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76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4年清政府学部颁行《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中学堂课程,课时如下页表:

课程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语历史地理几何代数植物动物理化图画法制理财体操合计
课时5451936111120884310180

材料二   19世纪初,威廉·洪堡等人推行的大学改革成就显著.他推行教学和研究相结合的原则,培养的人才具有良好的学术修养和专精的知识,而且富有科学研究的精神。比如:德国菜比锡大学建于1409年,初期开设的课程有神学、文科(语言)、法学、医科。以后逐渐增加,至19世纪开设了数学、天文学、哲学、逻辑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解剖学等几十个科目,并设立了研究院,鼓励科学研究。德国的其他大学也普遍发生了这样的变化。由于教育的高度发展,德国创造了19世纪末的奇迹。

——贺国庆、王保星、朱文富等著《外国高等教育史》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清末中学堂课程内容的设置有哪些特点。
(2)根据材料二、归纳15至19世纪德国大学课程改革的趋势;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这一趋势对19世纪末的德国产生了哪些影响。
(3)综上,谈谈你对教育变革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
2024-06-04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2024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模拟试猜题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前期,包括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规定在唐朝统治地区,凡是各都督府治所和4万户以上的州,都可设置市场或市署,上“置市令一人,从六品上”,下“置市丞二人,正

八品上”;“置录事多人”,分别管理坊市的各项事务。

——摘编自《唐律疏议》《唐令拾遗》《唐会要》等

材料二   北宋时期的商业十分繁荣,东京汴梁城更是“商贾云集,店铺林立”的繁华景象,我们可以从《清明上河图》上清楚地发现,街道上人来人往,“摩肩接踵”,道路两旁的店铺鳞次栉比,热闹非凡。其他的地方大城市,也大体如此。

——摘编自方宝璋《宋代经济管理思想与当代经济管理》

材料三   到了明代中后期,读书人“科考不成”转而“驰骋商场”竟然也变得常见。因此,传统的政策逐渐向“恤商”“通商”转变。明代大开“捐纳”,设立商籍。商人们事实上通过缴纳钱财获得了社会地位,各取所需。

——摘编自曹琳《明代商人商业经营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朝相比,北宋城市经济管理制度的变化,并归纳这一制度变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中后期商业发展的社会环境,并简析其产生的原因。
3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近代以来中国铁路由于受借款合同的束缚,大多是在帝国主义列强不同程度的控制影响下经营的,“英资创办之沪杭甬、京沪及北宁三路与津浦南段一部,一切制度,悉以英制为依归;而法款之平汉、陇海、正太皆以法制为标准;胶济与津浦北段悉以德制为循规”。中国铁路从开始就采取分线设局的管理体制,不论路线之长短,运输之繁简,各路均设管理局,各路局往往各行其是,造成路政管理权分散,运输效率低下。因负责运输制度缺失,我国铁路营运往往通过行政化手段开展业务,铁路员工官僚习气严重,在货商与铁路之间没有建立起一种良好的运输业务关系,存在着明显的隔阂。

——摘编自李强《路政统一视野下的近代铁路负责运输制度及其绩效》

材料二   1928年10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铁道部,这是中国铁路史上第一次设置适应铁路专·业化网络化需要的、实施集中统一指挥的铁路行业专门管理机构。1932年3月,顾孟余出任铁道部部长,决心推行铁路负责运输制。 为全面施行负责运输制,铁道部在部内成立负责货物运输委员会,短期内制订各种章则 10种,遴派货运负责人员,针对负责运输各项规章制度以及办理手续进行培训……在负责运输制度顺利实施的同时,铁道部开始谋求进一步的路政统一,饬令各路与招商局办理水陆负责联运,并与各公路也办理负责联运。 从当时的货物联运收入来看,1932年11月至1933年6月,期间除了2月份,货运进款减少外,其他月份进款一直保持增长。 随着国民党统治趋于统一和稳定,整顿路政工作明显有起色,实现了路政管理的统一。

——摘编自李强《路政统一视野下的近代铁路负责运输制度及其绩效》

材料三   在1992年之前,关于铁路改革的探讨始终局限在计划经济体制范畴内进行,1992年后中国经济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中国铁路发展严重滞后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铁路运输更加紧张。 1993初,全国各地提出经审核的要车计划日均12万辆,而铁路只能满足实际需求的60%。 1994年1月,铁道部召开全路领导干部工作会议,强调坚持市场取向,深化铁路改革……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贯彻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深化铁路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即“铁路改革十三条”),并于1994年4月22日上报国务院后下发全路。 其主要内容包括:一是转化铁路企业的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二是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宏观调控;三是改革投资体制,多渠道筹集资金;四是大力发展多元化经营,优化配置铁路资源……。

——张雪永《扩张的动脉:改革开放40年的中国铁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铁路运营制度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南京国民政府路政改革的措施并分析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94年深化铁路改革的背景。
2024-03-16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开皇三年(583年)后,随着国家漕运活动频繁,开封(汴州)确立了交通运输的枢纽地位,其通过蔡颖线和淮泗线辐射了黄淮之间的平原地带,开封成为商船的重要停靠地和交易之地,商船散停在城外的河道之中。唐玄宗开元年间,政府多次整修汴河与黄河的连接点,开封也因运河成为众多“水路辐辏”型城市之一。安史之乱后,东部运河区的中原区变成了战场,洛阳几乎成为废墟,唯有江南道和淮南道的区域可作为国家财富的收集地,汴河作为连接这一区域的主要漕渠,地位较前代更为重要,于是开封运河演化出三条水路。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刘晏首先将“轻货自扬子至汴州”。大量官吏也认识到开封“控河朔之咽喉、通淮湖之运漕”的地位。大量轻货集中于此,开封仓储级别提升到国家级枢纽仓储的地位。796年后,重要高官屡次赴开封任职,在中央控制下,开封段运河再也未出现漕运与屯田争夺水源的状况。

——摘编自郭峰《隋唐五代开封运河演变与城市发展互动关系研究》

材料二   德国内河航道里程仅为7000多公里,但内河货运十分发达,其中人工运河的建设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德国的人工运河占航道总里程的25%。德国自工业革命开始至二战之前就修建了众多运河,其中连通北海和波罗的海的基尔运河于1885年建成使用、可通行战列舰、显著改善了地缘劣势,给了德国安全感。此外还沟通了茱菌河、威悉河、易北河等主要河流,初步建起了四通八达的内河航运网,现代化工业区鲁尔就在莱茵河附近,德国修建了4条人工开凿的运河将其与茱茵河联成一体.7000吨海轮可由此直达北海。德国跨水系运河与法国航运网相连,直抵北海岸线和地中海。二战后德国又进行了大规模水运建设,东西德统一后,又实施了统一的交通计划,进一步完善了内河航道网。

——摘编自韩时琳《德国运河建设的特点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时期开封段运河兴盛的主要表现,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以来德国运河建设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运河建设的认识。
2024-05-31更新 | 74次组卷 | 4卷引用:广西桂林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处于“礼崩乐坏”的时代背景之下,重建“大一统”的社会秩序,成为摆在诸子百家面前的切实问题。孔子创建儒家学派,以复归西周礼乐文明,重构社会“大一统”统治秩序为毕生追求。孔子援仁入礼,根据时势改造西周礼乐文明,使其焕发新的活力;孔子创办私学教育,将“大一统”的思想诉求熔铸于君子人格的培养与塑造之中;孔子整理典籍,修订《春秋》,将“大一统”的政治思想寄寓其中。

——摘编自叶晓庆《先秦诸子“大一统”学术思想论略》

材料二   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第一次把进化论引入社会历史,孔子被尊奉为托古改制的改革家, “孔子拨乱升平,托文王以行君主之仁政,尤注意太平,托尧舜以行民主之太平。”外来的进化论使传统的儒术有了全新的意义,而传统的儒术又使外来的进化论取得了中国的形式。维新派的观念同西方的进化论联为一体,带来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一次革命,使一批批中国人接受了进化论思想,一批批传统士人转化为具有近代意识的知识分子。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中华民族及其文化之所以具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量,历经千年各种内忧外患而终于能够保存、延续和发扬光大,与孔子仁学结构的长处也大有关系。仁学中的人格理想,经世致用的理性态度,积极进取的实践精神,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的责任担当……都曾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感染、教育、熏陶了不少仁人志士。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1)根据材料一,归纳孔子为重建“大一统”的社会秩序所做的努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思想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一位历史人物及其贡献,阐述孔子思想对后人的“感染、教育、熏陶”价值。
参考示例:19世纪末,民族危机加剧,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掀起了旨在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运动,康有为的革新主张和行动折射出仁学中积极进取的实践精神。
6 . 我国各民族相互交融,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灭六国后,兵不解甲,继而南击越人,北伐匈奴;两汉之时,也积极对周边各民族进行征战以开拓新的疆土。为了保障开疆拓土政策的顺利进行,秦汉还制定了一些具体的民族政策,如秦在南越、西瓯之地置南海郡、桂林郡、象郡,汉在匈奴故地陆续设立了朔方郡、酒泉郡、武威郡、张掖郡、敦煌郡等;秦从匈奴手中夺得河套地区后,将数以万计的中原军民,“戍以充之”和迁去开垦土地。面对“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匈奴,汉王朝根据国势的强弱情况,对匈奴又实行了颇具特色的和亲政策。

——摘编自徐杰舜《秦汉民族政策特点初论》

材料二   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大凡府州八百五十六,号为羁縻云。

——摘编自《新唐书》

材料三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盖汉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唐东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摘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归纳秦汉时期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
(2)根据材料二,以突厥为例,概括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特点。
(3)材料三主要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什么地方行政制度。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地方行政制度确立的历史意义。
2023-12-03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博白县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1月段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永平十二年,哀牢王柳貌遣子率种人内属,户五万一千八百九十,口五十五万三千七百一十一。显宗以其地置哀牢、博南二县,割益州郡西部都尉所领六县,合为永昌郡。

——摘编自《后汉书》

材料二   中国百姓,天下本根;四夷之人,犹于枝叶。

——摘编自《旧唐书》

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番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到达),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法令)。大凡府州八百五十六,号为羁縻云。

——摘编自《新唐书》

材料三   (雍正十一年四月乙卯)夷之字样,不过方域之名。夫满汉名色,犹直省之各有籍贯,并非中外之分别也。我朝肇基东海之滨,统一诸国,君临天下,所承之统,尧舜以来中外一家之统也。

——摘编自《清世宗实录》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归纳汉、唐对民族地区的治理方式。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则材料在民族关系理念上的发展,并阐述清朝在该理念下维护疆域统一的措施。
2024-01-23更新 | 318次组卷 | 8卷引用:2024年1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国之俗,贪狼强力,寡义而趋利,可威以刑,而不可化以善;可劝以赏,而不可厉以名。被险而带河,四塞以为固,地利形便,蓄积殷富。孝公欲以虎狼之势而吞诸侯,故商鞅之法生焉。

——摘编自《淮南子·要略》

材料二   苏轼对于商鞅变法可以很快使国家富强起来,虽不否认,但认为这样的政策法令太过倾向于国家利益,民众却未必能得到多少实惠,特别是在变法初行阶段,会让民众不理解或超过其承受程度而产生怨怒与抵触;并且变法措施重利而轻义,推行峻法酷刑而弃用道德教化,“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卒以此亡”。苏轼进而在《商君功罪》一文中提出了“故帝秦者商君也,亡秦者亦商君也”的观点,认为追求富国强兵而没有很好顾及民众的舆情与实惠,即使夺取天下,也会很快丢失。

——摘编自杨胜宽《苏轼与郭沫若对商鞅评价的分歧及其原因》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之法”的动力。
(2)据材料二,归纳苏轼评价商鞅变法的主要观点。
2023-10-22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河池市八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9 .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时期的根据地建设,展现出其非凡的洞察力和领导力。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边区(省)县参议会既是民意机关,也是立法机关。抗日民主政府在工作人员分配上实行“三三制”原则。这样做可以容纳各方面的代表,团结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各阶级、阶层。抗日民主政权普遍采用民主集中制,各级抗日民主政权机构的领导人都经过人民选举产生。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与如图相对应的历史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图中根据地迅速发展壮大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抗日根据地民主建设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政策调整的依据。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22—1823年,欧洲“神圣同盟”企图干涉拉丁美洲革命。1823年12月,美国总统门罗发表国情咨文,宣称:“今后欧洲任何列强不得把美洲大陆业已独立自由的国家当作将来殖民的对象”,“让我们坐视欧洲列强对它们(美洲地区)进行任何方式的干涉而不加过问是不可能的”。同时指出美国对欧洲的政策是“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不对任何国家所加于我的损害妥协”。这就是著名的“门罗宣言”。

——摘编自蒋相泽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等

材料二1969年7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在谈及美国对亚洲“友邦”的政策时说:“在国内安全问题上,在军事防务问题上,除非受到一个大国的带有核武器的威胁以外,美国将鼓励并有权期望逐渐由亚洲国家本身来处理。”这被称为“尼克松主义”。1970年2月,尼克松进一步指出:“美国仍将参与盟国与友邦的防卫和发展。但是美国不能也不会为世界上所有自由国家设想和拟订全部计划、执行全部决策、承担全部防务责任。”为此他提出将“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作为新的“和平战略”的三大支柱。1971年7月,尼克松在讲话中认为世界存在美国、西欧、苏联、中国和日本五大力量中心,美国不再处干完全占支配的地位,必须对外交政策作出调整。这些都扩充了“尼克松主义”的内涵。

——摘编自彭树智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门罗宣言发表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尼克松主义反映出的美国对外战略的变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