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清末新政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1904年,清政府规定“各学堂皆学官音”“拟以官音统一天下之语言”。1911年,清政府召开学部中央教育会议,正式将“官音”定名为“国语”,并通过“统一国语办法案”。这些举措
A.顺应了强化君权的趋势B.根源于民主思想的传播
C.缓解了尖锐的社会矛盾D.有利于加强民族的认同
2021-11-01更新 | 834次组卷 | 15卷引用:广东省惠州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末的中国,出现了创办实业、交通、通讯,举办新式教育,创办近代报刊的热潮,经济、文化、科学、教育事务日趋纷繁,由此揭开了晚清行政机构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1901~1905年为第一时期。1901年7月,清政府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外务部由总理大臣、会办大臣、左右待郎组成,下设司务斤、和会、考工、榷算、庶务四司,俄国、德国、法国、英国、日本、电报六处和清档房。1906~1911年为第二时期。1906年9月1日,清政府被迫宣布“仿行宪政”,并成立编制馆,由载泽、世续、那桐、袁世凯全权负责,至此,中央行政机构进入全面改革时期。

——摘编自姚琦《中国行政机构近代化的开端——评清末中央行政机构改革》


(1)概括清末中央行政改革的特点。
(2)简要评价清末中央行政机构改革。
2021-09-30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2022届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9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西周,统治者已认识到,谁拥有“德”,拥有“民心”,谁就拥有“天命”。儒家不仅以天作为威吓和限制君主的力量,而且还以“礼”限制君主的行为。尽管儒家“天命”“礼教”思想中存在着制约皇权的因素,但观念不是法律,缺乏具体的针对性。相比于思想观念,谏诤制度、宰相制度、廷议制度等制度层面对皇权的制约最有约束力。

——摘编自赵燕玲《论中国古代皇权制约理论与制约机制》

材料二 1908年8月,清廷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分为正文“君上大权”和附录“臣民权利义务”两部分。关于“君上大权”,除了“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还规定:“委任审判衙门,遵钦定法律行之,不以诏令随时更改”,“发命令及使发命令之权。惟已定之法律,非交议院协赞奏经钦定时,不以命令更改废止。法律为君上实行司法权之用,命令为君上实行行政权之用,两权分立,故不以命令改废法律”,“在议院闭会时,遇有紧急之事,得发代法律之诏令,并.得以诏令筹措必需之财用,惟至次年会期,须交议院协议。”

——摘编自王洪涛《论清末新政中的制度变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制约皇权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清末新政中君主权力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变化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光绪帝1898年颁布上谕称:“现当海禁洞开,强邻环伺,欲图商务流通,隐杜觊觎,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着沿江、沿海、沿边各将军、督抚,迅就各省地方悉心筹度,如有形势扼要、商贾辐辏之区,可以推广口岸、展拓商埠者,即行咨商总理衙门,酌核办理。惟须祥定节目,不准划作租界,以均利益而保事权。”这表明当时
A.意在以自主开放来应对侵略B.吸取庚子事变教训,实施新政
C.力行改革来推进中国近代化D.全面推行开放,维护国家主权
2021-05-28更新 | 446次组卷 | 7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20世纪初清政府实行新政、推行新学制后,出现了各种新式教科书。1903年文明书局出版的《蒙学初级修身教科书》课文:“牛耕于田,不勤,牧童鞭之。牛曰;吾苦甚。牧童曰:智不若人,即为人役。岂独牛然,人亦如是。问何以为人役,问世界以何等人为最苦?”这一内容旨在
A.宣扬上下尊卑等级秩序B.推广白话文和新文学
C.主张开启民智救亡图存D.论证剥削压迫合理性
2021-05-23更新 | 879次组卷 | 21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平冈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以张謇、汤化龙为首的资产阶级立宪派在清末新政前期拥护改革,反对革命。但在武昌起义发生后,长江以南十几个省份相继宣布独立,实际是革命派和立宪派共同完成的。资产阶级立宪派对清政府的态度转变表明
A.资产阶级具有妥协性和软弱性B.立宪派认识到清末新政的局限性
C.辛亥革命促使资产阶级的觉醒D.立宪派和革命派的政治目标一致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慈禧作为清末新政的领导者,开启了新政改革的闸门,此时,顽固派的抵制非常微弱,革新派可以放开手来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1903年10月,慈禧批准了张之洞、袁世凯的会奏,以十年为期,废除科举制。废除科举制度在当时是一个很大的创举。科举制度在中国延续一千多年,历代封建王朝选拔人才都以科举考试为重要途径,可以说废除科举制度在当时的影响非常大,它体现了清政府改革的决心。当立宪派向慈禧提出政治体制改革时,也得到了慈禧的积极回应,虽然慈禧准备实行的立宪是保守的二元君主立宪政体,但是,对于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专制体制来说,这已经是很大的进步。

——摘编自杜以同等《论慈禧的改革与守旧》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新政”的积极影响。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代中国社会“沉沦”有一个“谷底”,这个“底”出现在20世纪的头二十年,在这二十年里,近代中国虽然“沉入深渊”,却出现了向上的转机,进步的力量开始酝酿和壮大,中国社会内部发展明显呈现上升趋势。跃出这个“谷底”后,中国社会积极向上的一面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了。

——摘编自张海鹏《追求集——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探索》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中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提出新的观点亦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1901年8月,清政府规定乡会试分三场进行,分别考中国政治史事论、各国政治艺学策、四书五经。作出这一规定,说明清政府是为了
A.实行君主立宪B.大力引进西学
C.挽救统治危机D.实践维新思想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甲午战败后,中国人奋起抗争,清政府的改革活动和孙中山的革命活动赛跑。

改革与革命的时间表
改革之举革命之浪
1901外务部
1903商部1905学部(废科举)
1906资政院
1908《钦定宪法大纲》
1909第一届咨议局会议19115月成立皇族内阁191111月宪法十九条
1894兴中会成立
1905同盟会成立
1906萍浏醴起义
1907广东惠州起义、广西镇南关起义
1908安徽安庆新军起义
1910广州新军起义19114月广州黄花岗起义191111月武昌新军起义
(1)根据材料,归纳20世纪初清政府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的中国改革与革命之间的关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