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今中外行政管理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秦汉地方长官每年定期派计吏向中央汇报本地情况,相关文书称为“计簿”,其中内容包括户口、垦田、赋役、治安和自然灾害等。经考核后,便可根据考核结果对各级官吏予以黜陟赏罚。秦汉时期的这一做法
A.促进了农村土地开发B.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C.提升了国家治理能力D.削弱了地方经济实力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的行会约始于唐,宋朝进一步发展。行会按行业组织,由行头管理,行头代表本行与官府交涉,维护本行利益,大体上已是工商业者的独立组织。但是,面对官府上下勒索,各行也是苦不堪言。各行制定产品质量标准,不达标者入得加入。行会内部相互帮助,排斥行外人员在当地营业。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1929年,应国际商会的邀请,中国政府和工商界积极协调、合作,派代表参加了国际商会第五届大会,并提出“不平等条约及治外法权为中外经济发展之障碍,有即日取消必要。各国欲增进对华贸易,非以平等待遇不可。”虽然没有解决这些问题,但国际商会同意中国建立国际商会中国分会并加入国际商会。

——摘编自朱英《近代中国商会、行会及商团新论》

材料三   1988年,全国工商联成为公有、民营等各类工商企业携手发展的社团组织。各地工商联在国家政策研究中进言献计,还通过实际行动积极配合政府解决社会发展中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全国工商联同海外5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个工商社团建立了合作关系,还发起成立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商会合作联盟,71个国家的80多个商会都加入联盟中来

——摘编自《改革开放后中国商会的崛起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时期中国行会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派代表参加国际商会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全国工商联的作用及原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春秋时期,郑庄公曾滞留卫国三年,国内由卿大夫协商理政,郑国安稳不乱;季孙氏放逐鲁昭公,主持鲁国政治,昭公至死未能回国,鲁国政局依然稳定。这主要表明当时
A.君主集权受到削弱B.卿大夫普遍把持朝政
C.分封制度已然崩溃D.政治运作受制度约束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图为中国古代制度(部分)简图



试从图中任选两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再补充一个符合该主题的关键词,并运用这三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阐释。(要求:主题立意明确;关键词选择准确;文字说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战国时期,国君普遍采用玺、符作为凭证,用以任免官吏,传达政令,调遣军队,派遣使者,官吏任免以玺为凭,任命时发给,免职时收回,军队调动都要用兵符。战国时期玺符制度的推行
A.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B.推动了行政权力的集中
C.成为官僚政治的开端D.结束了封建割据的局面
2021-01-19更新 | 240次组卷 | 19卷引用:吉林省吉林市2021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6 . 魏晋以来,直至十六国、北朝前期,伴随着北境诸少数族或主动或被动内徙,秦汉以来的郡县制政区从北方边境渐次后撤,而代之部落组织式的或军事统制式的特殊政区。北朝后期,郡县制全面回归。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当时
A.民族交融的深化B.政区设置的密集化
C.郡县制遭受挫折D.世家大族力量瓦解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载,在周公摄政时就分封了71国,其中大部分都是周的同姓子弟。

分封时要举行隆重的册封仪式,天子“授民授疆土”,将某地区的土地连同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封赐给诸侯,由他们去建立国家。诸侯要对天子承担镇守疆土、屏藩王室、缴纳贡物、朝觐述职、发兵从征等义务。

周朝的分封则主要是由统治部族对被征服地区主动进行的武装拓展,大大加强了王室对全国疆域的控制,巩固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即所谓“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摘编自张帆著《中国古代简史》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周建立分封制度的内容与影响。

材料二   《史记˙商君列传》所说的:“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此举体现了国野制度崩溃,国人与野人界线泯灭的变化。

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事在孝公十二年(前350年)。

户籍相伍与集乡聚为县两事,是秦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转折点。

县既由基层的乡聚组成,乡聚以下又有什伍之组织,这样一来,就将过去血缘关系的氏族组织,改造成为从户开始经什伍到乡聚再到县的严密的地缘关系组织,形成了完成意义上的基层地方行政组织体系。

从秦统一天下后将县的幅员定为“大率方百里”的原则看来,在商鞅集小乡聚为县时,必然也已有某种分划的原则。

同时每一县都由国君任命的县令担任长官,也标志着官僚制的完善。

——摘编自周振鹤著《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2)秦国地方行政制度有何重大变化?对秦国加强统治有何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汉朝以前,三公的办公场所称为“府”,是当时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到了汉成帝时,开始了机构改革,三公行政级别平行,联合执政,大大削弱了丞相的权力。在三公之下,又设置了太常等9个“卿级”官员,卿的办公场所称为“寺”。“九寺”是汉代的中央行政执行机构。一直到明清时期,也都有不断的机构改革。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废除中书省,创设“四辅官”内阁内几个人共同为皇帝出谋划策,延续到了清朝。

材料二   亨利八世从1529年起,连续八次、历时七年,以宗教改革为主题召开议会,颁布了一系列重要法案,使英国摆脱了教皇的神权控制,成为完全的民族国家,直接推动了国家机构改革。都铎时期,英国国家机构由国家首——英王、立法机关——议会、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组成,它们在开始分权的同时,事实上已形成了相互制约的关系。都铎君主审时度势,提高议会地位;改组政府机构;分立法庭专司审判,明确国家机构各机关职责。

——据朱正梅《都铎时期英国国家机构的变革》整理


根据材料一、二比中机构改革的差异,并说明英国机构改革的影响。
9 . 《唐律疏议·职制》载:“诸官有数,而署置过限及不应置而置,一人杖三百,一人加一等,十人徒两年。”据此可知唐太宗
A.以法制防止官员冗滥B.任人唯贤以提高效能
C.以法制推进机构精简D.惩治贪官以肃清吏治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10 . 行政区划是国家为分级管理而对地方的划分。自先秦至隋代,中国行政区划制度曾进行过多次改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秋时代,郡县制开始荫芽。楚、秦、晋等国出现了县,最初设在边地,带有边防性质。郡的出现比县稍晚,也多在边地。到战国时代,在边地的郡下分设若干县,产生了郡县两级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封国,将郡县制推向全国。郡县制为汉代沿用。汉武帝分境内为十三刺史部,简称“十三部”或“十三州”。这时的州还只是一种监察区,各州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巡查郡县吏治。到东汉时,刺史已有固定治所,并掌握了地方行政权,对所部郡县官吏实行管理,州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区。州郡县三级制历两晋南北朝不变。

——摘编自薛明扬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

材料二   隋初沿用州郡县三级制。但南北朝以来,行政区划变化纷繁,反映出地方分权的特点。开皇三年(583),兵部尚书杨尚希上表说:“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才。”隋文帝采用此建议,罢去郡一级,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了一些州县,清除了过去层次、机构过多的弊端,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以前中国行政区划制度的演变。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隋文帝行政区划制度改革的原因及措施。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隋行政区划制度改革共同的积极作用。
2020-07-12更新 | 4583次组卷 | 95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