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科技进步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孙思邈有感于医方本草卷帙浩繁,忽遇急症求检困难的情况,删裁繁重。在《千金要方道林养性》中,孙思邀指出:医生应恪守医德. 坚定专业思想,不要以贫富易志改性。北宋期间,947年,宋太祖亲为《开宝重定本草》作序,宋仁宗嘉祐六年编写《嘉祐补注神农本草》《本草图经》。中央设立了翰林医官院,掌疗官吏军民疾病,后成为培养医学生的场所;同时地方上增设药局,以帮助百姓治疗疾病。专门设立了“收卖药材所”,并设立药官鉴验药材的优劣真假,严禁将不良的药物制成熟药。实行药物销售的国家专营政策。百姓不能及时买到药物,耽误病情,则杖责一百。南宋宋孝宗隆兴二年,两淮瘟疫流行,朝廷急令和剂局制赈灾药四万帖,派使臣遍诣两淮州县乡村散给。京城官药局的五个门市年上交四十万缗,占国家财政收入的0. 67%。

——整理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17世纪晚期,欧洲医学活动的中心移到荷兰的莱顿。西尔维斯在那里牢固确立了临床传统。伯尔哈韦在这里发展了临床方法,他对病人进行富有同情心的治疗,真诚渴求从自己观察来理解疾病。他激发了一批出类拔萃的学生,影响了18世纪医学的发展。18世纪末,马修贝利撰著了一部专门图解人体病理变化的著作——《病理解剖学图谱》。贝利写道:“人体各个部分的自然结构都已得到了十分细致的研究,因此,解剖学可以说已达到了高度完善。但是,我们关于疾病引起的结构变化的知识却仍然很不完善。”19世纪早期,病理学和病理解剖学的研究在英国扎下根来。在这欧洲处于动乱的时期中,英国引导着理智进步。

——摘编自亚?沃尔夫《十八世纪科学. 技术和哲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医学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形成这些特点和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欧洲医学迅速发展的原因。
2020-11-02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县大地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演进的重要成果。回答下列问题。

宋代民间刻书可分为自家刻、家塾刻、坊刻和寺院刻等,自家刻主要由文人、士大夫自己集资刻书,家塾刻是由文人自己办的私塾出资刻的书,虽数量较少,却讲求质量,反映此时刻书风气之盛……坊刻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刻书商生产的书,主要是民间流行和需要的读物,种类庞杂,数量相当大。

——卢嘉锡《中国科学技术史》


(1)上述材料反映了宋代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简要概括这一现象出现的科技条件。

(2)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牛顿体系”的核心内容及其历史影响。

某学习小组为撰写历史小论文搜集了如下资料:

①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正式诞生。

②1957年,苏联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③1962年,蕾切尔·卡森发表《寂静的春天》,主要探讨污染问题,尤其是使用DDT等杀虫剂,对于动植物乃至人类可能造成的伤害。

④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登月飞船成功在月球上着陆。

⑤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

⑥2006年,瑞典《英里克斯邮报》宣布自明年起停印报纸,改为只在网络上发行。


(3)运用上述材料,提出两个观点,构思历史小论文,完成下表。
2020-09-18更新 | 156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普通高中2016届高三下学期毕业会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经济活动的核心内容。20世纪末,芯片技术、纳米技术、基因技术等形成了全球范围内的扩散趋势。有些高风险、高成本的尖端科技实验成具有重大意义的全球性课题,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关注和参与,欧洲、东盟等都制订科技发展计划,以推进地区性科技合作。在科技发展进程中,世界各国在资金投入人才储备、技术基础、科技创新体制和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决定了世界科技发展的不平衡性。目前,发达国家拥有全世界90%以上的高科技设施,掌握着80%以上的世界研究与开发项目。发展中国家也不断增加科技研发投入,改革科技创新体制以增强自身科技实力。

——摘编自张建华主编《世界现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如识,概括20世纪末以来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末以来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出现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中国人对待科学技术的看法折射了时代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洋务运动期间的保守派认为“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中国数千年来,未尝用轮船、机器,而一朝恢一朝之土宇,一代拓一代之版章”。采用西方的机器还会导致风俗人心大变,如果“事事师法西人,以逐彼奇技淫巧之小慧,而失我尊君亲上之民心也”。

——摘编自尹晶晶《洋务运动时期两种科技观的解读》

材料二   这三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和维新的人,都不公然对它表示轻视和戏侮的态度,那个名词便是“科学”。这样几乎全国一致的崇信,究竟有无价值,那是另一问题。我们至少可以说,自从中国讲变法维新以来,没有一个自命为新人物的人敢公然毁谤“科学”的。

——胡适《<科学与人生观>序》(1923年)


完成下列任务:
(1)据材料一,归纳保守派对西方科技的认识。结合所学,概述这些认识折射的时代特征。
(2)相比材料一,材料二中中国人对科学技术的看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导致这些变化产生的思想因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希腊文化中最宝贵的科学成分在于它为近代科学的产生提供了数学理性、逻辑理性和实验理性等精神准备,而基督教教会保存了大量的古典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基督教文化思想。在基督徒的眼里,上帝是全能的唯一的神,人类不仅仅只相信上帝创造了他们,更应该顺着上帝的指引,去证明上帝的伟大,就是这种信仰的力量鼓励着欧洲近代的科学家们不断地探索与追求。14世纪大量教会大学诞生,它们以神学为主要课程,同时讲授人文和自然科学,教会大学在普及知识的同时还培养了大批的专业知识分子,形成了西方的学术传统,使科学研究向职业化方向发展,它们既是教会控制信徒意识形态的场所,又是培育近代科学与文明的温床。

——摘编自李毅《论基督教对近代欧洲科学和科学家的影响》

材料二   1986年3月国务院组织专家制定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简称“863计划”。该计划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把具有战略性、前沿性、前瞻性的高技术方向作为突破口,集中优势力量,持续攻关,实现了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该计划建立了政府决策和专家咨询相结合的管理机制,激发了专家参加科技计划管理的积极性,确保了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通过积极参与和组织实施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吸引了一批外籍专家特别是优秀海外华人参与计划任务的实施、评价,加大了开放创新的力度。高技术的研发具有周期长、风险大、难度高的特点,需要长期潜心研究,正是有了中央财政投入的持续增长,才保证了863计划能够着眼未来、面向前沿,才能够吸引一大批事业心强、素质高、勇于创新的高技术人才,推动高技术的持续发展。

——整理自《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25周年回顾》


(1)据材料一回答,基督教是如何推动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结合西方近代自然科学不同领域的具体成就,分别简述其对社会的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863计划”实施的背景,据材料二概括“863计划”成功实施的主要经验。
2020-08-18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2015届高三下学期考前模拟文综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

材料二   “神舟六号”尚在太空遨游,很多“搭车”企业就已经开始计算收益。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钱,将会产生7元至12元的回报。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多大动力……中国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崇尚科学、爱好和平的中国,一定会和平利用太空资源、让太空真正为人类造福。

材料三   在汲取国际相关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凭借科学有效的管理协调方式、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艰苦创业、报效祖国的奉献精神,中国在核武器研制领域,以最少的研制经费,创造了最快的速度。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国外有人说:到21世纪30年代,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那时谁来养活这么多人?谁来拯救由此引发的全球性粮食危机?中国不仅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还要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

神舟五号的研制从一开始就处于航天技术前沿,使用了大量现代高科技,实现了技术大跨越,成为飞船性能可与美俄现代飞船相媲美的国际第三代飞船。


(1)材料一、二在阐述不同时期中国空间技术发展的主导思想时侧重点有何不同?结合所学历史背景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2)材料三体现了我国的哪些科技成就?
2020-08-14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   1956年,中央政府制定了第一个中长期科技规划——《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简称“十二年科技规划”)。规划从13个方面提出了57项重大科学技术任务、616个中心问题,从中进一步综合提出了12个重点任务。还对中国科研工作的体制、人才的吸纳引进使用方针、培养干部的大体计划和分配比例、科学研究机构设置的原则等做了规定。从国情实际出发“力求自力更生,但要有计划的合理运用兄弟国家的帮助”,“在尽可能短的时期内把我国科技从十分落后的基础上提高到接近于现代先进水平”。这些指导思想和措施推动新中国在国防科技、生物医学等领域达到了当时世界先进水平。

——摘编自曹希敬《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主要科技政策盘点》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十二年科技规划”出台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在短时期内取得巨大科技成就的自身优势。
2020-08-08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横峰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科技进步和创新对一个国家的命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图为中国、西方科技成果比较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与西方相比,中国科技水平所处地位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方面简要分析东西方科技地位发生变化的原因。

材料二   中国近代大工厂的创办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是旧式的手工业者做不到的,因此必须依赖西方的科技。洋务运动时期的福建马尾船厂的创办大多依靠法国人和从法国购买的全套机器设备。就工人和科技人员来说,原合同规定雇用洋员37名,实际先后来厂的洋员多达70多名。

——《浅析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科技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企业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以蒸汽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对中国近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

材料三   科技的强弱势必会影响国家的强弱。欧洲陷入债务危机,德国经济却依然坚挺。这主要得益于德国政府倾力推动的技术创新,其关键词汇“工业4.0”,其目的是为了应对中国制造业的威胁和美国的挑战,确保德国制造业的未来,引领未来的世界。“工业4.0”引领的智能化新时代,灭淘宝只需十年,让中国人感到恐慌。

——新浪财经


(3)根据材料三,指出德国提出“工业4.0”的目的,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工业4.0”给中国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4)结合以上材料,请你提炼其中蕴含的主题并进行简要论证。
2020-08-06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15届高三第三次诊断性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古人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当整个国家民族兴衰存亡最大关头的今日,每一个人有一份良知良能,都要用来为国家尽忠,为民族祖先尽孝,大家应该如古人所说的“存心时时可死,行事步步求生”,发挥我们忠孝的伟大力量,突破这个生死关头,以必死的决心完成民族复兴的大业。

——一九四O年元旦.蒋介石广播训词

材料二   80年代是十分重要的年代,我们一定要在这十年中取得显著的成就,以保证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在80年代里,我们最根本的工作就是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国内的事情最重要的是把经济建设搞好。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要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而要做到安定团结,就必须保证党的领导。

——1980年元旦,邓小平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的讲话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1940年中国抗日战争的基本态势。并以抗战史实说明1940年国共两党都在“为国家尽忠,为民族祖先尽孝”。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概述1980年党和政府在政治、经济、科技方面“把自己的事情办好”的具体史实。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了建立与印度的通讯,英国需要铺设一条伦敦与加尔各答之间的电报线路,而这条线路必须经过一段伊朗和土耳其之间长期存在争端的领土。于是,从19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英国政府介入了这场领土争端,并向双方施加压力,最终英国促成了电报线路的铺设……有的英国电报线路穿越非英国领土,为了避免这一情况,英国铺设了缺乏经济价值的远距离电缆,此外,力图将电缆通过的领土置于自身的控制之下。在1882年征服埃及的过程中,寻求电报安全的目的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这一军事行动中,东方联合公司积极支持英国将埃及变成直接统治的殖民地。

——摘编自袁伟华《通讯技术在大国战略中的作用》

材料二   面对列强咄咄逼人的请设电线(注:即电报线路)之态势,清政府并未示弱,而是针锋相对,与之展开了一场广泛而深入的较量。此间,清政府在一定范围内可说是实行了从中央到地方、从官方到民间的政治总动员,并根据传统治国理念及新近传入的西方近代思想,制订出“力为设法阻止”的应对方略,取得清廷内外、朝野上下口径及行动的一致,为最终抵制列强的企图奠定坚实的思想及组织基础。此构成清政府与列强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不合作”的一面,从而展示出这一时期中西关系中非同“常态”的历史景状,并提示对维护信息控制领域的完整性,清政府的态度是何等坚决。较量的最终结果是形成列强可在中国领海铺设海线、但线端不得上岸、“庶界限分明”的格局。

——摘编自夏维奇《历史的另面:19世纪六七十年代清政府与列强的较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十九世纪英国铺设国外电报线路的历史背景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政府应对列强要求铺设电报线的态度及措施,并简述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英两国在铺设电报线路方面有何差异。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