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清末新政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自15世纪末以来,英国人口有了较快增长,旧有的耕作制度已不能满足人口日益增长对农产品的需求。地理大发现后随着羊毛价格上涨和养羊业的刺激以及工业增长和城市发展对农产品需求的扩大,圈地运动迅速兴起,这是一场消灭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的农业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议会获得畅通无限的立法权,议会不断颁布新法令,加速了圈地运动的发展。这样,英国新贵族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到18世纪上半期,采用雇佣劳动的农场经营方式在英国农村中逐步居于统治地位……

——摘编自高德步《中外经济简史》

材料二   清末中国人办的制造业和采矿业,集中于上海、南京和汉阳,多是官方和半官方的采矿、冶炼和纺织企业。1895年起,华资制造业数量有了增加。政府在1903年成立商部和1904年颁布“公司法”,各省商绅反帝民族主义情绪也是一个原因。这些企业均有官方资助和支持(如采取部分免税或垄断某些市场等形式)。上海机器织布局和汉冶萍公司就作为官督商办企业由盛宣怀管理,并依靠李鸿章和张之洞支持。即使象张謇的大生纱厂(1899年)和周学熙的启新洋灰公司(1907年)等商办企业,也要归功于官方的关系,大生得到张之洞和刘坤一的支持,启新得到袁世凯的支持。

——摘编自《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15世纪末到18世纪上半期的英国“农业革命”的含义,并分析这场“农业革命”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早期制造业发展的特点?并简要指出其起步背景。
2020-07-21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文)试题
2 . 自古以来,中国一直注重对权力的监察制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经历了悠久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完整的制度和严密的法律体系。……由于监察主要以官为对象,因此在官僚制度取代世卿制度以后,监察制度才获得了独立的发展。……几属立法、人事、行政、经济、军事、司法、文教、礼仪、祭祀等均纳入监察的职掌范围。正是由于监察机关对国家的稳定起着一定的作用,历代统治者均极为重视。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材料二   清政府1908年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虽然它仍然规定“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但它首先要求“上自朝廷,下至臣庶,均守钦定宪法,以期永远率循,罔有逾越”;其次规定不经议院议决,君主就不能颁布法律,“已定之法律,非交议院协赞”,君主也无权“以命令更改废止”。这种一切权力都是法律监督对象的宪政观念的诞生、传播和逐步被接受是法律监督近代化的最大成就。在传统的监督体制中,监察机构独立承担着整饬吏治的职责。近代逐步确立了集立法、行政、司法和审计监督等各种法律监督于一体的综合监督体制和分权制衡的法律监督原则。随着报纸、电台等新式传媒工具的出现和“庶政公诸典论”等立宪指导思想的公布,“庶人不议”的禁令解除了。几千年的封建文化专制出现了松动,人们第一次可以合法地指陈时政,议论国事。同时“党禁”的解除使得政党政治第一次登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这些新生事物为中国法律监督体制注入了新的活力。

——摘编自刘双舟《简析我国法律监督体制的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监察制度的主要变化。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当代中国监察制度建设的认识。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晚清社会动荡不宁,西方殖民势力楔入中国,清政府为挽救自身的统治展开了一系列自我变革。透过这些社会变化的表征,可以发现在内外的交互冲击之下,晚清的社会性质、社会结构、经济结构乃至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呈现出向近代社会转型的特点。

——摘编自蔡国斌《论鸦片战争以来晚清社会的变化》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日本对中国发起的全面侵略战争,对中国社会造成了巨大破坏,吞噬了中国自洋务运动以来积累起来的现代化成果,东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因沦入战火戛然而止,打断了中国原有的现代化进程。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社会重心西移。作为大后方,西南地区接纳了大批内迁机关、工厂、学校和人口,形成了新的工业基地,发展了农业经济,维持了西南地区人口的大量增长,为前线提供了军火,粮食和其他必要的物资。以此为契机,西南、西北地区的近代化进程不期而至。

——摘编自李俊《抗日战争与中国社会之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以来清政府开展的“自我变革”的事件。
(2)根据材料二,概括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情况。
2022-03-08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玉林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为切实推行新制于各省,清廷于190510月颁布诏令,称“巡警关系紧要,迭经谕令京师及各省一体举办自应专设衡门,以资统率,著即设立巡警部”。巡警部由是成立。巡警部内部设置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左右臣各一人,左右参议亦各一人,再下置五司一厅十六科,办理各项有关事务。此外,还接收了京师内外城工巡局,并将之改为内外城巡警总厅,连同内外城预审厅、路工局、巡警学堂、习艺所、教养局、消防队、稽查处等,作为该部的附属机构。该部“大小相杂,事权相属,各专责成,相当完密”。所掌职权也可谓相当庞大,“举凡全国的警政、保安、风俗、交通、户籍、卫生、消防、营业管理、市区的自来水、电话、医学学堂巡警学堂、警官的运用与考核等均归其监督,指导或管辖。甚至京城内外的司法案件也归该部所属的预审厅来办理”。

——摘编自刘锦涛《清末创建巡警部述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巡警部设立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巡警部设立的历史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宋等汉地王朝治理边疆,实行的都是羁縻政策。边疆部落首领既接受朝廷的州县官爵印信,又保持原有的称号、辖境和权力,自理内部事务。蒙元王朝在边疆范围内设置的政区主要是:宣政院、行省、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长官司等。如在岭北、东北和西北,行省及宣慰司是直接治理边疆的主要官府形式。在西南,除云南设行省和宣政院主管吐蕃外,主要是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长官司等“土官”设置。明清两代大抵沿袭此项重要政策。

——摘编自李治安《元代政区地理的变迁轨迹及特色新探》

材料二   清朝入主中原以后,继承了中国历史上传统的“羁縻政策”,在新疆表现得尤为明显。1762年,乾隆皇帝在统一了天山南北路以后,设伊犁将军,统辖全疆。在行政体制方面,清政府在新疆东部汉族人口较多的地区,实行州县制,其行政、司法、税收等制度均同于内地各省。在蒙古族、哈萨克族和维吾尔族中,实行“札萨克制”“伯克制”,册封或任命各族首领,由他们对本地区本民族人民直接进行统治,各项制度仍按旧俗。近代边疆危机迫使清政府对其边疆治理政策进行调整,188411月,清廷正式批准新疆建省。新疆实行与内地一致的行政管理制度,取消原为伯克、阿訇所掌握的司法权,各级官府把恢复发展社会经济、文化教育,作为重要职责,实力推行。1885年,孤悬东海的台湾继之建省,1907年,东北的辽宁、吉林、黑龙江改设行省。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特点,分析古代边疆治理的影响。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时期边疆治理制度的变化,并说明其时代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6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清末,清政府进行了司法制度改革。首先,初步确立司法独立的原则,此前中国政刑不分,地方行政机关、中央的刑部、大理寺等均享有审判权。1906年,中央确立分权原则,刑部改为负责司法的法部,大理寺改名大理院作为全国最高的审判机关,并负责法律解释。1910年,颁布《法院编制法》等,规定全国审判机关的分类以及独立监察机关的配置,规定了公审、陪审、预审、回避、起诉执刑等项制度。……在《大清律例》的基础上制定《大清现行刑律》作为过渡性质的法典,同时制定《大清新刑律》,其中取消了某些法律特权。其次,改革传统的法律结构,彻底打破诸法合体的封建法规,将商法、诉讼法、民法等独立起来。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分析晚清政府司法制度改革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政府进行司法制
2022-03-28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2022届高三下学期模拟测试B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议会起源于中世纪,在大贵族与国王的斗争中不断扩大其职能。都铎王朝时期,形成了“王在议会”的原则,即议会是由国王、上院和下院三部分联合成17世起中朝资产阶级与新贵族以议会为阵地,进行反封建王权争,通过内战确立了自己的治。“光荣革命”后,议会过《权利法策》,确定了近代议会制度的大框架,确立了议会力高于王的原则。1832年议会改革,扩大了工业资产阶级的权利。此后30多年间,是美国议会制度的“黄金时代”,“议会主权”达到鼎盛。

——编自间照祥《英国政治刺度史》

材料二 近代议会实践活动大事年表

19世纪四五十年代林则徐、魏源等人对西方议会进行了较详细的介绍。
19世纪七八十年代郑观应认为,西方“育才于学校,议政于议院”,是其富强的根本。
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梁启超从“兴民权”的角度,提出“设议院,立议员”。
20世纪初在资产阶级立宪派推动下,全国掀起了请求速开国会运动。
1909年一1910各省成立了咨议局,全国性的资政院也建立起来。
1912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临时参议院作为立法机关,通过了《临时约法》。
1914袁世凯解散国会,实行专制独载统治。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时,《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但是当时召开人民代表大会的条件还不成熟。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中央人民政府于19532月公布了选举法。地方各级人大的逐步召开,选举产生了560余万名基层人大代表,16680名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人大代表以及1226名全国人大代表。19549月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标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实施

——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议会制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叙述议会制在近代中国的实践。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