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对外交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1893年,清廷采纳薛福成建议,允许“良善商民无论在洋久暂,婚娶生息,一概准由出使大臣或领事给予护照,任其回国谋生,置业与内地人民一律看待,并听其随时经商出洋”。这表明清政府
A.重农抑商政策开始转变B.试图摆脱西方列强控制
C.强化对海外侨民的管理D.对世界形势的认识加深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1864年2月,总理衙门奏请拨款印刷《万国公法》。次年2月,由总理衙门大臣作序的300部《万国公法》被分发给各省督抚参考备用。这反映出当时
A.地方督抚仍是清政府外交的主要承担者
B.总理衙门在中枢体制中拥有崇高地位
C.政治体制变革推动清政府融入国际社会
D.清政府对走出“华夷秩序”做出尝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20世纪初,报刊评论运用了大量新的外交词汇:国民外交、外交主体、外交方针、外交政策、世界政策、帝国主义、强权、联盟、协约、领海权、领空权、渔业权等等,成为当时中国外交的主流话语。大量外交新词汇的使用体现了当时
A.民族意识开始兴起
B.外交策略改变
C.国人认清列强本质
D.外交的近代化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明朝积极建立朝贡体系,对夷国贡期的规定和执行比较严格。清朝建立后,要求朝鲜、琉球、安南等附属国初次朝贡时,必须缴纳前朝封诰印敕,“亦照旧例封赐”。此后,清政府把贡期延长,使各国朝贡频次减少。清王初这样做旨在
A.昭示改权的合法地位B.沿袭前明的朝贡体系
C.减轻双方的财政负担D.拓展国家的政治版图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1896年,李鸿章在美国就《排华法案》接受《纽约时报》来访时说:“它是个最不公平的法案。我以一个普通的中国百姓、世界百姓的身份问一个问题:排除中国廉价劳工,对你们有什么好处?低廉的劳动力(对美国)意味着便宜的商品以及更好的竞争力,这对双方都是有利的。”李鸿章的这一言论
A.切实维护了在美华工的利益B.体现了不卑不亢的外交风范
C.展现了清朝官员的国际视野D.反击了美国“门户开放”政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1858年,在商订《中美天津条约》时,美国代表曾向直隶总督谭廷襄建议:“中国应派领事赴美,以便照料中国侨民。”却被谭廷襄以中国“向不遣使国外”为由拒绝。这反映出清廷官员
A.对近代外交缺乏了解B.对列强侵略意图警惕
C.突破了传统华夷观念D.对不平等条约的不满
7 . 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衙门特选一民宅,以示中外仍有高低之别;又怕外国人抗议,将大门草草改成官衙式样,且所有官员全部是兼职。这表明清政府
A.对外屈辱妥协B.政治变革艰难
C.固守华夷之辨D.外交人才匮乏
8 . 中华民国成立当天,伍廷芳以外交总长名义向外申明:在租界收回以前,须按照规则维护租界秩序,保护中外利益。次日孙中山也表示,革命以前所有清政府与各国缔结的条约“均认为有效”。孙、伍二人这样做意在
A.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B.争取国际社会对中华民国的承认
C.继续充当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D.争取列强保护他们的私利
9 . 1868年,蒲安臣作为清政府特使率领使团出国访问,他在旧金山发表演说称“中国鉴于另一种文明已从四方八面逼近而来,已经睁开了它的眼睛”。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试图融入国际社会B.实现了外交政策转变
C.彻底抛弃华夷观念D.正大力推动洋务运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1858年钦差大臣桂良签订《天津条约》时奏报咸丰帝:“此时英、佛(法国) 两国和约,万不可作为真凭实据,不过假此数纸,暂且退却海口兵船。将来尚欲背盟弃好。只须将奴才等治以办理不善之罪,即可作为废纸。”这表明了清政府
A.坚决抵抗外来侵略的决心B.仍然坚持闭关锁国的政策
C.还没有接受近代外交观念D.主张处理好和西方的关系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