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对外交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 . 鸦片战争前的清政府由理藩院代管外交;鸦片战争后,被迫设立“五口通商大臣”,办理对外事宜;1861年设立的总理衙门,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外交机构;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对上述材料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列强侵略导致清政府外交政策变化B.中国由传统理藩外交转向近代外交
C.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D.加强了清政府与外国的联系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2 . 论及晚清时期的不平等条约,有学者注意到:“签署治外法权条款则是出于以下权宜的想法,即这些说不同的语言并有着奇怪习俗的夷人应该获准管理自己——以显示中国的宽宏量,并减轻管辖他们的任务。”清政府的这种认知反映了(     )。
A.极力维护朝贡贸易体制B.抛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
C.努力走出天朝上国的幻梦D.对司法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仍懵懂无知
2020-07-11更新 | 3995次组卷 | 74卷引用:江苏省2021届高三统考模拟历史试题(选考)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的关系良好,贸易和文化交往十分频繁。与此同时,中国与联邦德国之间处于对立状态。1955年,联邦德国与苏联建交后,中国逐步推动与联邦德国的民间往来。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日益紧张,中国与民主德国关系降到了冰点。70年代初,联邦德国调整“新东方政策”,决定改善与中国的关系。1972年10月,两国外长在北京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公报,决定互派大使。此后,两国的交流活动迅速升温。

——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等

材料二   1993年,德国实施“新亚洲政策”,十分重视发展与中国的关系。德国企业认为在中国“差不多所有行业都有前景”,纷纷进军中国市场。1998年,德国总理施罗德将实现外交政策“正常化”作为重要目标,对外不依附于任何国家,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并与中国共同“推动世界经济出现多元认同”。中国认为加强中德在多极化世界中的合作,有利于提高各自国际地位,扩大各自在国际上的活动余地,并促进世界和平、安全和稳定。2004年,中德在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框架内建立“具有全球责任的中德战略伙伴”关系,中德关系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摘编自吴友法《德国现当代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50~7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德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历史条件。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德关系发展的历史启示。
2020-07-08更新 | 6758次组卷 | 33卷引用:天津市十二区县重点中学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下表摘自《东北亚政治格局与晚清外交政策的演变》
19世纪70年代“联日”“以东制西”签订《中日修好条规》和《中日通商章程》
19世纪80年代“联俄制日”政策义和团运动后俄国出兵中国东北
1899年以后“联美英制俄日”,美国在华势力扩张
据此可知,晚清外交政策
A.试图重塑天朝上国地位B.受国际影响缺乏连续性
C.灵活多变并且成果丰硕D.渐趋成熟步入近代外交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1858年, 在与英方代表谈判时,清政府代表提出:英国自主之邦与中国平等,大英钦差大臣在京师租赁地基或房屋,作为其公馆,大清官员亦宜协同襄办。待大英钦差公馆卷属、随员人等,或有越礼散数等情弊,该犯由地方官从严惩办。这表明当时
A.统治集团内部已有近代外交观念B.列强在华治外法权得到强化
C.清政府固守“天朝上国”的观念D.英国获得在华建使馆的特权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晚清外交重臣伍廷芳主持修订的《中墨通商条约)中规定:领事必有认准文凭,方能视事,如办事不合,违背地方条例,可将文凭收回;遗照欧美通例,凡侨居他国人民遇有控告案件均归地方官审断。据此可知,伍廷芳
A.敢于质疑晚清条约的合法性B.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C.具有废除领事裁判权的观念D.积极探索中外交往的新模式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独立后至19世纪中期,通过赎买、武装颠覆和侵略战争等手段,从法国、西班牙、墨西哥和英国手中获得土地,使领土迅速扩张,从大西洋沿岸扩展到太平洋沿岸。19世纪四

五十年代,侵入远东地区,参与对中国的侵略。19世纪末,美国提出“泛美主义”的口号,建立“美洲共和国国际联盟”,随后多次派出军队干涉拉丁美洲国家的内政并将大量资本渗入拉丁美洲,使整个拉美成为美国的“后院”。与此同时,美国加紧在远东及太平洋地区侵略势力的扩张。1889年,美国提出与列强合作侵略中国的“门户开放”政策。1917年,美国通过参战之机,增强其在经济、军事和外交上的地位。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奠定了现代美国外交战略的基础。

——摘编自万维其《近代美国的外交战略》

材料二   越南战争是中美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中美两国自朝鲜战争以后以间接方式进行的又一场军事较量。正是在这场战争中,中美关系由对抗走向了缓和。1969年尼克松就任

美国总统后明确表示,美国在越南战场上全面的军事胜利是不可能的,解决越南问题“关键不在河内,而在北京和莫斯科”。基辛格也说:“向中国开门可能帮助我们结束那场战争的苦难。”经过越南战争,中国对整个国际战略格局有了更为客观的认识,中国领导人开始从国家安全战略的全局考虑苏联的威胁。

——摘编自黄英、王姗姗《从对抗走向缓和——析越南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美国外交战略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越南战争期间中美力图关系缓和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国家外交战略制定的认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1876年,清朝总理衙门仿效西方各国驻华外交官俸薪之成例,制定了从出使大臣到随员的等级和俸薪表。其中出使大臣序列,分头、二、三、署任等四等名目,四品以上的官员可以受任三等以上出使各国钦差大臣。这一举措
A.建立了专职出使人员制度
B.形成了外交官的培养机制
C.推动了外交官职业化进程
D.瓦解了清朝传统宗藩体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20世纪60年代,美国约翰逊政府主张政治上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存在的政权,认为对中国实行经济上的禁运已经失败,主张与中国进行除战略物资外的贸易往来等等。由此可见
A.中国重返联合国使中美关系出现转机
B.美国军事战略的重点已转移到了亚洲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中美两国共识
D.美国奉行的孤立中国政策已有所松动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与这些国家建立起来的“宗藩关系”是能够奏效的,从而维持了东亚世界的长期和平。但某些时候,中国也不得不使用武力帮助藩属国抵抗外敌。如明正德六年(1511年),满剌加被佛郎机(即葡萄牙)人攻陷,该国国王派使节向明朝求援……到了晚明,随着东亚世界新的地区强权兴起,它们不断挑战中国在既有的国际秩序中的主导地位,甚至直接向中国发起进攻。结果,东亚固有的国际秩序名存实亡,其主导者明朝被迫面对一个截然不同而充满危险的新局面。

——摘编自李伯重《历史复盘:“中华朝贡体系”得与失》

材料二   当中国被突如其来的西方文明冲击之时……中国外交开始了被迫的转型来适应这突如其来的变化并设法维护清朝的统治。在此后一系列交涉过程中的失利也使得统治阶级开始意识到清政府的对外交往不再是只重“天朝”虚名的礼尚往来的传统模式,而是关系到国家主权和国家兴亡的对外交涉。当统治阶级在其保护传统的心态下进行勉强效仿西方模式而试图调和矛盾的同时,侵略的创伤却促发了中国开始观察世界、学习先进的行动,激发了中国内部促进变革改变困境的力量……尽管晚清外交转型没有能够指导晚清外交奏响胜利的旋律,……推进了中国在诸领域内西学东渐的进程。

——摘编自路遥《简论中国近代外交的转型》

材料三   万隆会议是新中国外交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阐述了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代表的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形成了“求同存异”的万隆精神,促进了中国与亚非等新兴民族国家关系的发展……使得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看到:与非社会主义国家和平共处乃至发展友好关系是可能的;建立国际和平统一战线是可行的。

——摘编自徐蓝《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明以后中国传统的宗藩关系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近代外交转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其历史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万隆会议所反映出的中国外交新态势。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