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科技进步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近代科学组织中,英国皇家学会的产生较为典型。1662年,查理二世颁发特许状,批准成立英国皇家学会。皇家学会把具体的探索任务或研究项目分配给会员个人或小组,同时,学会还要求会员进行任何他们将促进学会目标和科学研究的新实验,定期举行会议,让会员通过做报告和演说向学会汇报研究成果,演示实验等,所有会员都可对所提出的科学问题进行讨论。随着时间的推移,又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建立了一些专业学术委员会来指导学会各部门的活动。16653月,学会出版学术刊物《皇家学会哲学学报》。在科学研究方面,皇家学会致力于科学实验和科学创新。学会对科学研究的支持和鼓励使得天文学、物理学、数学、医学等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成就。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材料二   中国之有科技社团早自明代始。明嘉靖年间,祁门人徐春甫在顺天府成立了一个名叫“一体堂宅仁医会”的医学团体。在此后的30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的科技社团一直没有得到发展。中日甲午战争失败以后的晚清最后十几年,是中国近代科技社团萌芽与创立时期。民国时期的科技社团,规模都比较大,持续的时间也比较长。中国科学社于1914年夏创立于美国。发起人是一批留学美国的青年学生,中国科学社由于后来大多数会员回国工作,便于1918年把社所迁回祖国。中国科学社的科学事业在社章中做了规定。这些科学事业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创办《科学》月刊。第二,创办上海明复图书馆。第三,创设研究所。第四,开展各种学术活动。中国科学社的所有这些工作都对中国现代科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成为旧中国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重要的科技社团之一。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西方科技社团的相同点并分析各自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西方科技社团相比中国科技社团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中叶,世界科学中心开始从意大利向英国转移。当时英国不但出现了像哈维、玻义耳和牛顿这样的科学巨人,而且科学研究活动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与重视。1660年,伦敦的一些科学家举行了一次会议,正式提出成立增进物理数学实验知识的学会。后来,查理二世正式批准成立皇家学会,并将英格兰的许多小型学会并入该会。皇家学会的基本宗旨是以增进自然知识为目的,贯彻培根的学术思想,注意搜集经验事实,注重实验、发明和实效性研究。皇家学会虽然有皇家许可证,并由政府为学会经营的科学事业提供财政资助,但基本.上是一个独立的民间组织。

——摘编自陈吉明编《科学技术简史》

材料二   1949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批准设立中国科学院。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宣布正式成立物理学数学化学部、生物学地学部、技术科学部、哲学社会科学部四个学部,选出了各学部的常务委员会。会后,各学部根据国家建设需要和国际科学发展趋势,组织召开全国性学术会议,制定《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并相继组建了包括半导体、计算机、自动化和电子学在内的一批高新技术研究机构。19863月,王大珩等四位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向中央提出了《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高技术的建议书》并得到中央批准,形成“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这就是著名的“863计划”。

——摘编自刘海藩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全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皇家学会成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皇家学会相比,中国科学院有何特点?
2022-01-18更新 | 208次组卷 | 5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1月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末到19世纪上半叶,法国一度是世界科学中心,涌现出安培、拉瓦锡等一批科学家。19世纪中叶,法国政府给予一些优秀科学家公职待遇。在光学、电学等领域颇有造诣的阿拉果曾出任法国海军和陆军部长等职,化学家、物理学家盖一吕萨克则担任过下议院和上议院的议员。政府往往还从某一具体目标出发组建垄断性的学校和科研机构,并将各类科研资源集中到巴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法国理工科高等教育的重点聚焦在传承文化、塑造精英、帮助学生通过国家考试上。19世纪中叶之后,法国逐渐失去世界科学中心的地位。

——摘编自张柏春《科技革命与法国现代化》

材料二   1939年,中国共产党决定在延安建立自然科学研究院,毛泽东在成立大会上指出:“自然科学是要在社会科学的指挥下去改造自然界,但是自然科学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却被阻碍了它的发展,所以要改造这种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之后,国防科学社、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等重要学术团体接连成立。中国共产党要求党员干部必须“进一步掌握科学技术工作的规律性”,把是否掌握自然科学当作判定“好的革命者”的重要标准。由于严峻的革命形势和繁重的革命任务的束缚,党的科技领导力建设时常处于“无暇顾及”状态。

——摘编自尚明瑞《中国共产党科技领导的百年历程及经验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在19世纪中叶之后失去世界科学中心地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近代法国相比,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探索科技体制的不同点,并分析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探索科技体制的意义。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国家在现代科技发展中作用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出版业的巨擘,致力于西学的译介和优秀教科书的出版。其主事者张元济以“保存吾国数千年之文明,不至因时事而失坠”为应尽之责,于1914年开始组织辑印古籍。其古籍辑印兼顾“常用常见”和“珍稀罕见”,精选版本、精校精印,借助机器石印使古籍“得以家弦户诵”。1929年开始编印的,《国学基本丛书》使用新式标点、增添白话注释与导读,堪称古籍出版的成功案例。商务印书馆的古籍出版规模巨大、享誉海内外,成为业界典范。

——摘编自董丽敏等《商务印书馆与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

材料二   改革开放后,古籍整理出版工作发展迅速。不过,古籍出版周期长、投入大,在读者知识结构、阅读习惯深刻变化的今天,面临新的考验。同时,当前古籍出版也存在选题不精、重复出版严重、校勘和今译质量不高等问题。1999年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立,在专门人才培训、整理出版规范化等方面做了大量行之有效的探索。2014年问世的大型古籍数据库——《中华经典古籍库》陆续推出镜像版、网络版、微信版、微信专业版四款产品,为古籍出版开拓新领域作出了良好示范。

——摘编自杨牧之《新中国古籍整理出版工作回顾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十世纪初期商务印书馆大规模出版古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籍出版的现实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2020年6月,“嫦娥四号”团队4位成员荣获国际宇航联合会年度最高奖——“世界航天奖”。阅读下表,结合所学,思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空间技术领域不断取得重大进展的原因
年份成就
1984年成功发射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
1992年“长征2号E”捆绑式大推力火箭发射成功
1999年第一艘“神舟号”飞船发射与回收试验成功
2003年成功发射“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
2007年“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发射成功
2011年“天宫一号”发射成功

①中共中央作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
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科教兴国”战略奠定理论基础
③“863计划”、“火炬计划”等重大科技规划相继实施
④“向科学进军”热潮的掀起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
2021-02-02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市江油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10世纪至19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简表

时间欧洲时间中国
10-15世纪远洋航海技术宋、元、明前期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划时代发展,远洋航海技术
16世纪哥白尼太阳中心说明中期李时珍《本草纲目》
17世纪伽利略天文望远镜;哈维血液循环说;波义耳近代化学;笛卡尔解析几何;牛顿力学体系明后清徐光启《农政全书》;徐霞客《徐霞客游记》;宋应星《天工开物》
18-19世纪中叶瓦特蒸汽机;法拉第电磁感应原理;细胞学说;分子一原子结构学说;进化论

材料二   恩格斯指出,工业的巨大工作为力学、化学、物理学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试验手段和工具,真正有系统的实验科学,这时候才第一次成为可能。(《自然辩证法》)恩格斯还认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10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致瓦·博尔吉乌斯》

材料三   清雍正皇帝反复强调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清世宗实录》


(1)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至19世纪中叶中西方科技的根本性差异。根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三个方面,分析欧洲近代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与所学知识,分析清代(鸦片战争前)中国科技发展停滞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张仲景(约公元215~219年),名机,东汉南阳郡涅阳县(今河南南阳)人,生活于东汉末年,当时战乱频繁、疫祸不断,据史书记载,献帝建安年间,南阳地区接连发生瘟疫,大量人口死于伤寒症。面对瘟疫的肆虐,张仲景同情百姓,痛下决心,一定要制服伤寒症这个瘟神。从此,他“勤求古训”,刻苦研读《素问》《灵枢》等古代医书,继承《内经》等古典医籍的基本理论,经过数十年含辛茹苦的努力,终于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五藏论》《评病药方》等著作,它所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 。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受到历代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高度推崇。

清代医家张志聪说:“不明四书者不可以为儒,不明本论(《伤寒论》)者不可以为医。”张仲景也因其对医学的杰出贡献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摘自许敬生《中国历代医药名家文库.古代卷》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仲景对古代中国医学发展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张仲景取得巨大医学成就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即有某种特定的因应疫病观念。疫气致疫是中国传统医学一贯的主张,气被视为疾病的载体,它通行于各种解释之中,而它的特性导致人们认为它可以被躲避和抵抗,但无法通过公共手段加以消除。古人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也会采取施医送药、刊刻医书以及建醮祈禳等,但与“后世医学,重在治疗,偏差渐大”。

——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材料二   鸦片战争以后,许多新的医学概念开始进入中国,一些与西方文明有过接触的精英人士强调和放大西方卫生知识和经验,国人的传统观念得到了继承并被纳入到新的防疫认识体系之中。清洁、检疫、隔离、消毒等应对疫病的举措已渐成为中国社会“先进”而主流的防疫观念。1905年,政府成立第一个中央卫生行政机构——卫生科,专门负责防疫卫生等事务,卫生行政回归为国家主导。西人发明的以种牛痘之法,种在皮肤,可以幸免的防疫方法,在清末的防疫实践中也开始为官方所采用。

——摘编自余新忠《从避疫到防疫:晚清因应疫病观念的演变》

材料三   1910年底,中国东北爆发了规模庞大的鼠疫疫情。清政府在东北设立防疫局,并颁布内容广泛的《检疫规则》,剑桥医学博士伍连德担任防疫总指挥。他在进行了详细调查后,进行了中国现代第一例人体解剖,通过显微镜发现了鼠疫杆菌,并结合当地流行病学资料的分析、病人的临床症状等,推断出这是一种人传人的新型肺鼠疫。在政府支持下,他要人们戴上他设计的中国最早口罩——伍氏口罩,同时要求封城,严防铁路交通,实行病人集中隔离,实施严格的疫情报告制度和查验隔离制度。1911年3月,东北三省鼠疫全部消灭。这为现代医学和公共卫生在中国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黄建始《公共卫生简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传统到近代因应疫病观念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11年中国应对鼠疫的措施和历史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世纪时期,早期基督教神学坚决拒绝科学,在此期间,一些东方民族扛起了被大多数西欧人遗弃了的科学大旗。最初的贡献是波斯人,他们的文化中心荣迪沙帕尔在5—7世纪负有盛名:人们在这里翻译了许多希腊书籍,使得希腊哲学和印度、叙利亚、波斯的哲学得到初步融合。及至阿拉伯人征服中东和大片地中海地区、建立庞大的阿拉伯帝国,保存和传递薪火的工作则主要由他们承担起来。近代科学的出现,既有对希腊理性科学的继承,也产生出全新的东西。有两个人物作出了重大贡献:一个是培根,一个是笛卡尔。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强调近代科学必须用来增进人类的物质财富。笛卡尔的名言叫“我思固我在”,指出了现代人类精神的基本诉求。

——摘编自高毅《科学革命与科学思维传统的确立》等

材料二 中外科技发明成果比较表

年代科技发明(件)中国世界其它国家
百分比百分比
公元1~400年452862%1738%
公元401~1000年453271%1329%
公元1001~1500年673857%2943%
公元1501~1840年472195%45395%

——据罗伯特·坦普尔《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方科学思维形成的原因,并分析这种近代西方科学思维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科技史上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0世纪至19世纪中叶中西方科技成就简表


时间
欧洲时间中国
10~15世纪远洋航海技术宋至明前期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划时代发展;远洋航海技术
16世纪哥白尼太阳中心说明中期李时珍《本草纲目》
17世纪伽利略天文望远镜;哈维血液循环学说;波义耳近代化学;笛卡尔解析几何;牛顿力学体系明后期徐光启《农政全书》;徐霞客《徐霞客游记》;宋应星《天工开物》
18~19世纪中叶瓦特蒸汽机;法拉第电磁感应原理;细胞学说;分子—原子结构学说;进化论


根据材料,指出16世纪至19世纪中叶中西方科技成就的根本差异,并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三个方面分析欧洲近代科技迅速发展,而中国科技停滞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