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清末新政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1 . 清末《游学译编》上刊登的《劝同乡父老遣子弟航洋游学书》云:“向之极可慕恋之科举的虚荣者,今已为蕉梦矣。而出洋学成,量与出身,已见明谕,宦达之路、利禄之路、学问之路、名誉之路,胥于是乎在。”这反映了当时
A.出洋留学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B.落第士人成为官派留学生主要来源
C.新政改革加快了社会结构变动D.科举停废改变了国人的中西体用观
2022-06-08更新 | 7549次组卷 | 63卷引用:天津市耀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1901年初,清廷发布诏书规定“嗣后乡会试,头场试中国政治史事论五篇;二场试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三场试四书义二篇,五经义一篇”。诏书的发布表明教育“新政”
A.满足了新式知识分子参与政治的愿望
B.实现了教育制度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C.制定了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选用标准
D.仍没有跳出“中体西用”的传统窠臼
2022-02-16更新 | 1035次组卷 | 28卷引用:天津市静海区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史料,完成任务

材料   近代中国虽然自鸦片战争以后就开始了社会转型,但是在整个晚清时期、由于统治者缺乏现代意识,缺乏足够的领导改革和促进社会全面转型的能力,致使社会各个结构的变化并不是互相协调和配套发展的,政治体制转型的滞后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瓶颈。事实证明,清朝统治者已成为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阻力。在这种局面下,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突破了社会转型中最坚固的环节:政治制度改革,促使政治结构迅速完成了转换过程。自此,中国进入政府主导下的主动现代化时期,从而使社会转型所需要的新结构得到发展与壮大,社会转型的速度明显加快。

——摘编自朱英主编《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近代中国社会转型问题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4 . 1910年,清政府设立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资政院议员部分由皇帝钦定,部分由选举产生。其职责包括议决国家军政大师、审议财政预算和修订法律等,议决事项须“具奏,恭候圣裁”。此次改革
A.实践了英国式君主立宪制
B.加强了皇帝个人的独裁统治
C.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D.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2017-08-04更新 | 3357次组卷 | 86卷引用:天津市红桥区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下表为1850~1904年中国译著概况简表,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时期译著类别
应用科学自然科学历史地理社会科学哲学艺术其他
1850~1899年40%30%10%8%3.5%8.5%
1902~1904年10.5%21%24%25.5%11.3%7.7%
A.国人普遍树立起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
B.科举制的废除推动了近代教育的发展
C.民族危机加深推动对西学认识的深入
D.儒学教育再次得到当时政府大力支持
6 . 1901年7月,张之洞与刘坤一合上《江楚会奏变法三折》,力倡教育“会同文武”,主张全国小学校“必设兵式操场”,加习“体操”。1902年,清政府颁布壬寅学制,明确规定各级学堂中“体操”均为必修科目。这些做法
A.与科举制度的废止相互配合B.适应了救亡图存运动的需要
C.推动了革命运动的蓬勃兴起D.对传统教育进行了价值重估
2021-03-15更新 | 1203次组卷 | 19卷引用:天津市南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023·黑龙江大庆·二模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晚清时期,法政学堂的学校数、学生数在全国各类专门学堂及高校中居绝对优势。1909年全国法政学堂达47所,学生12282人。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清政府对法制建设的重视B.适应清末新政改革的需要
C.近代西方法治理念的影响D.晚清救亡图存运动的结果
2023-03-02更新 | 397次组卷 | 11卷引用:天津市南仓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形成于春秋战国之际,战国时期登记户口的木牍户版仅放在乡一级。秦时期,材质较为轻便的简册户籍取代了木牍户版,乡制作的户籍副本呈报至县。县上计于郡的类目重在“计多少”,各户家庭成员、钱谷出入、刑案细节等详细内容并不在上报之列,郡及中央收藏的只是户口统计数字。东晋初年,“百姓遭难,流移此境,流民多庇大姓以为客”,“治纲大弛,权门并兼,强弱相凌,百姓流离,不得保其产业”。328年,晋成帝令造纸本户籍。史载,该“并皆详实,朱笔隐注,纸连悉缝……此籍精详,实宜保惜”。造好的户籍上报郡、州,直至中央户部,以备随时查勘核实。

——摘编自张荣强《中国古代书写载体与户籍制度的演变》等

材料二   1911年,晚清政府在参考东西良规基础上制定了《户籍法》单行法规。法规区分了关于个人出生、死亡、婚姻等信息的人籍与以家庭为单位的户籍,清除了传统户籍中资产登记项目,户籍开始成为传递人口信息、个人私权保障的工具,而不再纯粹是国家管制人口的工具。规定了民众有呈报户籍之义务,及对户籍吏处置不当行为提起诉讼的权利。清末户籍立法将传统的保甲户籍改造为具有近代意义的警察制户籍,对后世户籍制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摘编自姚秀兰《中国近代户籍变革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国至魏晋时期户籍管理的变化,并说明古代户籍管理的主要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传统户籍管理相比,清末户籍管理的主要特点及其原因。
2022-05-31更新 | 344次组卷 | 5卷引用:天津市耀华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资政院论驳上谕风潮

1910年9月,议会准备机构资政院(仿照西方的法规体制设立的中央谘议机关,议员分皇帝亲选、民选各100名)正式成立。清廷希望“为朝廷竭协赞之忠”的资政院议员,以一种“半在朝”的政治身份与朝廷站在一起。

11月4日,清廷颁谕缩短预备立宪年限,定于宣统五年(1913年)召开国会,并专横声称:“年限一经宣布,万不能再议更张”。资政院议员虽不敢对上谕正面发难,但采取了曲解的办法:“我皇上,我监国摄政王的本意,并不是必要到宣统五年始开国会……不过因皇上方在冲龄,监国摄政王不能自作主张,所以交付廷议以取决之。”进而进一步鼓动大家继续请愿再次缩,改预备立宪的年限。

11月9日,又出现了议论上谕的风潮。这天,议长宣读了一道上谕,对资政院核议湘抚与省咨议局关于发行公债一事争议的具奏,只是轻描淡写地说湘抚此举“系属疏漏”,既未给其以任何处分,也未提及发行公债应交或补交省咨议局议决。对此,议员们惊诧异常,他们愤然指出“立宪国精神,全在法律。督抚违背法律而不予处分,则资政院可以不必设……宪亦可以不立”,诘问清廷到底“要立宪不要立宪”。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1月22日,议长宣读了命将资政院议决的云南盐斤加价具奏案交督办政务处,将议决的广西巡警学堂具奏案交民政部分别查核的上谕:议员们认为这不但否定了资政院的议决权,而且无异于宣布以上两个行政部门为资政院的上级机关。因而骤起轩然大波,不少议员开始对上谕含沙射影,旁敲侧击。

——摘编自王开玺《晚清论驳上谕风潮述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资政院论驳上谕风潮”进行评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10 . 近代某全国性咨询议政机构获准成立后,上呈公文,请求将北京原用于科举考试的贡院改为其办公地。公文中有“仰慕天恩,准予改拨“等语。该公文应出现于(             
A.洋务运动时期B.戊戌变法时期
C.预备立宪时期D.中华民国时期
2019-01-30更新 | 1590次组卷 | 28卷引用:天津市第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10月阶段检测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