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清末新政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00年后,清王朝感到军备落后,企图改革官制,加强军备,遂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另设置督办政务处,以军机大臣领督办事,参与大臣无定员;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改为会议政务处,隶内阁,以各部尚书为内阁政务大臣,其属员有提调、帮提调、总办、帮总办各二人,章京八人,委员二人。为统一军制,编练军队,还设练兵处,以庆亲王奕䜣总理练兵事务,袁世凯为会办练兵大臣。练兵处设提调一人,下分军政、军令、军学三司,每司各设正使一人,副使一人,委员共十八人。光绪三十二年改革官制,练兵处并入陆军部。

—摘编自《中国历代军事制度》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王朝改革官制,加强军备的举措,并简述其改革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清王朝的上述改革措施。
2021-12-29更新 | 10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普通高中2022届高三12月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20世纪初期,留学生通过归国考试获得功名,或进入清朝翰林院等学术机构,或进入各级行政机关。这样,一批不见经传的留学生迅速崭露头角,被推上了社会大舞台,成为各个领域的知名人士。阅读如下1905—1911年留学生获得翰林、进士、举人人数统计图。这一现象可以说明
A.留学生成为政府中坚力量B.清朝统治危机得到缓解
C.彻底改变了政府官员结构D.政府对新型人才的需求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1910年,清政府在北京筹建议会性质的中央机构资政院,由钦定议员一百名和民选议员一百名组成,钦选议员由皇亲宗族,王公世爵,各部衙门官员组成,但由于缺乏宪政知识,这部分人在资政院中多无所作为,而民选议员多为立宪派,一度左右资政院,由此可见资议院的出现
A.反映了民主共和已是大势所趋B.推动了近代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C.彻底暴露了清末新政的虚伪性D.使得立宪派获得了政治主导权
2021-12-19更新 | 642次组卷 | 5卷引用:2022年新高考广东历史高考真题变式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1906年,张之洞主持赎回粤汉路权后,粤总商会认股180余万股,随后认股者源源不断,完成了粤汉铁路的商办。这说明该地区
A.成为了列强侵华的重心B.民众爱国意识的高涨
C.自然经济解体速度较快D.走出华夷之辨的禁锢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清末新政时期,政府推行了边疆治理改革,如将东北地区改设行省,祛除其"满洲故地"的种族属性,对内渗透中央权力,对外与日俄争国家主权。该措施从侧面反映出
A.边疆治理的强化B.边疆地区国家认同有所加强
C.边疆危机的严重D.边疆地区近代化事业的推进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戴鞍钢在《新政困局与辛亥革命》中讲到:清末新政不废弃君主专制,幻想通过细枝末节地修补来维护清朝的统治。新政启动后,地方各级官员大多敷衍塞责,应付了事。新政实施的费用由中央向地方摊派,地方官员借机大肆搜刮,民众苦不堪言。材料表明清末新政
A.加强了皇帝个人的独裁统治B.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C.是清政府的一场自救运动D.为辛亥革命的爆发提供了社会基础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义和团事件平息以后,1901年,慈禧太后发表声明,表示承担义和团事件的责任,恳请朝廷大臣、地方督抚和外国使节就政府改革发表建议。清政府成立督办政务处负责改革谋划实施。19015月至19058月,清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涉及“非常旧的官僚机构”“创设新官署”“军事改革”“教育改革”“社会改革”的法令和措施。慈禧太后的这个庞大的改革计划本质上没有什么实质内容,更不打算真正实行。真正落实的仅有三项:废除科举考试,建立新的学校制度,选派留学生出国。该改革方案除了没有诚意之外,还存在有歧视汉族官员,重用满族官员,重要职位越来越多地授予满族人,使得改革方案更加难以落实。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末“新政”的得与失。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1903年成立的清廷商部先后颁布了《商人通律》9条,《公司律》131条,以及《公司注册试办章程》《商标注册试办章程》《破产律》《铁路简明章程》《矿务暂行章程》和《试办银行章程》等。这些法令条例出台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统治危机的加深B.列强强化对中国的控制
C.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D.民主革命运动持续高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1904年,清政府规定“各学堂皆学官音”“拟以官音统一天下之语言”。1911年,清政府召开学部中央教育会议,正式将“官音”定名为“国语”,并通过“统一国语办法案”。这些举措
A.顺应了强化君权的趋势B.根源于民主思想的传播
C.缓解了尖锐的社会矛盾D.有利于加强民族的认同
2021-11-01更新 | 834次组卷 | 15卷引用:广东省惠州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西周,统治者已认识到,谁拥有“德”,拥有“民心”,谁就拥有“天命”。儒家不仅以天作为威吓和限制君主的力量,而且还以“礼”限制君主的行为。尽管儒家“天命”“礼教”思想中存在着制约皇权的因素,但观念不是法律,缺乏具体的针对性。相比于思想观念,谏诤制度、宰相制度、廷议制度等制度层面对皇权的制约最有约束力。

——摘编自赵燕玲《论中国古代皇权制约理论与制约机制》

材料二 1908年8月,清廷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分为正文“君上大权”和附录“臣民权利义务”两部分。关于“君上大权”,除了“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还规定:“委任审判衙门,遵钦定法律行之,不以诏令随时更改”,“发命令及使发命令之权。惟已定之法律,非交议院协赞奏经钦定时,不以命令更改废止。法律为君上实行司法权之用,命令为君上实行行政权之用,两权分立,故不以命令改废法律”,“在议院闭会时,遇有紧急之事,得发代法律之诏令,并.得以诏令筹措必需之财用,惟至次年会期,须交议院协议。”

——摘编自王洪涛《论清末新政中的制度变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制约皇权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清末新政中君主权力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变化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