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对外交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4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古代中国,几乎从来没有受到过真正强大的文明挑战,始终相信自己是天下的中心,凡是周围的国家,中国人就相信他们文明等级比我们低,应当向我们学习、进贡、朝拜。天朝只看重藩属是否归顺,而轻视疆土划分。

历代王朝认为模糊波动的边界反而有助于鼓励蛮夷的慕化之心,清晰稳固的边界却会阻断华夏文明价值的扩张,疆域往往中心清晰而边缘模糊。“朝贡体系自汉末就得到了确认,并在此后成为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定制,一直沿用到19世纪中后期。”中国近代之前主要以列封藩邦属国的形式巩固边关。

——摘编自葛兆光《关于近世民族主义思想的一个远缘》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后,清王朝面临强敌窃边的边疆危机。1865年,薛福成先后追随洋务派曾国藩、李鸿章,担任其幕僚,长期办理洋务外交,得以了解和学习西方外交理念及其运作方式,外交思想逐步近代化,在与英国进行西南边界勘定和界务谈判中,明智而务实的薛福成抛弃传统的“天下——王土”观念,代之以“寸土必争”的领土主权意识。1892年,薛福成与英国就滇缅边界划分进行了多次谈判,援引国际公约,收回了滇边部分领土和权益,他还力请朝廷选将练兵,切实加强西南边境的军事防卫。西南地区从王朝国家的“藩篱”,变成了与内地“唇亡齿寒”的边防要地。中法战争后,清王朝分别与法、英勘定滇缅、滇越、粤越以及西藏与尼泊尔、东北与日朝之间的边界线,这些较为清晰的现代民族国家间的边界线,意味着传统的属国或朝贡关系最终裂变。

——摘编自林开强《清王朝国家疆域边界意识简析》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与近代中国两种疆域边界观念的不同,并说明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国家疆域边界意识的积极意义。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1873年,总理衙门与英、法、俄、美、德五国公使围绕亲递国书的觐礼问题进行谈判,双方辩论往返持续三个月之久,最终达成协议:五国公使觐见时不行跪拜之礼,公使们将觐见本国君主的三鞠躬之礼改为五鞠躬。据此可知中国
A.外交主动融入世界
B.外交艰难向近代转型
C.近代外交的屈辱性
D.奉行传统外交理念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20世纪70年代,我国在外交上采取了“一条线”的战略,就是从日本到欧洲一直到美国的一条线,进入80年代以后,中国执行不同任何超级大国结盟,也不建立战略关系的外交政策。这一调整
A.反映出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B.促进了国内的现代化建设
C.表明中国确立独立自主外交政策D.缘于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近代时,“外交一词来源于西方,在其传入中国后,因其主要是官方和精英所用术语,传播渠道不畅,故在很长时期内,使用而不流通,流通而不流行。直到19世纪90年代,“外交”才成为中国社会各界所普遍接受和广泛流行的词语。这一变化反映了
A.中国对外感响力日益增强
B.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
C.中国对外交往的范围扩大
D.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1955年,日本鸠山内阁同意中国贸易代表团访问日本,并促成了中日第三次民间贸易协定的签订。同年,中国政府确定了贸易、渔业、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对日工作计划,日本对此积极回应。据此可知,当时
A.中国打破了美国遏制所形成的外交僵局
B.中国改变了“一边倒”的方针
C.谋求经济发展是中日双方的共同需求
D.日本摆脱了美国的政治控制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下表所示是西文中“外交”一词在中国的翻译演变。影响这一演变的主要因素是
辞书时间中译
罗存德《英华字典》1866年朝廷钦差,精于国政
卢公明《英华萃林韵府》1872年洋务
颜惠庆《英汉双解标准大辞典》1906年外交策,外交术,邦交

A.洋务运动的兴起B.近代外交体制的成熟
C.中外交流的频繁D.华夷观念的逐渐淡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1854年,英法美三国向清廷提出“修约”,要求公使驻京。咸丰帝对这一条款深感恐惧,认为这样会给“天朝上国”带来“肘腋之变”,极力反对。这反映出
A.清廷坚守闭关锁国政策B.列强力图建立平等外交
C.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加深D.清政府不谙熟近代外交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20世纪50年代中日关系出现松动,中国政府对日采取了一系列主动行为:1952年6月,签订了第一个中日贸易协议;1955年春,签订了第一个中日民间渔业协定等;从1954年秋到1957年夏,中日民间友好往来出现了高潮;1962年,中日签订廖承志一高崎之助中日综合贸易备忘录,开辟了中日半官半民贸易的窗口。这些现象表明
A.中国从革命型外交转向国家型外交B.中日邦交正常化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C.中外交往中意识形态影响逐渐淡化D.民间交往为中日建交奠定-定基础
2021-07-11更新 | 27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商周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6月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9 . 下面是1949年7月7日上海市公安局提篮桥公安分局的一份处罚书。可见,当时
A.社会主义法治得以建立B.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确立
C.列强在华特权遭到否定D.国民政府对外立场发生了变化
2020-11-19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百校联盟2021届高三10月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晚清时期,欧美列强和日本对中国发动了一系列的侵略战争,蓄意制造了许多外交事件和国际争端,使中国对外交涉活动十分频繁。晚清外交中既有鄙视外人的一面,又有恐惧外人的一面。外交中存在着明显的起始阶段奋力捍卫国家权益,可最后无奈退让的局面。外交活动中面临着外来压迫与内部政争的双重困境,双方的共同作用使中国的外交举步维艰。晚清外交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深深的屈辱性,也有着浓厚的抗争精神。在外交进程的态势上,既被动因应,又在一定程度上借鉴西方先进的外交策略等而渐次成熟。

材料二   近代,在中国传承数千年的农业经济更显没落,其极大地阻碍了中国综合国力的发展,使中国远不能适应近代化发展诸多方面尤其是外交方面的需求。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李胜臣《中国近代外交的特征及成因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外交的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外交特征形成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