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清末新政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5 道试题
1 . 课程设置是学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下表是1904年清政府“癸卯学制”设置的中学课程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国语历史地理算学博物理化图画法治财政体操修身合计
头年周时948324212136
二年周时948234212136
三年周时958224212136
四年周时9362242412136
五年周时936224432136

——摘自陈启天《中国近代教育史》


请根据表中课时安排,提出观点并做阐释。(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时报》谴责清廷“假变法之名,以谢各国”。黄遵宪也批评说:“其所用之人,所治之事……比前又甚焉……然后乃知变法之诏,第为辟祸全生,徒以媚外人而欺吾民也。”材料中的变法是指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清末新政D.辛亥革命
3 . 晚清政府推行的自救运动“新政”和“预备立宪",虽没有挽救清朝走向灭亡的命运,但是客观上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直接促使了武昌起义的爆发B.提升了清政府的治国能力
C.阻挡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D.为辛亥革命的发生创造条件
2021-02-04更新 | 384次组卷 | 26卷引用:辽宁省葫芦岛市第八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实验班)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1904 年,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亲自撰写《学堂歌》(如右图),并制定较为规范的诵读仪式,据此可见他
教体育,第一桩,卫生先使民强壮。
教德育,先蒙养,人人爱国民善良。
教父母,尊君上,更须公德联四方。
教智育,开愚氓,普通知识破天荒。
物理透,技艺长,方知谋生并保邦。
A.阐明了“中体西用”的主张B.强调了发展教育的价值导向
C.摆脱了儒学正统思想的束缚D.开启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先河
5 . 两江师范学堂是清末新式学堂的代表,由张之洞创建,面名三江师范学,1906年易名为两江师范学堂,该学堂的设立
A.直接导致传统科举制的度除B.反映了近代教育改革的进行
C.表明传统官制改革成为共识D.标志着学堂选官制正式设立
6 . 孙中山说:“世界潮流的趋势,好比长江黄河的水流-样,水流的方向,或许有许多曲折……但流到最后一定是向东的。”以下不符合世界潮流趋势的是(   
A.皇族内阁B.武昌起义C.中华民国成立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021-01-20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抚顺市六校协作体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晚清科举制度的废除、新式学堂的发展给近代社会造成了重大的影响,有力地推动了近代社会的全面转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1年清政府下令将"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设为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均改设中学堂,各州县均改设小学堂……"在政府奖励政策的诱导下新式学堂缓慢发展着,直到1905年度除科举制,新式学堂发展的道路上的硬性障碍消除了,新式学堂是勃发展。

1904年,清政府额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1905年,在中央设立学部。主管全国的教育事务,到1906年,形成了中央到地方的学部——学务公所——劝学所一整套的教育机构来促使新式学堂的发展……1904年新式学堂才4220所,可到了1905年就陡然增加到8277所,到1910年,已有42696所;即使在偏僻的少数民族地区也出现了一些近代学堂,如川西藏族地区,1907年有2所学堂……1909年全国各地有农业学校95所,工业学校64所,商业学校42所,这些学校的毕业生大多流向农工商、全融、交通等部门,或为各地经济建设的生力军……1905年以后,新式学堂逐步取代了应付科举考试的书院,填补了科举制度废除后学校教育的一个漏缺,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稳定;此外,新式学堂的学生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和社会政治理论,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西学的影响,成为近代新型知识分子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引自杂我《此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进》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期新式学堂迅速发展的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式学堂发展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2021-01-15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营口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1906 年 8 月 25 日,考察政治大臣戴鸿慈等呈递《奏请改定全国官制以为立宪预备折》,指出科举已停,取士及选官作何标准,“举国茫然莫知所适,有志仕进者不知从何道以求进身之阶,数年之后必多歧念”此不可不急为设法者也”。为此,应尽快“更定任用、升转、惩戒、俸给、恩赏诸法及官吏体制”。材料表明当时(     
A.清政府引进西方文官考试制度B.废除科举导致社会矛盾尖锐
C.清末官僚推动新式教育体制建立D.人才选拔录取处于新旧交替状态
2020-12-28更新 | 252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葫芦岛市辽宁省实验中学东戴河分校2020-2021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1904年清政府学部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了中学堂如下课程、课时。从中可以看出清末教育(     
课程修身读经讲经中学文学外语历史地理
课时54519361111
课程几何代数植物动物理化图画法制理财体操
课时20884310

①注重传授西方文化知识②课程内容倾向于经世致用
③旨在培养维新变法人才④逐步向教育近代化发展
A.①②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10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萌芽阶段。这一时期,整个社会经历着巨大的变革。政治方面,各国普遍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国君任免,各国实行“见功而与赏,因能而受官”,一方面为监察制度的萌芽创造了条件,但另一方面变革也在政治上滋长了严重的不法行为和腐败现象,检举和纠察官僚已十分迫切和必要。自春秋以来,人们已开始认识到“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彰)也。”墨子认为“上之为政,得下之情则治,不得下之情则乱。”法家则明确提出“以法治吏”,主张打破“刑不上大夫”的旧观念,实行不别亲疏、不殊贵贱的“事断于法”原则。诸子百家的治国治官理论,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地阐明了惩官治吏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

——摘编自曹春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述论》

材料二 清政府1908年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虽然它仍然规定“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但它首先要求“上自朝廷,下至臣庶,均守钦宪法,以期永远率循,罔有逾越”;其次规定不经议院议决,君主就不能颁布法律,“已定之法律,非交议院协赞”,君主也无权“以命令更改废止”。这种一切权力都是法律监督对象的宪政观念的诞生、传播和逐步被接受是法律监督近代化的最大成就。在传统的监督体制中,监察机构独立承担着整饬吏治的职责。近代逐步确立了集立法、行政、司法和审计监督等各种法律监督于一体的综合监督体制和分权制衡的法律监督原则。随着报纸、电台等新式传媒工具的出现和“庶政公诸舆论”等立宪指导思想的公布,“庶人不议”的禁令解除了。几千年的封建文化专制出现了松动,人们第一次可以合法地指陈时政,议论国事。同时“党禁”的解除使得政党政治第一次登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这些新生事物为中国法律监督体制注入了新的活力。

——摘编自刘双舟《简析我国法律监督体制的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萌芽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晚清中国监察制度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监察制度建立和发展的积极作用。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