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今中外行政管理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6年,孙中山对议会政治作了具体的设计:“凡为国民皆平等,皆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此外,孙中山还提出了“五权宪法”,孙中山主张在立法、行政、司法三权之外,再加上监察权和考试权,其目的在于避免议会专制,以实现行政独立。

——摘编自潘景林《晚清议会政治思潮》

材料二   毛泽东主席在1939年底号召把陕甘宁边区公文规范化管理做成楷模。当时,边区政府使用的公用文书由近20种,仅“令”就有命令、指令、训令、通令等。19409月,边区政府秘书长制发了公文用纸样式。1945年边区政府进一步制定了《公文处理办法》,将公文类别分为主要的公文为命令、布告、批答、公函及呈文,辅助的公文为报告、通知、指示信、签条、快邮代电。各种公文形式上一律使用直起法,使用白话文和新式标点符号,并在注意事项中强调了公文的一事一议原则。

——摘编自田慧琴《陕甘宁边区政府推行新公文》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议会政治方案的内容,并说明这一方案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陕甘宁边区政府新公文制度改革的特点。
2021-12-02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文是国家政务活动中产生并使用的文字材料,殷前称书契,周称官书,春秋、战国及秦统称书,汉以后称文书。秦朝非常重视公文在行政管理中的作用,以法律的形式将公文的使用确定下来,使公文成为各级政府机构之间传达政令、交换信息的主要载体。《行书律》规定对危害公文安全与不能准时传递的行为给予惩罚,以保障其机密性与及时性。从里耶秦简来看,当时公文已经有了明确的分类,公文的书写也有非常固定的格式,同时设有专门的机构——书府,以保管政府机构之间往来的公文。秦朝还在全国建立了以邮驿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证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

——摘编自陈治国《从里耶秦简看秦的公文制度》等

材料二   毛泽东主席在1939年底中共陕甘宁边区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号召把陕甘宁边区建成全国抗日民主模范区,不仅要在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建设等方面积极探索,而且要把公文规范化管理做成楷模。当时,边区政府使用的公用文书有近20种,仅“令”就有命令、指令、训令、通令等。19409月,边区政府秘书长谢觉哉制发了公文用纸样式。19421月,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签署了陕甘宁边区政府“关于认真执行新公文程式”命令,交代清楚了推行中应考虑和注意的方面。194512月边区政府办公厅进一步制定了《公文处理办法》,就收文、发文、处理、归档、借阅等做出明确的规定。将公文类别分为主要的公文为命令、布告、批答、公函及呈文,辅助的公文为报告、通知、指示信、签条、快邮代电。各种公文形式上一律使用直起法,使用白话文和新式标点符号,并在注意事项中强调了公文的一事一议原则。

——摘编自田惠琴等《陕甘宁边区政府推行新公文程式的特点与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公文制度建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陕甘宁边区政府新公文制度改革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古代中国,宗族组织不仅是封建伦理秩序的维护者,而且是国家政权维护基层治安秩序的重要辅助力量。近代以来,宗族组织在西法东渐之下逐渐开始瓦解,成建制的国家法律体系触动了宗法制度赖以存在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70年代末,伴随着土地改革、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社会再组织过程,宗族权威丧失了合法性,国家权力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程度实现了对乡村社会发展的主导。

——摘编自潘振华、李小波《古代宗族组织在基层乡村治安控制中的作用及启示》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英国政府面临的治安形势更加严峻。英国议会曾多次成立调查委员会以图在地方推行统一的警制改革,但都遭到地方官员的反对,他们主张维护地方自治,建议通过对传统体制的调整、改良来化解当时的治理困局。1856年经过议会下院辩论,最终以259票对106票的结果通过了《郡市警察法》,建立起由中央政府监督指导,郡政府具体执行的统一警制,地方教区的治安权限则遭到剥夺。

——摘编自许志强《19世纪英国地方警制改革与国家治理的演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不同时期基层治理的主导力量,并分析其演化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地方治理和基层治理对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启示。
2021-06-07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第二中学2021届高三五模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秦代县级的财务监督有较为完备的运行机制,财务监督的法律依据既有国家颁布的《金布律》《关市律》等法规规则,又有郡县颁布的地方性法规,相互配合,奠定了秦代县级财务运行的法律保障。秦代县级财务监督由县丞派遣令史、令佐等通过监督财务收支运营、核验新旧交接财务、考校财务记账等方式履行财务监督职能,其监督袁括日常财政运营的各个环节,强化了对县级财务的管控力度。秦代中央还对包括县级在内的财务违法行为和处罚方式做了明确规定,根据违法行为和情节的不同分别量刑,《法律问答》就规定在清理空仓时若发现私藏粮食,监督仓出粮的令史便要被罚赀一盾。秦代较为完备的县级财务监督机制在秦强化中央集权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摘编自吴方基《秦代县级财务监督机制与日常运作》


(1)根据材料,概括秦代县级财务监督运行机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代县级财务监督运行机制的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封建政府统治的活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往下只到县一级官员的正规官僚机构的活动,另一类是由各地缙绅之家进行领导和施加影响的非正规的网状系统的活动。乡绅是官与民联系的桥梁和中介。乡绅可表率乡里,可上行下达,调节官民关系,如地方官让乡绅代其向民宣谕讲解。乡绅一直把乡里经济发展作为重大事情来抓。主要表现在督促生产、兴修水利、植树造林、管理工商等。乡绅在文化教育建设上也起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有的乡绅直接做塾师,有的乡绅重修重设社学、书院,重视乡里社会的文化教育事业。乡绅在组建地方民团以保卫其身家财产所系的家乡的过程中,总是扮演领导角色。

——摘编自张福坤《论中国古代的乡绅自治》

材料二   美国政体是建立联邦制基础上的三权分立制衡体制,但真正反映美国政治生态的则是其社会自治。作为早期来自英国的移民,他们信奉自制、节俭、勤勉的清教传统,认为职业劳动为人的天职,相信努力工作能够得到上帝的恩宠,每个人都可以凭借勤奋劳动获得成功。在对政府的怀疑中成长起来的美国民众对政府所抱的期望较少。美国人普遍相信,“政府管得越少,管得就越好”;小的总是好的。美国社会在信奉自由主义原则时,强调个人责任,为了自由需要个人作出某种牺牲和付出,只要自由不负责任,最终将失去自由,面对一个没有个人自由的社会。他们坚信,“国家的伟大并不因政府给人民办了事,而是人民给自己办了事”。

——摘编自袁传旭《闲话美国的自治传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乡绅在乡村自治中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地方自治形成的原因,并指出古代中国与美国地方自治的根本区别。
2021-04-01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朝阳市朝阳县枊城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3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中国古代社会死刑复奏制度是指奏请皇帝批准执行死刑判决的制度。起源于汉朝。北魏太武帝时正式批准死刑复奏制度,唐太宗将三复奏改为五复奏,明律规定“凡死罪囚,不待复奏汇报而处决者,杖八十”。这一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①避免了冤假错案的发生   ②加强了皇帝对司法审判的控制
③使立法科学化、人道化   ④体现“明德慎罚”的统治思想
A.②④B.①②C.②③D.①④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在乡村创设以征发赋役为直接目的, 以户籍登记、人户编排为手段的里甲制。明代中晚期在乡村流行保甲制,十家为一保,实行连坐和互相监督,嘉靖后还承担轮流赡养矜寡孤独老人等更多的社会功能。明代后期推行乡约制,没有统一的形制,大多是各乡里结合实际设置相应职务,以道德教化为主要功能,包括宣讲圣谕、倡导互助、处理纠纷等。明太祖禁止官员插手基层乡村事务,通过士绅、宗族和老人等精英群体实施乡村地方自治。为了实现良好的乡村治理效果,明代统治者颁行了许多关于乡村治理的法律条令,还充分利用当地的乡规民约和家族法规。

----摘编自林乾、 杨练《明代乡村治理体系研究》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西方“自治”观念在中国开始流行,并与中国传统的乡绅治理联系在一起,异化为带有一定地方割据色彩的基层政治观念。清末依靠土地、民望而长期扎根于基层乡村社会的乡绅仍然顽强地生存了下来,但所发挥的治理作用并不能像以前那样顺利了。国民党试图通过建立具有武装团体、独立经济利益的地方自治机关,但是也并没能真正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结构的重塑。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进行土地改革,帮助农民从地主手中夺取土地,然后通过鼓励基层百姓选举干部、建立基层政府,实现了“自治”应有的价值内核-民主权利。 中国基层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实现了一定范围内的自治。

----摘编自刘凤雪 张佛《近代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结构的变迁与“自治”观念的中国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基层地方治理的特点及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变化,并简析其产生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