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灵魂,政治制度也必须应时而动,方能推动社会发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建立秦朝后曾召集群臣商议治国之策)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置诸侯不便。”

——《史记·秦始皇本纪》


(1)根据材料指出王绾、李斯争论的焦点是什么?结合所学说明秦始皇在这一问题上采取的措施及其影响。

材料二   艺祖(宋太祖)革命,首用文吏而夺武臣之权,宋之尚文,端本乎此。……自时厥后,子孙相承,上之为人君者,无不典学;下之为人臣者,自宰相以至令录(指县令一级的地方官员),无不擢科(科举登科),海内文士,彬彬辈出焉。”

——《宋史文苑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并分析这一特点对北宋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材料三   时上(明成祖朱棣)念机务(机要事务)殷重,欲广聪明,措(治理)天下于理也,乃开内阁于东南门,简诸臣为耳目。复每日百官奏事退,内阁臣造膝前(到皇帝面前)密勿谟画(认真谋划),率漏下数十刻(工作到很晚)。诸六部大政,咸共平章(共同商讨处理)。

——涂山辑《明政统宗》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明成祖设置内阁的原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内阁是一个什么性质的机构?简要分析这一举措对以后政治制度产生的深远影响。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


材料二   八国联军在北方横行之时,南省中国“东南互保”,免除了列强的南顾之忧。南省初指刘坤一、张之洞管辖的五省,不久浙江、福建相继参加。后李鸿章声明自保两广,断不尊奉慈禧对列强的宣战诏书。山东巡抚袁世凯虽为惩办拳匪最得力之人,但此时也与刘坤一、张之洞态度一致。四川、陕西、河南督抚也同意刘坤一、张之洞的主张。这样,互保的区域实际上包括了十三省。地方坐视朝廷危机,不发兵勤王,而且事后也未追究。可见,中央权威已经下降到极点,地方权力不断扩大。使得晚清政将摇摇摇摇欲坠。

——摘编自郭延以《近代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路制的特点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地方行政权力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3 . 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在更替与演交中不断进步,对中国政治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我国历史上,商周王朝实行“封邦建国”……不存在中央对地方进行有效管理的行政区划制度……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天下,……。这在我国古代行政制度史上堪称划时代的变革。

——梁励《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沿革述论》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尊王子弟,大启九国,国大者,跨州兼那,连城数十。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道以致溢.小者淫羌越法,大者睽孤落横逆,以害身丧国

——《汉书诸侯王表第二》

材料二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逐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逐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败。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   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

——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到汉初,地方行政体制有什么变化。汉初地方体制带来了什么影响?
(2)材料二中北宋“尽夺藩镇之权”中“兵也收了,财也收了”的具体措施指哪些?
(3)根据材料三,指出元代行省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实行行省制度的意义。
2021-11-10更新 | 96次组卷 | 2卷引用:黑龙江省农垦佳木斯学校(佳木斯市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规定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后来,又把全国州郡分为十五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提点刑狱、安抚使(管军事)、提举常平(管常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四司,统称“监司”,也都由文臣担任,只有安抚使用武人。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北宋)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囊括米、盐、茶等各类商品贸易。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七十二家,兼具饮食与商品贸易的多种功能,作为商人验看商品质量、商定商品价格、签订契约的场所。……酒楼、茶坊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三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或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

——摘编自[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北宋地方官制呈现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该地方官制对北宋王朝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宋城市商业发展的主要表现。
(3)根据材料三,概括该学者关于宋代科技发展的观点,结合所学找出支持该观点的史实。
2022-12-31更新 | 419次组卷 | 25卷引用:西藏拉萨市拉萨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事为之防,曲为之制"

材料一 图文信息


普:“夜久甚寒,陛下何以出?”

帝曰:“吾睡不能着,一榻之外,皆他人家也,故来见卿。”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九》

材料二   赵普:“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宋太祖:“卿勿复言,吾已喻矣!”

——【北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一

材料三   太宗时期对于官僚操检、社会风尚的重视程度,远较太祖为甚。《宋大事记讲义》的作者吕中,在讲到太祖朝的政治时,有“我朝以儒立国”“卒成一代文明之治”的说法。而事实上,“以儒立国”,最早也应是太宗后期的事。对于太祖规模弘阔而太宗规矩致密的特点,宋人有不少论述……

——邓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


(1)材料一中,宋太祖为什么夜不能寐?根据材料二指出宋初设计者采取的针对性措施。
(2)根据材料三,概括宋太宗时期治国政策的特点及其影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承秦制,汉高祖刘邦吸取秦孤立而亡的教训,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导致地方王国势力膨胀。武帝时为了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设立了十三刺史部,即十三州,代表中央巡察地方,东汉末成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手握重兵,位于郡守之上。贞观十三年,唐太宗李世民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将全国划分为十道,并不时派巡查使者对各州县官员进行监察。安史之乱以(后,掌兵权的节度使开始作为地方行政长官,节度使的辖区叫道,道成了州上面的一级行政单位。

——摘编自朱亮《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制度的变迁》

材料二 北宋建立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赵匡胤取消了节度使,让各州直接归属中央,但中央还是无法统管全国的州,所以又在州上设“路”。为了防止地方势力坐大,在路一级不设最高长官,而是根据事务的需要分工设职,主要的官职有转运使(负责财政,将地方赋税转运中央)、提刑使(负责司法)、安抚使(负责军事)等。为进一步控制地方,中央派文臣任地方长.官。同时在各府州置通判,规定一切政令须经通判副暑,通判并可随时向朝廷奏报府州情况。元代确定了以行中书省作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的制度,简称行省。行省是我国元明清时期地方政府最高一级建制,作为中央政府与州、县之间的重要桥梁,它对加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一直起着重大作用。

——摘编自曾凡亮《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沿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唐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并分析其弊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元地方行政机构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地方行政变革与中央集权的关系。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赵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材料二 图1、图2展示了唐代和宋代的中央政制和架构。

材料三 为了削弱宰相的权力,(宋太祖)把宰相的人数由两人增加到三人。还用(州县)设立通判的办法,(在中央)设立参知政事,作为宰相的次官,使政务由宰相、参知政事等几个人一起讨论,最后由皇帝亲自裁决。……宋代,宰相与参知政事统称为执政。除此以外,还设立了枢密院掌管军政,其长官叫枢密使,地位与宰相相等。执政与枢密院合称为二府。另外,还把财政大权从宰相掌管中分离出来,由专门机构三司担任。它的长官叫三司使,地位和宰相不相上下。从某种意义上说,三司使直接听命于皇帝。至此,唐代所谓总领一切事务的宰相的权力,完全被分割,只剩下一部分权力,许多大小军国事务都由皇帝直接处理,君主独载体制正式形成。

——(日)竺莎雅章著,方建新译《宋太祖与宋太宗》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宋从哪些方面加强中央集权?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与唐代相比,宋代宰相的地位和职权有什么特点?
(3)综合三则材料,你认为宋代中央到地方政治体制的改革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8 . 材料 宋初鉴于唐末藩镇割据,道名存实亡,“藩臣擅有财权,不归王府”之大弊,乃仿唐道制划分地方为路,属一级行政区。路的设置一改汉州、唐道固定区域、固定治所、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力集中的设置原则,不设单一行政首长,分别由漕司掌行政财赋、宪司掌刑狱、帅司掌兵事、仓司掌常平茶盐。宋初,路的区域划分大体以交通路线(河流流域)为主干,如沅水流域在唐代分属两个不同行政区,到宋时则将沅水和澧水流域隶属于同一路。宋徽宗崇宁年间,全国共设24路,其中南方15路共1118万余户,北方9路共538万余户。路、州、县的官员由中央朝官兼任,属于差遣性质,所谓“以京、朝官权知,三年一替”。

——摘编自曹尔琴《宋代行政区划的设置与分布》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地方一级行政区调整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地方行政管理调整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