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清末新政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山西举人刘大鹏在《退想斋日记》中写道:“昨日在县,同人皆言科考一废,吾辈生路已绝,欲图他业以谋生,则又无业可托,将如之何?吾邑学堂业立三年,而诸生月课尚未曾废,乃于本月停止,而寒唆无生路矣。事已至此,无可挽回。”据此可推知
A.传统的士人阶层将被分流B.新式教育备受大众质疑
C.儒家思想已丧失正统地位D.科举废除带来吏治败坏
2022-05-31更新 | 1133次组卷 | 19卷引用:历史(湖北卷)-学易金卷:2023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适应当时大量兴起的新式学校的急需,为满足社会对“新学”和“西学”的认知渴求,中国出现了一个不大不小的译介新式教科书的运动,京师大学堂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京师大学堂引进西方教科书概况

阶段概况备注
起始阶段
(从1898年创办到19007月停办)
引进的教科书较为有限。
《大学堂章程》规定:要建立编译局,翻译西方学堂教科书,以收实效。189873日,光绪帝发布上谕,正式建立译书局。
1.大学堂1902年设立藏书楼“广集中西要籍,以供士林浏览而广天下风气”,调取江、浙等省官书局各种书籍。
2.大学堂为全国各地的学堂提供教材或者书目,各省新式学堂所用教科书要由其所定(学部成立前)。
繁荣阶段
(从1902年重建到19051月底学部成立)
引进教科书的高潮阶段。
上海译书分局、译学馆相继成立。1903-1905年购买西方教科书总数574部,其中社会科学和人文类421部,自然科学、应用科学类153部。译学馆甲柜所藏书目共127部,除8部是中国书籍,其余119部全部是日本教科书,其余四个柜子的书目也是一样。
趋缓阶段
(从学部成立到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
引进教科书的步伐减缓。
1904年译书局和上海译书分局停办,1905年学部编译图书局成立,中国人兴起自编教科书的高潮。

——摘编自张运君《京师大学堂和近代西方教科书的引进》


综合材料信息,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3 . 自开商埠,是近代中国完全不同于约开口岸的另一种通商口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甲午战后,外国列强争相在中国攫取势力范围,并在各自势力范围内,强租港湾,强索铁路修筑、矿山开采等一系列垄断性特权。

1898年4月,总理衙门奏请开湖南岳州、福建三都澳、直隶秦皇岛为通商口岸,这是中国第一批自开商埠。同年8月,清廷又颁发“广开口岸”上谕:“欧洲通例,凡通商口岸,各国均不得侵占。现当海禁洞开,强邻环伺,欲图商务流通,隐杜觊觎,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后北洋大臣袁世凯、山东巡抚周馥等于1904年春奏请将山东济南、潍县、周村一并自行开为商埠。

济南开埠后,一跃成为“山东内陆第一大商贸中心”。据统计,1927年,济南城关及商埠两地区的商户已达6700家。1904年,电影传入济南,一名德国人在济南经三纬二路建立了济南历史上第一家电影院——“小广寒”。这一年,自行车在济南销量大增。济南成为清末城市“自我发展”的一个典范。

——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等


(1)根据材料并结仓所学知说概括清末中国自开商埠的基本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中国自开商埠的历史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