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清末新政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清末新政时期部分商务法规、章程内容

商会简明章程(1904年)商务繁富之区设立商务总会,商务发达稍次之地则设商务分会。
商人通例(1904年)肯定商人的地位,规定享有的权利和应遵循的通行规则等。
公司律(1904年)规定公司的创办程序、组织形式与经营方式,商办公司与官办公司、官商合办公司“享一体保护之利益”。
奖给商勋章程(1906年)凡制造新式机器者,奖以三等至一等商勋,赏加四品至二品顶戴。
华商办理农工商实业爵赏章程(1907年)凡集股创办企业的华商,根据资本额多少,可分别获一、二、三等子爵和三品卿、四品卿爵赏。

——摘编自朱英《晚清经济政策与改革措施》等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新政在振兴商务方面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材料中的法规、章程对传统商业的突破性意义。
(3)简要评价清末新政的在振兴商务方面采取的措施。
2022-04-05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青木关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19世纪后期,民间竟言“商务”。1903年,清政府新设的商部创办《商务报》,作为“通下情”的重要措施。该报称旨在彰明“朝廷远师先圣之制,近采友邦之法”,强调商者“不独为一身一家计,且为君国强计”,并将工商实业之学的“学”解释为“学为忠与孝也…孝亲忠君为人生天地间第一要义”。这表明
A.重商观念已最终确立B.国家建设以商业为中心
C.清政府固守专制统治D.商业发展关系民族觉醒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图所示为选取于光绪末年上海时事画刊中的一则图画新闻。

附录:《研究炮学》

北洋讲武堂(新式陆军军官学堂)学员,皆由各镇官长内,择其程度较高者,调堂肄业,以期深造。该堂监督以各国新式快炮、一切机关,非素日启闭精熟,临(战)时必致延误,乃禀准直督(直隶总督)调陆军(第)二镇纵队一队,随带快炮六尊到堂.由洋教习指示开放各法,以备各学员实地研究之用。

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清末的新式学堂选官模式谈谈你的看法。(要求:提取信息简明,看法表述成文、持论有据。)
2022-03-04更新 | 109次组卷 | 3卷引用:重庆市九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12月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1902年,光绪帝颁布上谕:“现在通商交涉,事益繁多。著派沈家本、伍廷芳将一切现行律例,按照交涉情形,参酌各国法律,悉心考订,妥为拟议。”这一举措
A.推动了贸易自由化B.有利于法制近代化
C.是维新变法的延续D.属于预备立宪内容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前期部分武官履历简表

人物出身仕途
契苾何力生于铁勒可汗世家。太宗时率契苾部降唐,授左领军卫将军。是太宗时功勋最为卓著的蕃将。
薛平贵家境贫寒,少时以种田为业。太宗末年应募征辽东,以军功从白衣擢授游击将军,官至右领军卫将军。
段瓒出身将家,为褒国公段志玄之子。袭父爵,以门荫步入仕途。武则天时,官至左屯卫大将军。
郭子仪出身太原郭氏。以武举异等补左卫长史,后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立下大功,进位中书令。

——摘编自《旧唐书》《新唐书》

材料二   清军在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之役中接连溃败,旧式将官的无能给清廷以惨痛教训。1901年,清政府下令废止武举,在各省设武备学堂,“以期培养人才”。1904年,编练新军在全国大规模展开。19059月,《陆军人员补官体制》颁布,规定上等第一、二级军职由中央简派,上等第三级至中等第二级由各省督抚具奏委任,中央予以考核奏补,中等第三级以下由督抚任免,并强调所有陆军三等实官都必须“由陆军学堂出身”,且“通解兵学”。1908年,清廷大权落入志在集权的摄政王载沣之手。1910年,清廷规定:“嗣后请简及奏补陆军各级人员均由陆军部具奏。”

——摘编自郭亚平《晚清新军的军官制度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前期武官入仕的主要途径,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军任官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建立的背景。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19世纪中晚期以来,不少旧知识分子或投身商界,或进入报馆等,尤其在沿海、长江沿线开埠通商的口岸城市,旧式知识分子向其他行业流动的趋势更为明显。1905年废科举后,此风尤烈,有学者称这种现象为“一个普遍性的社会运动”。这种“运动”
A.推动了教育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B.动摇传统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C.导致中国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动
D.成为中国经济转型的决定因素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规定: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君主神圣不可侵犯。臣民的权力完全限制在法律范围内,而法律虽经议院决而未奉大清皇帝诏令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实行。还规定皇帝有权罢黜百官、设职制禄,宣战议和,解散议院,统帅海陆军,总揽司法权等。

——《钦定宪法大纲》

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人民享有人身、言论、著作、集会、结社、请愿、诉讼、选举及被选举各项之自由权。”“中华民国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法院依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清政府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进行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进步性。
2021-05-16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原创)重庆市实验中学创办于1907的巴县中学堂,它是清末新政中近代教育改革的产物。清政府教育改革旨在培养“尊崇孔教,爱戴大清国”的人。但无论是国内新式学堂学生还是在海外留学生,清政府并未获得多少为己所用的人才,反而不断涌现出朱必谦(留学日本、革命党人、1911年任巴县中学校长)这样反传统的知识精英群体,据此可知,清末教育改革
A.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B.推动了民众思想解放
C.挽救了清王朝的危机D.传播了民主科学思想
2022-04-02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廷从中央到地方进行了一系列民主化改革,却没有取得太大进展。但海内外华人“无论立宪、革命两派的志士,都有将来须仿效联邦制度的设想。”孙中山、梁启超都主张学美国或德国,先搞地方自治。由此可见,当时
A.国人对清朝统治及其政策已不信任
B.海内外华人掀起爱国和革命的热潮
C.清末预备立宪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D.资产阶级维新派由此退出历史舞台

10 . 材料一   英国是世界现代政治制度的滥筋,其“四大文明”(代议制、君主立宪制、责任内阁制、两党制)不但为世界政治文明做出了贡献,其渐进式政治改革模式更是确保了英国三百多年的和谐发展。……《权利法案》前的暴力革命为近代英国宪政改革奠定基础。……1689年的《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限制了国王的权力,英国逐步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随着工业革命深入发展,新兴的企业主和中产阶级取得更多议会席位,确保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稳定和经济迅速发展。……1969年的《人民代表选举法》规定,凡年满18岁的公民,依法均享有选举权。至此,英国自由、平等的普选制才真正确立起来。

——摘编自阁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尽管宪法产生的历史条件、生长的社会环境有很大不同,宪政的具体模式和实现机制可以千差万别,但宪政的核心理念与价值却是一以贯之的。鸦片战争的狂风暴雨,深深动摇了古老帝国的根基,也唤醒了天朝上国的速梦。随着满清王朝政治危机的逐渐加深、军事外交的接连失败,以及传统文化的日渐式微与解体,救亡图存、富国强兵成为当时中华民族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宪政,这一西方的近代文明之物,被视为一剂救世良方开始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也由此拉开了宪政中国化的序幕。虽然宪政运动在近代中国潮声涛起、风起云涌,但却始终如雨打浮萍,命运多舛,终究未能在这块异地他乡安身立命,“宪政”也由此成为中国社会一个未竟的话题。

——摘编自苗连营《世界宪政文明体系里的“中国色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英国宪政的发展历程,并说明英国宪政发展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宪政运动兴起的背景,并分析制约近代中国宪政发展的主要因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