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清末新政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2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慈禧作为清末新政的领导者,开启了新政改革的闸门,此时,顽固派的抵制非常微弱,革新派可以放开手来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1903年10月,慈禧批准了张之洞、袁世凯的会奏,以十年为期,废除科举制。废除科举制度在当时是一个很大的创举。科举制度在中国延续一千多年,历代封建王朝选拔人才都以科举考试为重要途径,可以说废除科举制度在当时的影响非常大,它体现了清政府改革的决心。当立宪派向慈禧提出政治体制改革时,也得到了慈禧的积极回应,虽然慈禧准备实行的立宪是保守的二元君主立宪政体,但是,对于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专制体制来说,这已经是很大的进步。

——摘编自杜以同等《论慈禧的改革与守旧》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新政”的积极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1905年开始,清廷先后选派多位视学官员出国,对海外华侨聚居地的学务展开视察,希望以此“施教育以发其爱国之心,稗知孔教渊源,累朝恩德,自可默相维系,收为我用。”据此可推知,清廷海外视学的背景是
A.反清革命思想盛行B.政治改革陷入困境
C.洋务运动遭遇挫折D.列强掀起瓜分狂潮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3 . 1906年,慈禧发布懿旨,“各国之所以富强者,实由于实行宪法,取决公论,君民一体,呼吸相通,博采众长,明定权限,以及筹备财用,经划政务,无不公之于黎庶”。慈禧旨在
A.抵制革命势力的发展B.实行民主共和制度
C.借鉴西方的政治制度D.稳定清朝统治秩序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清末,医政日趋颓废,中国新式知识精英积极倡言发展医疗卫生建设。1903年,清政府在京师大学堂附设医学实业馆(后改为医学馆)。1905年,清政府设立巡警部,其下辖的卫生科负责医疗卫生。各省不同程度地设立地方卫生行政机关。清政府为防治疾病、清除烟毒,建立了多种新式医院。1908年,民政部设立外城官医院,免费救治病人,“还管理治疾、防疫、卫生事宜”。同年,清政府颁布了《预防时疫清洁规则》等专门法规,各地政府随之不同程度地举办了学校卫生、防疫等公共卫生事业,支持非官办医疗卫生事业,倡导医学研究。这些措施取得了一定效果,1910年东北鼠疫爆发时,清政府派遣伍连德为首的医官前往,迅速扑灭了鼠疫。然而,由于经费、人才等诸多因素制约,医疗改革各地进展不一,有的医院和医学堂停办,诸多事项办理迟滞或议而未办或未曾议及。

——摘编自李传斌《清末新政时期的医疗卫生政策》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医疗卫生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末的医疗卫生改革。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1901年8月,清政府规定乡会试分三场进行,分别考中国政治史事论、各国政治艺学策、四书五经。作出这一规定,说明清政府是为了
A.实行君主立宪B.大力引进西学
C.挽救统治危机D.实践维新思想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甲午战败后,中国人奋起抗争,清政府的改革活动和孙中山的革命活动赛跑。

改革与革命的时间表
改革之举革命之浪
1901外务部
1903商部1905学部(废科举)
1906资政院
1908《钦定宪法大纲》
1909第一届咨议局会议19115月成立皇族内阁191111月宪法十九条
1894兴中会成立
1905同盟会成立
1906萍浏醴起义
1907广东惠州起义、广西镇南关起义
1908安徽安庆新军起义
1910广州新军起义19114月广州黄花岗起义191111月武昌新军起义
(1)根据材料,归纳20世纪初清政府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的中国改革与革命之间的关系。
7 . 1907年,清政府下令要求各省成立咨议局,并颁布《各省咨议局章程》,规定其有议决兴革地方大政,监督地方财政和监督行政之权。这反映了
A.晚清开始从保守走向开放B.晚清地方权力的扩大
C.清政府中央集权不断加强D.改良派登上历史舞台
2020-10-29更新 | 304次组卷 | 4卷引用:广东省茂名市五校联盟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法家提出“法令由一统”的学说以来,中国古代的皇权一直凌驾于法权之上。黄宗羲将这种专制主义的法律形式称为“一家之法”。以唐太宗为首的统治集团提出了“天下之法”的概念,强调皇帝和贵族都应遵守国家公布的法律,受法律的约束,以防止皇帝随意破坏国家的法制。为此,唐朝统治者制定了许多措施,对以皇帝为首的行政权加以制约。在唐朝皇帝和官吏的思想中,一直存在着君臣应共同遵守“天下之法”的观念,这也为解决皇权和法权的关系提供了新思路,为司法官员审理案件提供了法律依据。

——摘编自郑显文《审判中心主义视域下的唐代司法》

材料二1906年9月2日颁布的中央官制改革上谕规定:刑部著改为法部,专任司法。大理寺著改为大理院,专掌审判。这24个字意味着中央司法机关要由传统集权体制下的职能混合模式向分权体制下职能单一的模式转化。据此,都察院退出司法领域,司法权被划分为司法行政权与司法审判权,集中由法部与大理院行使,传统的司法与行政不分模式为之一变。

——摘编自张从容《晚清中央司法机关的近代转型》

材料三1954年宪法第78条规定:人民法院独立进行审判,只服从法律。根据宪法制定的《人民法院组织法》也将审判独立确定为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基本原则。

——摘编自韩大元《论1954年宪法上的审判独立原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天下之法“提出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司法机构改革的主客观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五四宪法“的进步性。
2019-11-01更新 | 144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江门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材料   1901年冬,清政府派罗振玉赴日本考察学务。罗振玉在日本参观了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各级各类学校,搜集了有关日本学校教育制度的各种章程和统计数字。清末还出现了不少翻译日本学制的刊物和书籍。1901年在上海诞生的《教育世界》,是我国近代刊行最早的专业教育杂志,其内容主要是翻译介绍外国教育制度、教育理论和报道国内有关教育改革、新学制的建立等。由于大量日本学制资料在中国涌现,逐渐在教育界形成了一种效法日本、改革教育、建立新学制的社会舆论。早在1898年,康有为在《请开学校折》中就向清廷建议:“请远法德国、近采日本,以定学制,乞下明诏,遍令省府县乡兴学,乡立小学,令民七岁以上皆入学,县立中学,其省府能立专门高等大学,各量其力,皆立图书仪器馆。”

到了1902年,以模仿日本为主的新学制系统逐渐形成。1903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其中的癸卯学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政府颁布并施行的全国统一的学制。癸卯学制在立学宗旨中规定: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

——摘编自郭三娟《述评清末民初新学制对日本学制的模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学制模仿日本学制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清末的学制改革。
2019-04-23更新 | 122次组卷 | 2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广东省惠州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第三轮复习高中历史试卷(B)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1901年,清廷宣布实行新政,要求内外臣工建言献策。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联合立宪派张謇等上奏《江楚会奏变法三折》,系统地提出了改科举、练新军、裁冗员、定商律等措施,成为清末新政的蓝图。这反映了清政府
A.开始探索近代化新模式
B.调整经济政策发展民族经济
C.变革政体实行君主立宪
D.注重社会变革应对统治危机
2018-05-18更新 | 753次组卷 | 28卷引用:广东省台山市华侨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8周文综测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