一位的,同时要准备和波、捷、德、英、日、美等国做生意”。这反映当时中国外交
A.还没有确立“一边倒“的方针B.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C.体现了鲜明的意识形态D.已打破了西方的孤立封锁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据《清季外交史料1875-1911》所记,“主权”概念最早出现在19世纪60年代,每100页文件中出现“主权”一词的频率1875年至1894年为1次,1895至1899年为2.5次,1902年到1910年为22次左右,其中1909年为37次。这种现象
A.反映出“华夷之辩”观点的淡化B.体现了近代民族国家意识的增强
C.折射了清朝的宗藩体系走向瓦解D.废除了西方列强在华治外法权
2022-01-14更新 | 261次组卷 | 4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广东实验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洋外交初期亦有其力争主权和反对列强干涉内政的篇章,不可全盘否定。北洋初期外交不是简单的排外与制夷思想,而是积极地妥协思想和对外依赖思想的结合。北洋政府初期外交多集中于满蒙藏地区中外利益冲突上……一战后,中国作为战胜国力图抓住时机争取独立、自由和平等、自主的国际地位。从巴黎和会到华盛顿会议,北洋外交尽管没有获得完全成功,但争回了部分主权。“九国公约”的成立、“蓝辛一石井协定”的取消及英日同盟被拆散,均有利于中国。这些斗争的成果可以充分表明北洋外交思想及实践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北洋政府在民意推动下,主动争取失去的国家权利,也说明依赖主义的外交思想已开始向国际平等主义外交思想转变。

——魏延秋《北洋军阀政府前期的“维持外交”》

材料二   中国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需要超越事务层面来思考和构建未来的国际社会。为世界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不仅需要中国拿出更多的物资贡献,还需要提出有价值的思想和学说,要发挥大国的“引领和塑造”作用,则要求中国的外交不但是“中国本位”,还要是“世界本位”。只有如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与和谐世界的理念形成真正有意义的价值关联

——崔立如《国际格局转变与中国外交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洋军阀时期外交的主要特点,说明当时政府能够取得一定外交成就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外交政策,谈谈你对我国当前外交成果的认识。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5 . 2006年胡锦涛主席在美国耶鲁大学演讲时说“历史经验表明,在人类文明交流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克服自然的屏障和隔阂,而且需要超越思想的障碍和束缚,更需要克服形形色色的偏见和误解。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差异不应成为人类文明交流的障碍,更不能成为相互对抗的理由。”与此观点不符的是
A.要尊重人类文明的民族性和多元性
B.文明交流受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影响
C.通过交流可以消弭文明之间的对抗
D.偏见和误解严重阻碍文明间的交流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在朱绍侯主编的《中国古代史》有如下记载
郑和下西洋,到达亚非各国。华侨开发南洋地区,戚继光抗倭,援助朝鲜抗击日本。利玛窦来华传教,徐光启翻译了利玛窦带来的科学著作。中国人民反对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入侵。政府禁止沿海居民出海贸易。

(1840年前)
郑成功收复台湾、来华的传教士将西方的天文地理数学等介绍到中国,也向本国广泛的介绍中国社会状况,中国人民抗击沙俄、英国、法国的入侵。仅留广州作为贸易出口。
以上材料表明
A.朝贡贸易成为中外贸易的唯一管道B.中华民族面临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
C.中外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加强D.体现传统农业社会对外交往的特征
2021-10-30更新 | 384次组卷 | 19卷引用:广东省清远市华侨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1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下框内是1876年李鸿章会见日本使节森有礼时的双方对话。这反映了李鸿章
森:据我看来,和约没甚用处。
李:两国和好全凭条约,怎能没用?
森:和约不过为通商事可以照办,至于国家举事只看谁强,不必尽依着条约。
李:此是谬论!恃强违约,万国公法所不许。
森:万国公法亦可不用。
李:叛约背公法,将为万国所不容。

A.对近代国家关系实质缺少清醒认识B.奉行“中体西用”的洋务思想
C.固守“天朝上国”的传统外交观念D.利用国际公法保障了国家利益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有学者曾这样描述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条约谈判:“怡亲王深深明白,对于咸丰皇帝来讲,开放天津不是个事儿,赔银一千六百万两也不是个事儿,带几百人进京换约也不算事儿,就这个夷人亲见皇帝,它是个事儿,事关国体啊。”这反映出清政府
A.近代外交观念尚未形成B.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
C.开始愿意融入全球化D.重视国际条约的签订
2021-07-31更新 | 297次组卷 | 21卷引用:广东省江门市开平市忠源纪念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选择考)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非洲是世界古人类和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公元前4000年便有最早的文字记,非洲北部的埃及是世界文明发源地之一。自1415年西班牙占领休达,欧洲列强开始对非洲进行殖民统治,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达到巅峰,约有95%的非洲领土遭到列强瓜分,资源长期遭到掠夺。1947年后殖民地陆续独立,而非洲独立年(1960年)则象征非洲脱离列强统治,非洲殖民时代结束。

由于长期种族冲突、热带疾病丛生、工业化引发的环境破坏,从前西方殖民主义,独立后腐败政权,教育、人民自律的不力,使非洲成为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世界经济发展水平最低的一个洲,全非洲一年的贸易总额仅占全世界的百分之一。通常所说非洲人指的是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尼格罗人种非洲居民,即非洲黑人。

——摘编自《非洲概况》(新华网2016-05-19

材料二   我们一致认为,中非历来是命运共同体。中非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结下深厚友谊。一致承诺,加强集体对话,增进传统友谊,深化务实合作,携手打造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

我们一致同意将“一带一路”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非盟《2063年议程》和非洲各国发展战略紧密对接,加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促进双方“一带一路”产能合作,加强双方在非洲基础设施和工业化发展领域的规划合作,为中非合作共赢、共同发展注入新动力。面对当前严峻形势,坚定主张多边主义,反对一切形式的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支持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以规则为基础,透明、非歧视、开放、包容的多边贸易体制,推动建设开放、包容的世界经济。

——摘编自《关于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北京宣言》(新华网2018-09-05


(1)根据材料一,概括非洲的历史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论述“中非历来是命运共同体”。
2021-07-28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河婆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清初,中央设礼部和理藩院,负责接待藩邦、属国或外国贡使,处理一切“夷务”;1861年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总揽外交及各项洋务;《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这反映了
A.中国外交体制的近代化B.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C.学习西方逐渐成为共识D.清政府缺乏国家主权意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