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教育与选官用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古代社会初期(即战国及其以前),在官吏的物质待遇方面,一般采用分封的形式,按奴隶主贵族的尊卑等级封予一定的土地和奴隶(或奴仆),以在该领地上的剥削收入供其支配享用。战国时期产生了封建官吏俸禄制度,当时各国的俸禄大多采用实物(主要是粟),其标准和计量单位也不统一,秦朝开始才有了统一的俸禄制度。与秦汉相似,隋唐时期官吏也分品级,唐代百官除正常的俸禄外,还可按月领取俸料,所谓俸料包括厨食料(如薪炭)、衣服料(如绸缎)、办公料(如纸笔)等都属于这一类。

——摘编自柏铮主编《中国古代官制》

材料二   明代官俸制度的最终确定是在洪武二十五年,“令公、侯、伯皆给禄米,论功定数,责成他们各归旧赐田于官”,把核定官俸与文武官员的品、阶、勋相结合,根据官制统一按月发放官俸。官俸折钞始创于明太祖,全面施行则从明成祖开始。与唐宋时期的厚禄相比,明代的俸禄可谓相形见绌,不可同日而语。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在总结明亡时深情地说道:“今日贪取之风,所以固胶于人心而不可去者,以俸给之薄而无以赡其家也。”

——摘编自张兆凯、陈长泉《论明代俸禄制度演变的原因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官俸制度产生的原因,并概括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官俸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官俸制度与以往相比出现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下面是清代安徽书院空间分布统计表。据此可推知,清代安徽地区(       

地区

总计

总数名次

占全省百分比

所属县平均数

政区密度名次

徽州府

58

1

29%

9.7

1

宁国府

20

2

10%

3.3

3

安庆府

18

3

9%

3.0

4

凤阳府

17

4

8.5%

2.4

9


A.官学教育仍占主导地位B.区域经济影响教育发展
C.书院教育得到政府鼓励D.思想文化地域特色突出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希腊的教育①斯巴达教育:重视军事、体育教育,教育方法比较严苛
②雅典教育:注重德、智、体、美等公民综合素质的培养
中世纪西欧的教育教育为宗教神学服务。教会学校几乎是这个时期唯一的教育机构,教师主要是教会的神父或工作人员
近现代欧美的教育欧美各国普遍实施中等义务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考试制度日益完善,教学内容不断丰富,教学方法更加多样
日本的教育①明治维新时期:设立文部省,颁布教育改革法令——《学制》;教育机关颁布《考育敕语》,灌输武士道、忠君爱国等思想;选派留学生到英、美、法、德等先进国家留学
②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到70年代初期:政府把教育发展计划纳入国民经济计划当中,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扩大办学规模,调整教育结构

——整理自义务教育《世界历史》教师用书等


表3所示反映了世界教育的部分发展情况。从表中提取相关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后期,德国日益迈上工业化道路,要求参与全球资本主义列强间的竞争,因此,政府和企业对高等教育提供大量财物援助。到1900年,绝大部分的大学都把物理、化学实验室和机构扩大化、现代化。哥廷根大学专门建立了机械实验室。柏林大学哲学系开设的课程包含人文和社会科学,还引进和设置了自然科学,并强调基本理论和概念的传授。柏林大学开设各种研讨班和研究所,这种独特的教学组织形式和研究班的出现使大学逐渐与科学、社会上的各种行业和职业密切相连,开始担负起推进学科研究和发展科学的新职能。到1918年,德国已有54所大学,其中工科大学10所,农林兽医学校10所,商科大学8所,从而使高等教育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吸引了大批学生。

——摘编自周小粒、姜德昌《近代德国的教育改革和现代化》


(1)根据材料,概括德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德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影响。
2022-06-24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垣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81年开始,中国留美幼童开始陆续回国。归国后的学子积极改造中国社会,并以渐进的方式,逐步把近代风气带进政府部门,冲击着封建官僚旧习,尤其是在抵制贪污、求真务实、提高政府行政能力方面效果较为显著,为近代中国政治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1875年赴美留学的梁诚,在晚清交涉赎回兴筑粤汉铁路权益的进程中作出巨大贡献,这件事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创造了条件。梁诚在美多年,深知美国政治运行模式,因此,他通过多种渠道争取美国各界的支持,请求他们支持中国的庚子退款要求,利用报刊舆论对美国政府和时任美国总统的老罗斯福施压。部分留美幼童又以极大热情投入到民主化的建设潮流中,不断奋斗,不断前进,努力追求民主共和制度的实现。因而,他们对近代中国政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摘编自鲁涛《留美幼童与近代中国政治》

材料二   1950年,我国与波兰、捷克等5个东欧国家交换25名留学生,学习语言、历史等科目。从1951年起,为了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新中国开始正式较大规模地向苏联派出留学生,用以发展重工业所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改革开放后派出的留学生的年龄主要集中在3645岁之间,并对留学生的资格作了严格的规定,在选拔程序上则需经派出单位初选、全国外语统考、省级高教行政部门复审、教育部监察等四道关。1981年开放自费留学政策后,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国门。留学人员对留学国别的选择呈现多元化的选择趋向,人们的留学热情空前高涨,留学成为牵动老百姓日常生活的社会热点,留学的动机也不仅仅是求学为第一,而是有了更多个人功利的考虑。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在中国出国留学生数量不断增长的同时,另一个人潮开始涌现,这就是“海归”潮。

——摘编自张雪蓉《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留学教育的历史变迁和时代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留美幼童回国后为改造中国而努力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留学教育的变迁并分析其原因。
2022-06-03更新 | 279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北省部分学校2022届高三下学期高考冲刺压轴(一)历史试题

6 . 材料   吴贻芳(18931985年),曾任金陵女子大学校长23年。金陵女子大学的办学经费完全依赖外国教会,她重新解释了校训“厚生”的含义,强调“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帮助他人和社会”。她改变了“三从四德”的女子教育内容,制定了严格的考试招生制度及学籍管理规定,同时,又实行弹性学分制。抗战时期,吴贻芳以“努力读书,后援抗日”为教育宗旨,增设了家政、儿童福利和社会系等社会服务类专业。她坚持教育应着眼于人的整体性和知识的综合性,主张通识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她认为学校不仅应关心学生的学业长进,而且也要对学生的身心成长付出全方位的关怀。她说人格教育的实现,学校尤其应当注重慎微的陶冶,才能使学生整个的人生有良好的发展。她平时能够以身作则,小到日常言谈举止,大到国家使命,都给学生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摘编自詹丽萍《吴贻芳高等教育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吴贻芳的教育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吴贻芳教育思想的主要因素。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延安时期高校劳动教育的业态

行业分布相关史实
农业劳动1939年起,陕北公学负责何家山共2100亩的开荒任务。鲁迅艺术学院全体师生整队上山开荒,冼星海等教员也踊跃参与,并在劳作之余创作出《生产大合唱》
工业劳动1937年,延安抗大学生和陕北公学学生联合部分延安居民成立了工业生产合作社,从事衣被、鞋林,食品等生产。1940年起,中国女子大学设立手工业工厂,制造药丸、编织羊毛制品
商业劳动皖南事变后,行政学院公私合股经营大公商店;将消费合作社扩建成合作商店,并在三个分校开设支店;中国女子大学扩大了原合作社的食品部和日用品部并将自给有余的自制豆腐和豆浆出售盈利
校园建设劳动1937年,陕北公学初建时,师生们走上清凉山,抢起镐头挖客洞、筑讲台、修操场还在延安北门外修筑了一座可容纳八百人的大礼堂;中国医科大学全体师生一同开菜园,修教室、实验室、礼堂等

——摘编自吴叶林、潘淘《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高校劳动教育的构建路基与实践启示》

材料二 2018年的教育部“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数提显示,全国6岁儿童近视率达14.5%,小学生达36%,初中生达716%:高中生达81%。此外,肥胖率增高,征兵体检不合格率居高不下……分析人士指出,其根本原因在于青年学生缺乏锻炼,学校、家庭忽视劳动教育。虽然动教育与体育具有不同的表现彩式和目的追求,位劳动教育可汉从身心两方面促进学生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劳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具有决定人存在和发展的本体性的意义和价值,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必由之路。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了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不久后,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重点针对劳动教育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等问题,对学校提出了细化要求和专业指导。

——摘编自吕晓娟、李晓骑《新时代劳动教育:全面育人的助推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特点和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代劳动教育受到重视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共产党对近现代中国劳动教育的发展所做的贡献。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全面抗战爆发前,不论公立、私立,还是教会主办的大学,绝大部分都集中在东南沿海和平津等几个主要城市。抗战期间,中国的大学教育备受敌人侵略摧残,损失巨大。华北、华东各著名高校师生带着大量书籍和实验设备长途跋涉,迁到西南、西北大后方。祖国的大西南、大西北成为高等教育的中心地区。

材料二   1938-1945年大学专科以上学校统计表

学年度学校数(所)学生数(人)学年度学校数(所)学生数(人)
19389736180194213264097
193910144422194313373699
194011352376194414578909
194112959454194514583498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宋伟、韩梦洁《近代中国高等教育地域非均衡布局考察》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抗日战争时期高校内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时期高校内迁和扩建的意义。
(3)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则抗战时期中国教育发展的材料,并说明理由。
2022-05-22更新 | 19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2022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模拟演练(三)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宋代书院,作为教育机构中重要的一环,培养了许多人才。由于书院实行自由讲学,讲求相互辩论,一些名儒往往在书院就各种学术问题展开讨论,这对宋代学术的发展有着难以估量的积极作用。书院对学生入学不做限制,一些贫困学生甚至可以寄读,这有利于教育的普及。从中央到地方对教育的重视,使得宋朝各类学校众多,管理规范,既培养了大批人才,也促进了宋代文化的繁荣。

——游彪:《宋史:文治昌盛武功弱势》

材料二   近代以来,西方资产阶级的独立自由、天赋人权、男女平等思想通过戊戌维新思想解放的浪潮也波及了女性世界。在新思想的影响下,许多妇女认识到“男女平等,各有独立之权”,她们向往西方国家妇女在教育、法律、工作、婚姻甚至参政等方面的权利。妇女自身所以受到沉重压迫迫使她们深切认识到:要改变在家庭、社会中的从属地位,就必须接受教育、掌握知识技术。这种发自内心的迫切要求激励着广大有志女子勇敢的跨出国门,奔向先进的西方求学。

——刘杰:《浅谈中国近现代的女子留学教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书院特点,并简析宋代书院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女子留学的原因。
2022-05-20更新 | 118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提出了“教育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的基本方针和“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普及教育”的政策目标,确立了新中国17年“普及”小学教育的教育发展大方向。在“教育普及化”的大政方针下,扫盲及建构乡村学校的多元体系成为农村教育工作的核心,乡村学校建设政策以扩大办学规模、扩大教育范围,使更多农民子弟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为宗旨。政策的具体内容涉及乡村教育普及、扫盲、扩大办学数量与规模、改革学制等方面。20世纪50年代,党和政府先后颁发一-系列文件,大力提倡群众集体办学,允许私人办学,明确提出了“国家办学和群众办学”相结合的“两条腿走路”方针。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国家在乡村学校的办学管理体制上采取“人民教育人民办”的政策,重点是关注乡村学校规模数量的增长,以实现“村村有小学”的政策目标。

——摘编自刘景超、刘丽群《我国乡村学校建设政策的演进逻辑》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新中国17年乡村学校建设政策的特征自拟论题并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