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对外交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3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人这样描述清政府早期对不平等条约的态度∶"中国的代表们并不细加详查,一览即了。"因为这些条约就清政府看来原本就符合施(夷狄)之以恩惠的羁縻之道。1864年总理衙门分发给满清官员三百本丁韪良(美国传教士)译著的《万国公约》,对此李鸿章认为,为民族挽回权益计,遵守与应用《万国公约》应成为时代之必需。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们表示,领事裁判权"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在国际法里都找不到依据,它的存在仅仅是条约本身产生的结果。"他们认为现行税则对中国非常不公平,明显有违国际社会的通例。因此他们主张修改约章。

——摘自王建朗《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材料二   20世纪)20年代有关不平等条约的大事记

1924131《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公布,明确提出取消—切不平等条约
19241110孙中山在工团欢送会的演讲中,再次提出:“联合全国一致努力废除不平等条约”
1925530中共组织声势浩大的五卅运动,在宣言中指出,“这次惨剧(五卅惨案)也是不平等条约所产生的必然结果”
19261毛泽东在有关不平等条约的《宣传报告》一文中指出,“孙中山先生的‘国民会议’和“废除不平等条约’这对宣传口号所取得的成就,在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口头和书面宣传下,这些革命口号变得深入人心”

——摘自王栋【美】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国耻与民族历史叙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政府对待近代条约态度的变化,并分析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20年代国人反对不平等条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时期国人反对不平等条约产生的历史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2 . 1875年,李鸿章在处理马嘉理案时提到,马嘉理未经中国地方官同意,擅自带领武装探路队深入中国内地,“不独有违条约,亦显悖万国公法……中国自主之国,岂容他国无故调兵入境?”这说明
A.清政府对外自主意识增强B.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C.清政府仍坚持闭关锁国D.利用近代外交理念维护国家主权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1893年,清廷采纳薛福成建议,允许“良善商民无论在洋久暂,婚娶生息,一概准由出使大臣或领事给予护照,任其回国谋生,置业与内地人民一律看待,并听其随时经商出洋”。这表明清政府
A.重农抑商政策开始转变B.试图摆脱西方列强控制
C.强化对海外侨民的管理D.对世界形势的认识加深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1864年2月,总理衙门奏请拨款印刷《万国公法》。次年2月,由总理衙门大臣作序的300部《万国公法》被分发给各省督抚参考备用。这反映出当时
A.地方督抚仍是清政府外交的主要承担者
B.总理衙门在中枢体制中拥有崇高地位
C.政治体制变革推动清政府融入国际社会
D.清政府对走出“华夷秩序”做出尝试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明朝积极建立朝贡体系,对夷国贡期的规定和执行比较严格。清朝建立后,要求朝鲜、琉球、安南等附属国初次朝贡时,必须缴纳前朝封诰印敕,“亦照旧例封赐”。此后,清政府把贡期延长,使各国朝贡频次减少。清王初这样做旨在
A.昭示改权的合法地位B.沿袭前明的朝贡体系
C.减轻双方的财政负担D.拓展国家的政治版图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1858年,在商订《中美天津条约》时,美国代表曾向直隶总督谭廷襄建议:“中国应派领事赴美,以便照料中国侨民。”却被谭廷襄以中国“向不遣使国外”为由拒绝。这反映出清廷官员
A.对近代外交缺乏了解B.对列强侵略意图警惕
C.突破了传统华夷观念D.对不平等条约的不满
7 . 中华民国成立当天,伍廷芳以外交总长名义向外申明:在租界收回以前,须按照规则维护租界秩序,保护中外利益。次日孙中山也表示,革命以前所有清政府与各国缔结的条约“均认为有效”。孙、伍二人这样做意在
A.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B.争取国际社会对中华民国的承认
C.继续充当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D.争取列强保护他们的私利
8 . 1868年,蒲安臣作为清政府特使率领使团出国访问,他在旧金山发表演说称“中国鉴于另一种文明已从四方八面逼近而来,已经睁开了它的眼睛”。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试图融入国际社会B.实现了外交政策转变
C.彻底抛弃华夷观念D.正大力推动洋务运动
9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清王朝所面临的对外交往事务,完全不同于以前的中原王朝,北临强大的俄国,南邻从海上东渐而来的西方殖民主义势力。客观情况的变化,决定了国家机构也必须随之调整,对外交往的事务分别由理藩院和礼部承担。理藩院掌管西南、西北地区蒙、回、藏等少数民族事务;并负责与俄国的交涉。礼部则负责东渐而来的西方殖民国家事务,以及从东南海路、陆路而来的原中国藩属国事务。在西方殖民势力的强攻之下,清朝统治者不得不派遣钦差大臣与之议和,传统的只有理藩而无外交的体制被打破。奕䜣、文祥、桂良等人奏请设立总理衙门。1861年,总理衙门正式成立。总理衙门的管辖范围,不但包括办理对外交涉、通商等事,凡与洋务有关者皆归其管理。1875年,郭嵩焘奉命出使英国,近代中国外交制度中的使节制度出现。1901年,清政府下令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摘编《从晚清外交机构的演变看中国外交近代化》(马彦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王朝外交机构的演变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清王朝外交机构的演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中写道:“英国四百年来的对外政策……它唯一关心的是谁是最强大的,或具有支配力量的暴君。因此,我们不要怕别人说我们亲法反德。如果情况改变,我们同样可以亲德反法。这是我们正在遵循的国际政策规律。”由此可见,英国
A.外交政策取决于经济利益B.奉行欧洲均势外交政策
C.致力于遏制社会主义苏联D.传统外交政策的不成熟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