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清末新政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清末绅士们经过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的最后推动,在社会变动的强大压力下,群趋于“新学”。新式高等、中等师范学院,士子们经过新式教育转化为最早的知识分子阶层。公费和自费留学生也有许多绅士分子。这反映了当时(     
A.出洋留学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B.落第士人成为官派留学生主要来源
C.科举停废加快了社会结构变动D.科举停废改变了国人的中体西用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忘山庐日记》记录,“风气至今,可谓大转移。立宪也,议院也,公然不讳,昌言无忌;且屡见诸诏旨,几等口头禅,视为绝不奇异之一名词。”与这一记录,最密切相关的事件是(  )
A.戊戌变法B.义和团运动C.预备立宪D.辛亥革命
2022-12-26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第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线上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晚清名流孙宝瑄在日记中写道:“风气至今,可谓大转移。立宪也,议院也,公然不讳,昌言无忌;且屡见诸诏旨,几等口头禅,视为绝不奇异之一名词。”该日记作为史料,可以用来研究(     
A.《资政新篇》的颁行B.戊戌维新运动的开展
C.清末“新政”的实施D.晚清政府的第一次自救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1901年,清政府谕令自1902年起各省科举要考试能够解说四书五经和论述中国历史、政治及西学政治、艺学的“策论”,废除八股文章;将各省、府、州县的书院改设大、中、小学堂,学生毕业后可以取得功名;选派留学生出国留学,毕业后分别赏给进士、举人出身。这反映了当时(     
A.教育近代化开始起步B.“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方针
C.科举制度宣告终结D.中国教育呈现新旧并存的发展特征
2022-12-23更新 | 213次组卷 | 62卷引用:山东省潍坊一中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八周历史周末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学堂歌》

材料   下图为湖广总督张之洞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十月刊行的《学堂歌》。


——陈平原《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晚清画报研究》


提取材料信息,并对材料中描述的“学堂”加以合理阐释。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下图为创办于1907年的天津《醒俗画报》刊登的漫画。立宪“利君利民”的大门紧闭不开,贿赂“利官”的门却大开,金钱自由进入。该漫画旨在(     
A.批判官场黑暗腐败B.倡导实施君主立宪
C.纠正国民不良习俗D.关注时政扩大销路
2022-12-20更新 | 816次组卷 | 6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山东师大附中2023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20世纪初的中国,“新政乃清政府奉列强旨意为洋化中华而办”“新政意在与人民为难,乃害人之举”等言论广泛传播。这种现象反映出(     
A.革命条件成熟一触即发B.国人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C.政府政治威望日益下降D.百姓参政议政热情高涨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服务回 单位 如何广东西省商务

材料 中国近代教科书中关于法国大革命的描述

时间教科书关于法国大革命的描述
1902年《万国历史》(南洋官书局译定)“乱民”“据巴黎,覆政府,杀首相,更立新政府”“焚巴士底尔牢狱”。
1913年《共和国教科书西洋史》(傅运森)“巴黎乱民起袭巴斯底狱,烧狱舍,杀狱官,揭其首于竿,狂走市街,蹂躏贵族富人之家。”
1924年《新学制高级中学教科书西洋史》(陈衡哲)关注到《人权宣言》,并称许它主张人类一体自由平等的价值和意义。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也在这一时期得到教科书的重视并被视为是法国大革命非常重要的精神内涵
1927年《新撰初级中学教科书世界史》(周传儒)称“近世改革之成功,中古旧制之覆灭,当以法国为最早。”
1933年《高中外国史》(李季谷)在评价大革命时指出“农工阶级获益不多,似未达到革命最初目的。”
1939年《高中新外国史》(孙逸殊、闵宗益)渲染了法国人民齐心协力抵御外敌的情景“而全国人民,又能协力同心,一致抵御外患。在名将噶尔诺领导之下,手执自由、平等、博爱之旗,口唱马赛军歌,浩浩荡荡往前线去奋勇杀敌,连获胜利。”

—摘编自黄宇兰《百年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法国大革命》


选择一个合适的时间尺度,为中国近代教科书中关于法国大革命的描述划分阶段,并结合所学知识作出合理的解释。
2022-11-11更新 | 293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B卷)
9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华法制文明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夏商周时期,统治者已使用法律来治理国家。秦汉时期,律成为统一法典的主要形式。西汉时期形成的汉律,沿用近400年。隋初,《开皇律》废除了前代刑罚中的鞭刑、枭首等“苛惨之法”。在继承汉魏以来法制经验基础上,唐高宗永徽年间撰成《唐律疏议》,成为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它明确了“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思想,规定刑罚定罪,不以小过而滥行诛杀,其用刑在教人以善;法律体系包括律、令、格、式,内容涉及职制、户婚、贼盗、斗讼等各方面,而对涉及民间田土钱债的民事行为视为细事。唐之后,历代律典多以唐律为蓝本。中华法系是中华文明的灿烂瑰宝。

——摘编自夏锦文《中华法制文明具有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等

材料二   1902年,清廷设立修订法律馆,着手编纂近代法典。从1904年至1911年,在沈家本等人的主持下,以“折中各国大同之良规,兼采近世最新之学说,而仍不戾乎我国历代相沿之礼教民情”为宗旨,初步制定了数十部法律文本,包括宪法、刑法、民法、诉讼法、商法等多部法律。刑律的修订,抛弃了旧律“诸法合体”的编纂形式,采用了一些近代西方的刑罚原则、刑法制度和理论,如正当防卫、罪刑法定、缓刑制度。其中对于犯“十恶”等罪的规定仍被保留下来。同时,清政府开始法政官制的改革,规定大理院“专掌审判”,不受行政衙门干涉。1902年开始的修律与司法改革,遭到不少礼教派官员的强烈反对,最终在革命的枪声中被终止。

——摘编自严泉《晚清中国——告别“万历十五年”式的传统儒家道德治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法系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末法律改革。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1901年1月、慈禧太后借光绪帝之名发布《变法上谕》。开篇称:“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穷变通久,见于大《易》。损益可知、著于《论语》。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从材料可得知(     
A.不会彻底变革生产关系B.慈禧对戊戌变法态度转变
C.“西学东渐”影响有限D.变法图强已成为时代主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