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清末新政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下表为1850~1904年中国译著概况简表,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时期译著类别
应用科学自然科学历史地理社会科学哲学艺术其他
1850~1899年40%30%10%8%3.5%8.5%
1902~1904年10.5%21%24%25.5%11.3%7.7%
A.国人普遍树立起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
B.科举制的废除推动了近代教育的发展
C.民族危机加深推动对西学认识的深入
D.儒学教育再次得到当时政府大力支持
2 . 陈旭麓指出:虽然新政产生于自上而下的过程,但160万新式学生的出现和众多八股士类的淘汰则直接和间接地牵动了整个社会。新政造就了他们,但他们又超出了新政划定的界限。这表明新政(  )
A.开启了中国教育近代化B.掀起了近代思想启蒙
C.形成了实业救国的高潮D.加速了近代民主革命
2019-12-06更新 | 1185次组卷 | 38卷引用:贵州省六盘水第二十三中学2020届高三第五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3 . 1905年,四川总督锡良向清廷奏请设置川滇边务大臣,称:“川滇边藏,声气相通,联为一致,一劳永逸,此西南之计也。”这一建议
A.表明清廷边疆治理的全面进步B.凸显了地方督抚尾大不掉之势
C.有利于通过联防强化边疆稳定D.激化了西南各省官僚间的矛盾
2022-06-02更新 | 238次组卷 | 3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五校联考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月考(七)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1905年,清廷宣布废除科举制。令人惊讶的是,废除这样一种关联无数人切身利益的选官制度,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大的社会风波,而是能够较平稳的实施。这说明
A.新式学堂激增改变旧式价值观念B.清末新政有效满足民众利益诉求
C.近代中国国民权利意识尚未觉醒D.教育形式内容革新渐成社会共识
2021-04-22更新 | 508次组卷 | 16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2021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07年,怀特布雷特向议会提交用公款资助建立国民教育的提案,虽然该提案未获通过,但却推动了自愿为国家提供普及初等教育社团的建立。1830年,辉格党上台,贵族被迫与正在兴起的工商业资产阶级分享权力。1832年,议会改革议案扩大了选举权。1833年,在舆论压力下,议会终于通过2万英镑的教育拨款,1839年该项拨款增至3万英镑,并成立了“枢密院教育委员会”-英国第一个国家监督和管理教育的机构。1858年,教育委员会设立教育行政部,加强对民众教育的管理。1862年,议会通过教育修正案,教育投入被纳入正常的以征税为保障的立法轨道。1880年,英国实施小学义务教育法。

——摘编自谢天冰《试论英国教育体制的近代化》

材料二   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共创办各类学堂37所,其中外语学堂8所,专门技术学堂11所,军事技术学堂18所。从时间上看,19世纪70年代以前,洋务教育以办外语学堂为主,七八十年代,洋务教育的覆盖面越来越广,有技术、军事、医学、工程学、矿学、电学等。甲午战争后,清朝创办的学堂已开始注意学堂的不同等级之分,如天津中西学堂、南洋公学,苏州、无锡等地出现的三等公学堂,一个较完整的学制系统已经形成。到1901年,逐渐出现了门类明确的小学、中学、大学堂和女塾,学堂逐渐走向系统化。这一时期,清朝还创办了大量的农业类、商业类学堂,学堂的门类更加广泛。举凡工、商、农、桑、矿、声、医、化、光、电、格致各目均有学堂,近代教育趋向系统化。

——摘编自张雪蓉《论洋务时期的教育建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近代教育发展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英近代教育的异同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时期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意义。
2022-06-02更新 | 211次组卷 | 5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五校联考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月考(七)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1906年12月4日,《大理院审判编制法》颁布,其中规定,“自大理院以下,及本院直辖各审判厅、局,关于司法裁判,全不受行政衙门的干涉,以重国家司法独立大权,而保人民身体财产”。这表明(     
A.维新派变法主张受到了政府重视B.晚清积极推行变革政体的“新政”
C.清政府进行了近代司法权的改革D.资产阶级法律强调保障个人权利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1905年开始,清政府每年一次举行游学(指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毕业生考试,合格者分别“赏给”进士、举人。新学堂毕业生也得到相应的荣衔。1906清政府颁布《举贡生员出路章程》六条,广开门路,原有举贡生员尽量安排,稳定了数以万计很难再进学堂的那部分士人。这些举措
A.彻底废除了科举取士制度B.关注了新旧体制的衔接
C.使近代教育制度得以完善D.利于民族资产阶级参政
2020-01-21更新 | 618次组卷 | 29卷引用:贵州省铜仁市铜仁伟才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史学研究领域,“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是经常被采用的两个历史分析维度,“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可能出现相一致的结果,也可能出现相背离的局面。如:清末新政,1901年,慈禧太后下令成立“督办政务处”,定出改革方向,学习日本,推行君主立宪制。“新政”改革中,编练“新军”是内容之一,清政府令各省设立督练公所,为各省领导编练“新军”的机构。……又设立商部,倡导官商创办工商企业。……“新政”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废科举,办学堂,派遣留学生。


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之间关系的模式,分析论证清末新政。(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恰当、论证合理)
2022-03-25更新 | 186次组卷 | 7卷引用:贵州省黔东南州镇远县文德民族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1901年1月29日,清王朝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晚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器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学之本源也。……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这表明,清政府
A.主动践行民主宪政的思想B.有意的调适统治策略
C.欲从本源上实现国家富强D.治国理念有本质改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1909年,清政府颁发《城镇乡自治章程》,规定在城镇乡建立地方自治体,实行议事与行政分立。自治体成员在选民中选举产生,自治范围以学务、卫生、道路、农工商务、慈善事业、公共营业及自治经费为主。材料反映清末新政特点
A.清朝地方政治近代化的趋势B.地方自治成为世界潮流
C.清朝政府不断加强中央集权D.地方权力集中于自治体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