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对外交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人华民交涉词讼……其英人为何种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凡系进口、出口货物,均按新定则例,五口一律纳税,此外各项规费丝毫不能加增。其英国商船运货进口及贩货出口,均须按照则例,将船钞、税银扫数输纳全完,由海关给发完税红单,该商呈送英国管事官验明,方准发还船牌,令行出口。

——摘自《中英五口通商章程》(1843年)

材料二   凡授权英王陛下或其代表实行管辖在中华民国领土内英王陛下之人民或公司之一切条款,兹特撤销作废。英王陛下之人民及公司在中华民国领土内应依照国际公法之原则及国际惯例,受中华民国政府之管辖。

英王陛下认为一九零一年九月七日中国政府与他国政府包括英王陛下联合王国政府在北京签订之议定书,应行取消;并同意该议定书及其附件所给予英王陛下联合王国政府之一切权利应予终止。

——摘自《中英新约》(1943年)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中英五口通商章程》的危害。
(2)据材料二,概括《中英新约》的主要内容,并说明其签订的原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瓷器是古代中国主要的外销商品。在西方人加入中国瓷器贸易之前,中国瓷器主要通过官方贸易途径传播。16世纪初期,西方国家对瓷器的需求刺激了中国民间商贸的发展。17世纪时,各国皇室、贵族往往设有专门房间陈列,如德国安斯巴哈宫的“明镜沙龙”和“士绅瓷室”。到18世纪,由于瓷器源源不绝地进入欧洲,特别是饮茶习惯成为时尚,瓷器已成为欧洲家庭不可缺少的日用品,如瓷杯、瓷碗等,由此而兴起一股模仿、吸收中国文化的“中国风”。于是大量陶瓷工厂建立,建立相关的实验室、研究协会相继建立,《设计与制造艺术》等刊物相继出版,倡导艺术家参与工艺制品的设计与制作,大型国际博览会推动了瓷器信息技术交流。由此导致欧洲制瓷工艺逐步超过中国瓷器。

由于现实存在的文化差异,如:政治体制、意识形态、经济实力、历史经验,乃至深层次的文化价值观念,到18世纪晚期,在很多欧洲人眼中,它不再是那个繁花似锦的美好国度,变成了腐朽落后、野蛮专制、摇摇欲坠的国度,欧洲各国对中国风格与东方艺术的热情也随之消退。19世纪中叶,华瓷被激烈的资本主义竞争排挤出国际市场。正如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里提到:“盖瓷虽小道,而于国运事变亦隐隐相关焉。”

——据《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余张红《中西陶瓷贸易》等整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19世纪中国外销瓷器演变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谈谈你对“盖瓷虽小道,而于国运事变亦隐隐相关焉”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正是这种远见卓识,使唐朝开创了“四海威服,万国来朝”的昌盛局面。据唐朝政书记载,从唐初到玄宗开元年间,与大唐建立过外交关系的“四蕃之国”有近四百个。诗人王维对唐朝这一繁荣景象曾有诗言“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摘编自谢志东《拨云见日:你所不知道的唐朝与唐人》

材料二   中国社会的生产力相对落后,经济基础薄弱对外交政策的选择缺乏主动性,仅仅依靠外交的“均势原则”(即所谓“以夷制夷”论)……李鸿章毕生奉行“以夷制夷”的外交政策是以列强间的矛盾和裂痕为基础的。实际上,列强之间在侵华问题上的“合作”或者“勾结”远甚于彼此之间的对立,这就注定了“以夷制夷”政策必将失败。

——摘编自李敏《试论中国近代外交政策的转型》

材料三   目前,简单来说,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目标,就是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摘编自《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阔步前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呈现“四海咸服,万国来朝”昌盛局面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外交政策的特点及其失败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诠释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目标。综上所述,谈谈对外交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的关系良好,贸易和文化交往十分频繁。与此同时,中国与联邦德国之间处于对立状态。1955年,联邦德国与苏联建交后,中国逐步推动与联邦德国的民间往来。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日益紧张,中国与民主德国关系降到了冰点。70年代初,联邦德国调整“新东方政策”,决定改善与中国的关系。1972年10月,两国外长在北京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公报,决定互派大使。此后,两国的交流活动迅速升温。

——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等

材料二   1993年,德国实施“新亚洲政策”,十分重视发展与中国的关系。德国企业认为在中国“差不多所有行业都有前景”,纷纷进军中国市场。1998年,德国总理施罗德将实现外交政策“正常化”作为重要目标,对外不依附于任何国家,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并与中国共同“推动世界经济出现多元认同”。中国认为加强中德在多极化世界中的合作,有利于提高各自国际地位,扩大各自在国际上的活动余地,并促进世界和平、安全和稳定。2004年,中德在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框架内建立“具有全球责任的中德战略伙伴”关系,中德关系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摘编自吴友法《德国现当代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50~7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德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历史条件。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德关系发展的历史启示。
2020-07-08更新 | 6747次组卷 | 33卷引用:天津市十二区县重点中学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化外(政令教化所达不到的地方)人犯罪者依律拟断;隶理藩院者,仍照原定蒙古例。化外人既来归附,即为王民,罪并依律断,所以示无外也。

——摘自1740年《大清律例》


(1)依据材料一,指出清朝处理外国人在华犯罪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采取这一措施的原因。

材料二 凡英民告华民者,必先赴管事官(即领事,下同)处投禀,管事官先行查察……间有华民赴英官处控告英人者,管事官均应听诉……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华民如何科罪,应治以中国之法。

——摘自1843年《虎门条约》


(2)通过材料二,指出英国在华享有的特权。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特权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材料三1943111日,中国驻美大使魏道明与美国国务卿赫尔在华盛顿签署了《中美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与换文》。同日,国民政府代表宋子文与英国代表薛穆、黎吉生在重庆签署了《中英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其有关特权条约》。这两个条约的主要内容之一是:美英两国同时撤废在华治外法权。很快,巴西、加拿大、挪威、荷兰、阿根廷等国也先后与中国商订新约,放弃在华特权。

——摘编自胡星斗《民国政府收回治外法权的历程》


(3)依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取得的外交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取得这些成就取得的主要原因。
(4)综上,概括影响一个国家司法主权的主要因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同周边的大多数国家一直维持着一种特殊的政治关系,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宗藩关系,或称藩属关系。对属国来,尊奉中国为上国,“奉正朔,求册封,定名分”,取得中国的承认和保护,名正言顺地进行统治;而对中国来说,则以属国为屏藩,维护天朝的安宁。“在理论上,且一般地实在:在实践上,中国并不设法通过这些方式来直接干预这些属国的内政”,只要“照儒家的模式一道生活,并履行他们的义务,遵行有关的礼仪制度,这些国家大部分是自主的。”

——谢俊美《宗藩政治的瓦解及对远东国际政治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宗藩关系的特点。

材料二   宗藩体制作为封建的不平等国际关系,它早在汉朝就已产生。中间虽然由于中国国内政情的变化或因藩邦变化而呈现时断时续的状态,但就此体制而言,却一直延续到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尚维持了近50年之久。鸦片战争前,清朝帝国虽早已衰弱,但由于没有列强入侵,东亚封建宗藩体制这一国际系统结构没有新因素介入去打破它内部的平衡,因而宗藩体制得以暂时维系。鸦片战争后,列强扩张的中心是中国,而对朝鲜等藩邦的侵入较少,因此,晚清宗藩体制能维持到19世纪70年代以后才逐渐解体。

——高世华《简论19世纪70—90年代的宗藩关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i9世纪宗藩体制发展的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1689年之后约150年的时间内,除安妮女王统治的12年外,英国国王一直由一位同时担任他国国王的欧洲人担任。为了保护国王在欧洲的属地,与欧洲国虽然结盟外交受到国王的影响,然而介入欧洲事务在很大程度上是英国因素使然。在重商主义指导下,在海外殖民掠夺并获取商业特权成为18世纪特别重要的内容,在这种竞争中,强大的法国越来越成为英国最主要的对手。英法七年战争中,英国于1756年通过《威斯敏斯特协定》与普鲁士建立盟约关系,由普鲁士牵制法国,使英国取得最终胜利。英国一方面重新确立了欧洲大陆的均势格局,另一方面在与法国争夺殖民与商业利益方面获得完全的胜利。这使得英国从早先孤立于欧洲的一个边缘国家变为欧洲最具影响力的国家。

——摘编自刘明周《18世纪英国的结盟外交》

材料二   清代外交公文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清王朝的外交理念。清朝对待亚洲各国的公文,一般使用“谕”与“敕谕”,充分表现出宗主国与藩属国的上对下的等级关系。康熙年间中俄双方定例,“中国行俄罗斯之公文,用理藩院的印信,咨(地位相当的高级官署间相互行文时使用的平行公文文种)行俄罗斯萨那特(“萨那特”意思为理事)衙门;俄罗斯行中国之公文,用萨那特衙门及托博勒城守尉印信,咨行中国理藩院衙门。”理藩院与萨那特衙门两个机构在职位、品级上都是对等的。1689年,清政府与俄国公使费要多罗签订《尼布楚条约》,这是清朝在雅克萨自卫反击战中大获全胜后与俄国人签订的平等条约。1793年,英国政府正式派出以乔治.马戛尔尼为正使的使团访华进贡,乾隆皇帝在遣回来使时.写给英王乔治三世的一封敕谕,以“奉天承运皇帝敕谕英吉利国王知悉”开头。

——摘编自陈静《论清代外交关系变化在对外文书文种上的体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实行结盟外交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与俄英两国不同的外交关系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不同时代的人对李鸿章外交的评价不尽相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梁启超指出:“所谓联者(与外国妥协),又非平时结之,不过临时而哫(阿谀奉承)之。”认为李氏并非全然不知“以夷制夷”的不妥,皆因危若累卵的政局,“固不得不隐忍迁就于时也”。同时批评李鸿章洋务、军事及外交失败,关键在于“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事,不知政治之本原”。

——摘编自梁启超《李鸿章传》(1901年12月)

材料二   资产阶级革命派称李鸿章外交犹如汉奸之变相。1907年,《民报》刊发大幅讽刺性政治漫画,并在画下注明“过去汉奸之变相”,李鸿章赫然在列。1918年费行简以秦桧“卖国”比拟李鸿章,称“俗论拟之为秦桧,子不敢议其过刻也”。

——摘编自《民报》、费行简《近代名人小传》等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内,大陆相关著述有梁思光的《李鸿章卖国史》(1951年),胡滨的《卖国贼李鸿章》(1955年),章回主编的《李鸿章》(1962年),王天奖、李国俊的《尊孔派和卖国贼——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袁世凯》(1976年)等。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围绕着李鸿章“误国”“卖国”论题展开了学术理论辩驳。欧阳跃峰认为李氏“和戎”外交(与外国妥协)是在对中外大势及敌强我弱清醒认识基础上提出的,“谨守条约”并不排斥有理、有利、有节的抗争,且是权宜之计,绝非长久之策。林璧属认为,评价李氏的标准歧异导致评价结论歧异,近年李氏研究过程中渗透着情感因素,其结果导致李氏外交行为的责任难以评判,历史评价的普遍性原则没有得到尊重。

——摘编自盛海生、欧阳跃峰《百年来李鸿章外交思想研究综述》


(1)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述两者对李鸿章外交的看法有何不同。这反映出社会政治领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阅读材料三,简述新中国成立后对李鸿章外交看法的变化,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9 . 丝路风雨

丝绸之路最初是军事路、外交路……之后是民生路、商业路、世贸路,再之后发展成了当时世界上最繁忙的物流大通道。由长安到西域,到中亚,到西亚,再绵延至欧洲。物质交流的同时,中国文化、印度的佛文化、伊斯兰文化、基督文化也相互间交集共生。丝绸之路是中国融入世界,并渐而有发言权和影响力的一条大国之路

——穆涛:《丝绸之路是世界观》,载《文汇读书周报》,2017年7月3日


(1)结合汉、唐史实,说明丝绸之路是一条“中国融入世界”之路。
(2)历史上,丝绸之路虽多次受阻,但在更长时间内保持通畅。以唐代为例,简要概述丝绸之路保持畅通的原因。
(3)明清时期,丝绸之路的地位有所下降,简析其下降原因。
2020-03-06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上海市静安区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古代天文学因其功能的重要,历代统治者都设立专门机构和官员以司其事,制定相应的行为规范扣法律条文,接纳朝野研究者充实官办天文学的实力.且从财力上给予足够的支持,从而构成了相当稳定、持久的天文学运作机制。《夏小正》记述了一年中十二个月的星象、物候、气象以及所应从事的衣事、政事等。在西同时期实施一种颁期制度,周天子每年依据史官现象预推每一月朔的日期,连同相应的政事向全国上下发布,全国范围内行使统一的历日制度。春秋战国时期,历法同天命、皇赦联系起来。至汉代,我国已形成自己独特的天文历法体系。《汉书》中指出,历法要顺应天道,合于天行的客观规律,并以之治天下。唐宋天文学发展迅速,僧一行的《大衍历》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历法,形成了我国成熟的历法体系。宋代时全国约有十座大型浑仪。元代李谦在所拟《颁授时历诏》中指出:“钦天授时为立国之本”。明清学者对律吕、大衍等历本的思想、利弊厦影响做了很好的总结。

——摘编自陈美东《中国古代天文学思想》

材料二 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播促使天文学从宫廷走向民间,从官员学者走向普通民众。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天文算学馆,随后各地新式学堂破土而出,天文、物理、化学等西方科学列入课程之中。国人主动翻译西书,出现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等官方机构和大同译书局、南洋公学译书院等民间机构,出版包括天文学在内的西方自然科学书籍。中国学者自编学堂教科书以及识字、歌谣、名物等读本,创办《申报》《新闻报》等报刊,创作新式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承载西方近代天文学知识,冲击传统封建旧识。至此,深锁在皇宫内院的天文学“飞八寻常百姓家”。

——摘编自叶璐《晚清天文教育与天文启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天文学的功能和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天文学出现的新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020-01-13更新 | 115次组卷 | 3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2020年高三教学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