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清末新政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开始注重国民教育的发展。1906年,学部咨行各省推行义务教育并颁行《强迫教育章程》,名为“强迫”但实施的弹性较大。1911年,学部召开中央教育会议,决议《试办义务教育章程》,提出国库补助义务教育经费的办法,可随着清王朝的覆灭,这个章程并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摘编自梁雯娟《清末新政与明治维新时期普及义务教育之比较》

材料二   废除科举制后,清政府创办了大批新式学堂,包括引入女学堂。新政期间,清政府还先后多次通令各省选派留学生,鼓励自费留学,并规定学成回国后,经过考核,予以任用。然而,不少留学生回国后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摘编自周焱东《清末“新政”与教育的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推行义务教育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新政教育变革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1905年,清廷宣布废除科举制。令人惊讶的是,废除这样一种关联无数人切身利益的选官制度,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大的社会风波,而是能够较平稳的实施。这说明
A.新式学堂激增改变旧式价值观念B.清末新政有效满足民众利益诉求
C.近代中国国民权利意识尚未觉醒D.教育形式内容革新渐成社会共识
2021-04-22更新 | 512次组卷 | 16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2021-2022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1901年6月11日,清廷下诏停止“外侨”被“戕害凌虐”的45个府县文武科举考试五年,其中山西和直隶两省最多。此举
A.标志着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
B.说明清政府开始了废除科举制的试点
C.导致清政府统治的权威性严重削弱
D.加强了清政府对山西直隶两省的控制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以张謇、汤化龙为首的资产阶级立宪派在清末新政前期拥护改革,反对革命。但在武昌起义发生后,长江以南十几个省份相继宣布独立,实际是革命派和立宪派共同完成的。资产阶级立宪派对清政府的态度转变表明
A.资产阶级具有妥协性和软弱性B.立宪派认识到清末新政的局限性
C.辛亥革命促使资产阶级的觉醒D.立宪派和革命派的政治目标一致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1881年,首批留美公派学生因逐渐洋化,被清廷视为大逆不道而提前召回;1905年后,新式学堂毕业或留学回国的学历却成为进入仕途炙手可热的凭证。这一变化
A.促进了清政府全面推广新式教育B.推动了民主科学思想深入人心
C.适应了延续封建统治的现实需求D.开启了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
6 . 有不少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均为清政府的自救运动。上述历史事件对共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A.均主张“中体西用”B.自救未成却促进社会进步
C.未能触及政治制度D.以政治制度的改革为核心
2021-04-01更新 | 477次组卷 | 19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2018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7 . 19世纪末,清政府派出的留学生归国后在政府就职,是清政府的拥护者。1905年前后留日公派生的相当部分转向革命或同情革命。造成这种转变的原因是
A.民族危机加剧B.清廷腐朽的加深
C.科举制的废除D.立宪希望的破产
8 . 1901年7月,张之洞与刘坤一合上《江楚会奏变法三折》,力倡教育“会同文武”,主张全国小学校“必设兵式操场”,加习“体操”。1902年,清政府颁布壬寅学制,明确规定各级学堂中“体操”均为必修科目。这些做法
A.与科举制度的废止相互配合B.适应了救亡图存运动的需要
C.推动了革命运动的蓬勃兴起D.对传统教育进行了价值重估
2021-03-15更新 | 1204次组卷 | 19卷引用:辽宁省营口市大石桥市第三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清末,清政府在派出大臣考察后,由度支部拟议了《所得税章程》30条,规定对公司所得、工薪所得以及不属于前两种所得范围的其他所得征税,对不属于公司所得的另外两种所得税采用八档累进税率。由此可知
A.首次提出征收个人所得税B.征税政策得到了真正贯彻
C.征税标准受西方影响D.征税内容全面和适用
10 . “它接受现代化,但只接受它的形式,它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但是与现代化的方法相反,它是将‘现代’服务于‘传统’,让‘现代’向‘传统’过渡,因此是‘反现代化’。”以上论断适用于评价
A.戊戌政变B.义和团运动C.预备立宪D.辛亥革命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