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清末新政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清末立宪派说,今后“非一请愿书可以力争,又非复少数人奔走呼喻可以得请求也,惟诸父老实利图之。”暗示只有采取其他有效办法。梁启超也说:“诚能并力以推翻此恶政府而改造一良政府,则一切可迎刃而解。”这说明
A.清朝的统治危机加深B.清末新政的成效不大
C.立宪派放弃改革诉求D.立宪派举起革命大旗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初步仿行了“利君"“利民”而独“不利百官”之君主立宪政体,还动用政府资源以“开民智”的形式对民众进行宪政、自治及行使民主权力等系统训练,进而达到制衡官僚集团的目的。清政府此举
A.维护了清王朗摇摇欲坠的统治B.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的尖锐矛盾
C.本质上仍是中体西用思想延续D.有利于近代中国政治体制进步
3 . 1901年1月29日,清王朝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晚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器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学之本源也。……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这表明,清政府
A.主动践行民主宪政的思想B.有意的调适统治策略
C.欲从本源上实现国家富强D.治国理念有本质改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二十世纪初中国社会大事记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

1901年,清政府逐步推出各项“新政”,改革官制、兵制、学制,奖励工商。

19058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骨干在日本东京组成同盟会,孙中山阐发三民主义。

19059月,清廷废除科举制,大办新式学堂。

190510月,清廷派载泽、端方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

19069月,清廷正式宣布“预备仿行宪政”。

190612月,湖南、江西交界爆发萍浏醴“革命军”会党起义。

19075月—19084月,仅同盟会在华南沿海和沿边地区就连续发动了六次武装起义。

1908年,清廷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190910月,除新疆奏明缓办外,各省咨议局相继成立,咨议局议员选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意代表选举。

19114月,黄花岗起义。

19115月,“皇族内阁”成立,预备立宪骗局被揭穿,清廷空前孤立。

191110月,武昌起义爆发。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1)20世纪初,除清政府外,还有哪两股政治势力在思考中国的出路,并概括其主张。
(2)托克维尔说:“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结合材料中清末新政的相关史实,论证托克维尔观点的合理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1904年清政府学部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了中等学堂如下课程、课时。从中可以看出清末教育
课程修身读经讲经中学文学外语历史地理
课时54519361111
课程几何代数植物动物理化图画法制理财体操
课时20884310
A.旨在培养维新变法人才B.新旧交替的发展特征
C.西学课程占据主导地位D.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
2021-11-16更新 | 529次组卷 | 28卷引用:山东省泰安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有学者统计,1903年有新学堂769所,1904年为4476所,1905年猛增到8827所,1906年达到23862所。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洋务运动兴办学堂B.戊戌变法实践推动
C.清末新政制度变革D.民主革命思想传播
2021-11-11更新 | 390次组卷 | 15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1910年宣统皇帝发布上谕,北洋大学堂毕业生考列“最优等”的学生,“均赏给进士出身,授为翰林院编修”,其他“考列中等”的毕业生,则赏给进士出身,令各部“尽先补用”。这一材料可以说明当时
A.通过科举制选拔经世之才B.新式教育与官员选拔相结合
C.北洋政府统治基础的形成D.六部分别办学培养对口人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有学者认为,1901年清政府的“新政创造了新的机会来动员学生、知识分子、绅士、商人和其他的城市精英,以及新军中的下级官吏。当辛亥革命到来的时候,他们能够集体行动……”。该学者旨在说明这次“新政”(  )
A.为民族工业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B.直接导致了清王朝统治的结束
C.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条件D.暴露了清政府反动卖国的本质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回望1905

事件概况
日俄战争作为战场主人的中国宣布“局外中立”,是世界历史上少有的特例。从中国传统看是失道,即失去了统治的合道性;从西方国家观念看是不能捍卫主权,也失去了执政的合法性。同时,日俄战争的胜负,以实例向中国人“证明”了立宪优于专制,也就结束了以俄国还是以日本为学习典范的长期争议。
废除科举1905年中国已有新式学堂8277所,力主废除科举制度的袁世凯等人地位上升。日俄战争所带来的亡国危机也促成了科举制的废除。废科的一纸诏令犹如投入水面的一颗石子,它的震撼如同水波,在辛亥以后的数年乃至数十年间层层荡漾。一面是尊孔的浪潮一波接一波,一面是学堂学生、留学新贵的你方唱罢我登场。
邹容之死邹容的《革命军》一经出版,即在社会上产生极大反响,被誉为“中国的《人权宣言》”,短时间内即出版29次,发行上百万册。邹容也因此遭到了清政府的追查与迫害和革命家章太炎一同被投入了监狱。1905年4月3日,邹容死于狱中。邹容死后,人们纷纷悼念,孙中山多次写信要求南洋华侨加快翻印《革命军》。
孙中山与严复会晤1905年孙中山来到英国,特地前往拜访严复。两人交谈的中心内容是如何改造中国的问题。严复认为,   “中国民品之劣,民智之卑,即有改革,害之除于甲者将见于乙,泯于丙者将发于丁。为今之计,惟急从教育上着手,庶几更新也。”孙中山不同意严复的主张,他说,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
社会主义早期传播同盟会评议员朱执信在《民报》第二、三号上发表了《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介绍了马克思的生平及其思想主张。朱执信称“其所为文,奇肆酣畅,风动一时。当世人士以不知马尔克(马克思)之名为耻。”该小传称《共产党宣言》“既颁布,家户诵之”   “万国共产同盟会奉以为金科玉律”,并对剩余价值理论介绍颇多。

根据上述材料,请为1905年的社会状况拟定一个关键词并加以解读。(所拟定关键词须简明扼要,既可涵盖整体社会状况,亦可针对某一社会领域;280字左右。)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下图所示文字出自孙宝瑄(1874—1924)的《忘山庐日记》。该日记作为例证,可以用于说明
A.戊戌变法期间社会思想状况B.社会对政府革新的反映
C.民国初年思想界的活跃状况D.新文化运动中民主思想的迅速传播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