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对外交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武帝时期,张骞受命“凿空”通西域,汉朝同西域各国、各民族间开始大规模的交往活动。西方新奇的物种大量流入中原,中国的特色商品也源源不断地传入西方。然而,两晋时期由于战乱,丝绸之路逐渐衰退。唐统一后,丝绸之路又恢复了生机。为复兴这条商路,唐王朝西击突厥,并在西域设立机构管理,对交通路线也进行重新部署与管理,丝绸之路再度繁荣起来。胡萝卜原产于北欧地区,巴达木原产于波斯,二者在唐代由西域传入中国,中国的大黄也传到西域和欧洲。在唐代,西域良马大规模传入中原,自唐以后,西域少数民族的饮茶之风渐盛,使得丝绸之路上的主要传播商品由丝绸转化为茶。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马歇尔在1947年哈佛大学的毕业典礼上宣告美国已为帮助欧洲复兴做好了准备,由美国为这一计划提供资金才是最为关键的部分。19484月,马歇尔计划正式开始实施,该计划的实施稳定了西欧的政治局势,西欧共产党的势力也迅速衰弱。由马歇尔计划催生的美国和西欧之间的贸易关系也巩固并推进了北大西洋同盟,并使之持续到冷战终结。中国推行的“一带一路”倡议是沿线各国开放合作的宏大经济愿景,需各国携手努力,朝着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方向前行。“一带一路”倡议使得区域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安全高效的陆海空通道网络基本形成;高标准的自由贸易区网络基本形成,经济联系更加紧密,政治互信更加深入;人文交流更加广泛深入,各国人民相知相交、和平友好。

——摘编自厉以宁等《读懂一带一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丝绸之路兴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马歇尔计划和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不同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更好地促进世界各国商贸交流建言献策。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630—894年间,日本共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随行的还有众多的留学生。公元645年,日本孝德天皇重用唐朝归来的留学生高向玄理等人,依照中国唐朝的政治制度,在日本实行改革,史称“大化改新”。经过大化改新后,日本确立了以三省六部制和郡县制为蓝本的中央与地方行政体系,以均田制为蓝本的班田收授法,以府兵制为蓝本的防人制和以唐律为蓝本的律令体系,形成以天皇为核心的封建中央集权体制。

——摘编自王传芹《影响日本历史的两次改革》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留日学生情况大事年表

1895年御使杨深秀上奏:日本明治维新功在留学生,请派人赴日学习
1896年清朝驻日公使带13名学生赴日本学习,为中国学生留日之始
1898年各省开始派遣留日学生
1900年留日学生达140余人,成立励志会,创办《译书汇编》,翻译欧美启蒙思想家著作
1901年掀起官费、私费留学高潮,东渡日本者占90%以上。秦力山等人在日本创办《国民报》宣传革命
1903年留日学生达到1300余人。黄兴、陈天华等组织军国民教育会。《游学译编》《浙江潮》创刊
1905年留日学生达到12000余人,以江浙、两湖、广东和四川最多。孙中山成立中国同盟会
1906年清政府颁布留学新规定,限制留日学生资格,留日热开始降温

——摘编自杨学富《清末留学运动的反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630—894年间日本向中国派遣留学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学生留日的特点。
2021-04-01更新 | 52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省常德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一统”理念影响下的中国对外关系,一切政治关系皆为内政,没有“国家间”外交,没有与中国平行的、多元的国家观念,“四海之内莫不为郡县,四夷八蛮咸来贡职”。只有君临天下的一元等级世界秩序:中国居天地之中心,以控周边的万邦属国。华夷之辨理论指导下的中国对外关系,确立了华夏民族在文化上的自信心和优越感,进而形成了对外关系格局里中国居高临下、傲视万国的情势。怀柔远人指导下的对外关系,是一种对外国单方面施恩、关怀的体现。

文:朝贡、贸易、通过使节团传播先进文化、教授接纳留学人员。武:军事打击;实质是以文化感召为导向的军事基础型外交活动。体制:天下体系——君臣关系,强时为君,弱时为臣。中国处于儒家文化共同体的核心位置,既保有道德和法律上的至尊,又能以军力保护诸国,同时在外敌入侵时由邻国充当挡箭牌,为中国争取缓冲时间,实际上也是一种精密的国际安全体系。

——《古代中国的世界观与清政府的三项外交原则》等

材料二   19世纪初,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继东来,清朝原有的由礼部和理藩院处理对外事务的机制,根本无法满足西方国家想要与中国进行经济、政治、外交等多方面关系的强烈要求,传统的只有理藩而无外交的体制被打破。1861年,总理衙门正式成立。总理衙门的管辖范围,不但包括办理对外交涉、通商等事,凡与洋务有关者,比如修建铁路,开矿办厂,购买机器、船炮、枪械,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管理关税等,皆归其管理。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着清王朝的对外态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其次,总理衙门的设立,改变了中国过去只有理藩而无外交的局面,使中国有可能步入国际外交轨道;再次,总理衙门的设立,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没有专门外交机构的政治体制格局;最后,总理衙门还结合当时世界各国的通例和自己的国情,确定了中国的国旗、国歌,使中国不再以王朝而是以国家的面目出现在国际舞台。

——摘编自马彦丽《从晚清外交机构的演变看中国外交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外交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近代中国外交的主要变化并做简要评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