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清末新政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0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1 .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98年6月,光绪皇帝颁布科举改革的谕旨,主要内容是:在乡试、会试中以策论取代八股文;调整乡试、会议三场考试的内容,将史论与政论列为第一场,时务与实学列为第二场,四书五经列为第三场;每场发榜一次,上榜者方可参加次场考试。这次改革因政变而中断。

随着形势的发展和新政的深入,废除科举犹如箭在弦上,不可阻挡。但废科举事关重大,阻力重重。于是,清政府采取回避的态度,对科举制进行局部改革。1901年6月至8月,清廷停止武科举,文科举取消八股,乡、会试改用策论,注重实学和时务,“考官阅卷,合校三场,以定去取,不得偏重一场”。

——改编自关晓红《科举停废与近代中国社会》等


(1)根据材料,比较1898年和1901年科举改革举措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01年清政府重启科举改革的原因。
2022-06-08更新 | 3746次组卷 | 26卷引用:三年(2021-2023)高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专题08列强侵华与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形成于春秋战国之际,战国时期登记户口的木牍户版仅放在乡一级。秦时期,材质较为轻便的简册户籍取代了木牍户版,乡制作的户籍副本呈报至县。县上计于郡的类目重在“计多少”,各户家庭成员、钱谷出入、刑案细节等详细内容并不在上报之列,郡及中央收藏的只是户口统计数字。东晋初年,“百姓遭难,流移此境,流民多庇大姓以为客”,“治纲大弛,权门并兼,强弱相凌,百姓流离,不得保其产业”。328年,晋成帝令造纸本户籍。史载,该“并皆详实,朱笔隐注,纸连悉缝……此籍精详,实宜保惜”。造好的户籍上报郡、州,直至中央户部,以备随时查勘核实。

——摘编自张荣强《中国古代书写载体与户籍制度的演变》等

材料二   1911年,晚清政府在参考东西良规基础上制定了《户籍法》单行法规。法规区分了关于个人出生、死亡、婚姻等信息的人籍与以家庭为单位的户籍,清除了传统户籍中资产登记项目,户籍开始成为传递人口信息、个人私权保障的工具,而不再纯粹是国家管制人口的工具。规定了民众有呈报户籍之义务,及对户籍吏处置不当行为提起诉讼的权利。清末户籍立法将传统的保甲户籍改造为具有近代意义的警察制户籍,对后世户籍制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摘编自姚秀兰《中国近代户籍变革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国至魏晋时期户籍管理的变化,并说明古代户籍管理的主要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传统户籍管理相比,清末户籍管理的主要特点及其原因。
2022-05-31更新 | 344次组卷 | 5卷引用:历史-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天津专用)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59条如外国人在中国境内犯罪,该犯之本国未与中国订立条约,或未遣领事官驻扎者,该犯由中国公堂拘拿,审讯得实,即按中律治罪。

260条前条所知之外国人,在中国欠债且被中国人控告者,中国公堂有审判此等案件之权。

——1906年《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俄国十月革命使北洋政府收回了德、俄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战后,德、奥、匈、苏取消了在华领事裁判权。北洋政府先后在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中提出裁撤领事裁判权,但未成功。国民党一大宣布:“一切不平等条约……皆当取消,重订双方平等互尊主权之条约。”1927年,北伐军占领长江流域,汉口、九江的英租界被国民政府收回。

材料三   192879日,国民政府宣布“在外华人应受中国法律之支配及中国法院之管辖……193011日起生效”,并制定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等法律,为废除领事裁判权做准备,遭到各国推诿后计划延期至1932年元旦执行,又因日本侵华而告中辍。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宣布废止日本、德国、意大利的在华特权。1943111日,中美、中英新约签订,宣布英、美撤废在华领事裁判权与在华租界,但中国不得取消或追究其在华不动产权利,其后其他国家纷纷签订类似条约。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立诚《中国近代外交制度史》


(1)依据材料一,分析清政府做出这一法律规定的原因。
(2)你如何评价晚清政府、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的上述行为。
2022-05-25更新 | 172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北省唐县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19月,清政府下令将各省书院改为学堂,湖南书院改革再兴。长沙城里,求是书院改为省城大学堂,城南书院改为师范馆,岳麓书院改作省城高等学堂,而原高等学堂校址改为农工商矿实业学堂。受此影响,各府州县也纷纷把书院改为中、小学堂。由于是改造,政府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不至于负担过重;同时,发展新学时兼顾旧学,阻力较小。学生公费名额得到普遍增加;学生学习的内容大大拓宽。一个多门类、多层次的近代教育体系,便在湖南逐渐形成。

——摘编自刘泱泱主编《湖南通史·近代卷》


(1)根据材料,归纳清末湖南书院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湖南教育改革的历史作用。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宋等汉地王朝治理边疆,实行的都是羁縻政策。边疆部落首领既接受朝廷的州县官爵印信,又保持原有的称号、辖境和权力,自理内部事务。蒙元王朝在边疆范围内设置的政区主要是:宣政院、行省、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长官司等。如在岭北、东北和西北,行省及宣慰司是直接治理边疆的主要官府形式。在西南,除云南设行省和宣政院主管吐蕃外,主要是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长官司等“土官”设置。明清两代大抵沿袭此项重要政策。

——摘编自李治安《元代政区地理的变迁轨迹及特色新探》

材料二   清朝入主中原以后,继承了中国历史上传统的“羁縻政策”,在新疆表现得尤为明显。1762年,乾隆皇帝在统一了天山南北路以后,设伊犁将军,统辖全疆。在行政体制方面,清政府在新疆东部汉族人口较多的地区,实行州县制,其行政、司法、税收等制度均同于内地各省。在蒙古族、哈萨克族和维吾尔族中,实行“札萨克制”“伯克制”,册封或任命各族首领,由他们对本地区本民族人民直接进行统治,各项制度仍按旧俗。近代边疆危机迫使清政府对其边疆治理政策进行调整,188411月,清廷正式批准新疆建省。新疆实行与内地一致的行政管理制度,取消原为伯克、阿訇所掌握的司法权,各级官府把恢复发展社会经济、文化教育,作为重要职责,实力推行。1885年,孤悬东海的台湾继之建省,1907年,东北的辽宁、吉林、黑龙江改设行省。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特点,分析古代边疆治理的影响。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时期边疆治理制度的变化,并说明其时代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清末朝廷对传统文官制度进行变革,在形式上是为了配合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工作的深入开展;在实质上则是为了走向近代世界和实行开明专制,这也是清末预备立宪何以从官制改革“入手”的根本原因。为能选拔出符合当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有用人才,清廷开始着手对传统科举制度进行变革。为鼓励新式人才脱颖而出,清末法律规定(学堂学生)毕业升等、奖给出身均由试官考定。高等小学毕业,归地方官考试核办;升入中学堂者,归学政考试给奖;中学堂毕业给凭,归道府大员考试核办;升入高等学堂者,归督抚会同学政考试给奖。各学堂考核学生,均宜于各科学外另立品行一门,亦用积分法,与各门科学一体统计分数。其考核之法,分言语、容止、行礼、作事、交际、出游六项。随处稽察,第其等差。清末学堂学生毕业考试可分四级:初等学堂毕业考试、中等学堂毕业考试、高等学堂毕业考试、大学堂毕业考试。

——摘编自刘为勇《清末文官制度变革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学堂选官制度确立的背景及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化的角度分析学堂选官制度的影响。
2022-03-29更新 | 192次组卷 | 3卷引用:政治篇命题情境05选官用官-【小切口大历史】备战高考历史命题情境分类强化训练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江楚会奏变法三折》其实包括三折一片,即《变通政治人才为先遵旨筹议折》《遵旨筹议变法谨拟整顿中法十二条折》《遵旨筹议变法谨拟采用西法十一条折》及《请专筹巨款举行要政片》。这三折一片的内容密切相关,构成了一套系统的 变革方案……《江楚会奏变法三折》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是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新政改革方案……江楚会奏得到朝廷谕旨的批准,从此,清末新政正式进入具体实施阶段。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第五卷

材料二   清王朝可以比作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上彻底腐朽了,难道有人只要用几根小柱子斜撑住外墙就能够使那座房屋免于倾倒吗?我们恐怕这种支撑行为的本身反要加速其颠覆……显而易见,要想解决这个紧急问题,清除妨害世界和平的根源,必须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来代替旧政府。

—摘编自孙中山《中国问题的真解决》(1904831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的主张及为实现这一主张而采取的措施。
8 . 清末新政与工商业发展。

材料 晚清新政时代,由度支大臣载泽兼任督办盐政大臣,有全国盐政行政用人之权,并在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之《中英商约》中商讨有关免厘加税之条款。清政府为发展工商业,于19038月成立商部,以载振为商部尚书且伍廷芳、陈壁为左右侍郎,其职责为管辖所有工商路矿和农垦、农牧方面的事务。商部成立后,制定并颁布了《商人通例》《公司律》《破产律》等一系列商法,提倡私人资本办实业,以立法形式给工商业者的经营活动以某种保护,还颁布了《奖励公司章程》《华商办理实业爵赏章程》,规定了对补办及经营工商业的奖励办法,如凡集股五十万至五千万的工商业者,奖以商部头等顾问官等职位,加以七品至头品顶戴。虽然实际得到奖励的人微乎其微,但这一政策的颁布,多少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激励的作用。

——摘编自章开沅、朱英主编《中国近现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新政发展工商业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新政发展工商业的意义。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69年,中美《浦安臣条约》规定:中国人欲入美国大小官学学习,需照所有最优国之人民一体优待。在容因等人的促推下,清政府开始举办幼童留美计划。18721875年,120名学生赴美留学,由清政府承担费用,设“幼童出洋肆业局”进行管理。学生在学习数学、天文、生物、化学、机械、采矿和土木工程等的同时,由随行出国的汉文教习“课以中国文义,俾识立身大节”。80年代,美国掀起排华浪潮,加之清廷惧怕学生“西化”,留美幼童被迫中断学业、提前撤回,仅两人大学毕业。

20世纪初,曾为留美幼童的梁诚担任驻美公使,发现美方损失远小于庚子赔款所得。因此提出退款,并用于开设学堂、兴办教育,得到美国总统与国会的认同。19096月,游美学务处成立,负责考选学生,后在此基础上建立清华学堂。1909-1929年,庚款留美学生共计1289人,学习美国的文化、教育、政治、经济、科学与技术等,其中87.3%获得学士以上学位。

——摘编自胡中波《中美关系视野下的中美教育交流研究》

材料二   1927-1949年我国留学美国学生人数统计表

年份性别未知总数
19272335019302
19311703324227
19351473530212
1939104486158
19431585010218
1947780340741194
1949672297471016

——据《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留学教育》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积极争取留美学生回国。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宣布在美学习理工科的中国学生和学者一概不准回国,美国政府甚至不惜捏造罪名、监禁钱学森等人。1955年,中美在日内瓦进行大使级谈判,中国以释放美军被俘飞行员为条件,获准钱学森等回国。

——摘编自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建国初期留学生归国纪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幼童留美”与"庚款留美”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27一1949年我国留美教育的特征。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留美学生归国的历史背景。
2022-01-09更新 | 277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二十世纪初中国社会大事记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

1901年,清政府逐步推出各项“新政”,改革官制、兵制、学制,奖励工商。

19058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骨干在日本东京组成同盟会,孙中山阐发三民主义。

19059月,清廷废除科举制,大办新式学堂。

190510月,清廷派载泽、端方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

19069月,清廷正式宣布“预备仿行宪政”。

190612月,湖南、江西交界爆发萍浏醴“革命军”会党起义。

19075月—19084月,仅同盟会在华南沿海和沿边地区就连续发动了六次武装起义。

1908年,清廷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190910月,除新疆奏明缓办外,各省咨议局相继成立,咨议局议员选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意代表选举。

19114月,黄花岗起义。

19115月,“皇族内阁”成立,预备立宪骗局被揭穿,清廷空前孤立。

191110月,武昌起义爆发。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1)20世纪初,除清政府外,还有哪两股政治势力在思考中国的出路,并概括其主张。
(2)托克维尔说:“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结合材料中清末新政的相关史实,论证托克维尔观点的合理性。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