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对外交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1858年钦差大臣桂良签订《天津条约》时奏报咸丰帝:“此时英、佛(法国) 两国和约,万不可作为真凭实据,不过假此数纸,暂且退却海口兵船。将来尚欲背盟弃好。只须将奴才等治以办理不善之罪,即可作为废纸。”这表明了清政府
A.坚决抵抗外来侵略的决心B.仍然坚持闭关锁国的政策
C.还没有接受近代外交观念D.主张处理好和西方的关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1877—1879年,清政府陆续正式派驻了驻伦敦、华盛顿、东京、圣彼得堡等外国首都的公使,办理华侨等事务。1877年清政府在新加被设立的领事馆是中国在海外设立的第一个领事馆,以后逐渐增多。这些现象表明
A.清政府抛弃了“华夷观念"B.国人思想得到较大解放
C.近代外交意识逐渐形成D.我国对外开放程度较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1876年,郭嵩焘奉命出使英国,朝廷同时派刘鸿锡为其副使。刘鸿锡后来给朝廷汇报说:郭嵩焘在参观炮台时,披洋人衣,“即令冻死,亦不当披”;在见巴西国主时,“擅自起立,堂堂天朝何至为小国主致敬?”因刘锡鸿弹劾其“投降媚外”,1879年郭嵩焘黯然回国,称病回籍。这反映出当时
A.中国外交步入世界的艰难与曲折B.天朝上国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
C.崇洋媚外的外交观念遭世人唾弃D.朝贡外交与世界趋势格格不入
4 . 李鸿章对清政府与列强签订条约的认识经历了四个阶段,即19世纪60年代以前的金帛议和,羁縻怀柔;19世纪70年代的羁縻勿绝,恪守条约;19世纪80年代的援例订约,追求平等;19世纪90年代及以后的放弃宗藩,谨守约章。这些变化说明李鸿章
A.未尽到外交家应尽之责B.外交观念逐渐走向近代化
C.天朝上国的理念一直存在D.始终未能接受西方政治思想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据《后汉书》记载:“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这一史书记载表明
①中国和罗马开始了直接交往   ②中国的丝绸受到罗马人喜爱
③连接中国和欧洲的商路已经开通   ④罗马帝国的经济发展空前繁荣
A.①②B.①④C.②④D.①③
2020-06-16更新 | 162次组卷 | 1卷引用: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一单元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单元测试
单选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从西域传入的粉食方法,东汉时已普及,文献中的汤饼,即今日的面条。大麦、小麦与黍稷稻逐渐成为我国北方的主要食品。引发这一饮食文化革命的特定历史条件是
A.北方气候变化B.丝绸之路开通
C.人口经常流动D.食品种类繁多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古代中国对外交往中的历史事件(部分) 
时期 史实
秦汉 中国的铸铜和制漆工艺传到朝鲜
隋唐 日本参照汉字草书和楷书的偏旁,创制了自己的文字
宋元 阿拉伯数字传入中国
明清 传教士利玛窦来华
对表中信息解释合理的是(  )
A.古代中外之间交流具有双向性B.古代中外间交流以技术为主导
C.海外贸易受到历代王朝的重视D.中国对外交流主要对象是邻国
2020-06-02更新 | 391次组卷 | 19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四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晚清外交官刘锡鸿认为,“遣使各国以通中外之情,亦以谈洋人底蕴,俾不误于区处,固今日要务也”,但“遣使只宜言通好,通好不便于久驻”,否则易被无赖之徒利用,与洋人忿争,成骑虎难下之势。对此观点评价正确的是
A.具有先进近代外交意识B.积极维护主权反抗侵略
C.反映当时华洋纠纷频繁D.主张推行保守有限外交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2020年初,在一批日本援助中国的物资包装上写着两句偈语:“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引发中日两国网民围观。这两句偈语体现了
A.日本比中国更重视传统文化B.佛教文化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C.鉴真大师东渡扶桑影响深远D.灾难外交改变中日外交走向
2020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0 . 近期,中国考古专家在新疆吐峪沟石窟寺发掘出《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写本残片(见下图),卷首写有“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同时出土的文物还有后汉、隋等时期的佛经残片,有汉文,也有回鹘文。这反映出(  )
A.玄奘西行凿通了中原与西域交通B.佛经翻译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C.雕版印刷术促进了佛教文化传播D.丝绸之路从汉至唐长期保持畅通
2020-01-20更新 | 135次组卷 | 4卷引用: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图册-高中历史图册纲要上册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