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代君主专制的演进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三省六部制当中,职责分工明确,三省主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这是国家的主要行政机构,而六部则指的是吏部、礼部、户部、兵部、刑部和工部,对于国家基本运转予以负责。从运行机制来看,三省是命令传达的部门,六部则是执行机构,职能之间互相监督、互相制约、相辅相成。从职责上来看,中书省掌管机要发布政令,掌握行政大权。作为朝廷的政策文书草拟机构,中书省需要对于皇帝的旨意进行下达。门下省是唐代非常重要的文书审核机构,它的地位与中书省保持一致,求局平等机构,主要负责的是文书审核,纠正得失。同时,门下省也是我国唐代主要的监察机构,对于皇帝的行为举止进行制约和监督,在客观上维护百姓的利益。尚书省是朝廷最高行政事务管理机构,自唐太宗时期开始不再设有尚书令,而是以左右仆射长为尚书省,监督各个地方官府的执行情况。作为唐代最高的执行机关,中书省是推广朝廷政策的关键机构。从一定程度来讲,三省是对于中央权力的划分,在皇帝和三省为核心的中央机构之下,又划分了六部,隶属于尚书省,分别为吏部、礼部、户部、刑部、兵部、工部,各个部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摘编自温帅《唐代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及其影响》

材料二 北宋王朝立国之初,尚因袭五代时期混乱的中央体制。乾德年间(公元963-967年),宋太祖赵匡胤改革旧的中央行政体制,建立了中书、枢密院“对持大柄”的二府制度。中书是中书门下的简称,设在朝堂之西,“为宰相治事之所一,负责掌管中央的行政大权。枢密院‘在中书之北’掌‘天下兵籍,武官选授及军师卒之政令’”等军政务。宋太宗即位以后,伴随统一战争的继续胜利进行,北宋人口增多,疆域扩大,中央财政机构三司的地位日益重要。淳化元年(90年)十二月,宋太宗交右正言谢泌的建议,把中书、枢密院对掌文武大政的官僚割改为“凡政事送中书,机事送枢密院,财货送三司,覆奏而后行”的财、政、军三权分立制,并且“遂著为定制,中尔所上书疏亦如之”。

——摘编自玉英《宋代中央行政体制演变初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的背景及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宰相制度演变的原因。
2 . 宋代的政治体制及社会变化对后世影响深远。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唐以后至北宋前期伴随着旧士族消亡过程的,是新型士人阶层的成长。科举培育出一种意义深远的“文士文化”士人们积极构筑种种非“先赋性”的关系网络联结他们的纽带是多元的家世背景姻戚之间的关联同学、同年、同僚、同乡以至同道之类关系而结成的友谊它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直接或间接地形成一种不容忽视的社会力量,影响着诸多事物的运行过程以“天下”为胸怀的士大夫们,以“天道”“公议”为旗帜,作为凝聚群体的号召、制约君主的力量参与治理国家政事这一群体(士人阶层)的认识及行为,通常倾向于维护中央集权;而其力量的崛起,客观上又构成了对于君主专制的制约因素。

——袁行霈、严文明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材料三   总起来可以说,唐宋时期的政治体制,从决策与执行,中央和地方关系,到官员的选拔与任用,考核和黜陟,监察和谏诤等各方面,都形成了一套合理完善的制度,互相协作,互相制约,使之正常运转。当然,这些制度不可能尽善尽美,在运转中会出现各种问题。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分析宋代宰相的地位和职权较之唐朝有何变化。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宋时期新型士人阶层的特点。结合所学,说明这一群体形成的背景。
(3)根据材料二到三,并结合所学,概括你对唐宋政治制度的看法。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的中央机构,临摹了唐代的框架,虽有三省,但已名存实亡,取而代之的是“二 府三司”的中央行政中枢体制,即中书门下掌行政事务,军政归枢密院,财政归“三司”, 中枢与枢密院持文武两柄,号“二府”。“二府三司”各有分工、相对独立,惟皇命是从,理论上互不统属。此外还设有台谏系统,“台谏”乃御史台和谏院的合称,谏官事权重大,设立初期可“纠绳天子”,随着台谏系统的不断发展和官制改革,取消了“纠绳天子之权”,台谏转而“规谏宰相违失”。在高度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下,中央机构难以长期保持这种分权制衡的状态,积贫积弱的局面也随之产生。

——摘编自李艳《宋代中枢机构的构成及其制约机制》

材料二   孟德斯鸠最早提出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三权分立原则,这一思想原则以权力的“制约和平衡”为核心,三权互相独立而又互相监督,美国的政治分权就是这一思想的成功典范。美国国内政治局势已为接受新型的分权思想做好了准备,加之作为曾经被殖民的美洲人,民众渴望更多的是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因为可以说分权原则在美国的发展是一种必然。在这种分权原则下,立法、行政、司法三机构无权力中心,不存在最高国家权力机构。该原则是一个国家的权力的划分形式,一个国家的权力在谁手中、如何行使,决定一个国家内部的安定团结与发展,决定一个国家整体的发展方向,这种制约与平衡也为更多国家所认同。

——摘编自吕艳《美国政治中分权原则的再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代中枢权力制衡机制的特点及局限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采取三权分立原则的原因,并简要评价这一原则。
2022-11-25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周口市项城市第三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的中央机构,临摹了唐代的框架,虽有三省,但已名存实亡,取而代之的是“二府三司”的中央行政中枢体制,即中书门下掌行政事务,军政归枢密院,财政归“三司”,中枢与枢密院持文武两柄,号“二府”。“二府三司”各有分工、相对独立,惟皇命是从,理论上互不统属。此外还设有台谏系统,“台谏”乃御史台和谏院的合称,谏官事权重大,设立初期可“纠绳天子”,随着台谏系统的不断发展和官制改革,取消了“纠绳天子之权”,台谏转而“规谏宰相违失”。在高度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下,中央机构难以长期保持这种分权制衡的状态,积贫积弱的局面也随之产生。

——摘编自李艳《宋代中枢机构的构成及其制约机制》

材料二   孟德斯鸠最早提出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三权分立原则,这一思想原则以权力的“制约和平衡”为核心,三权互相独立而又互相监督,美国的政治分权就是这一思想的成功典范。美国国内政治局势已为接受新型的分权思想做好了准备,加之作为曾经被殖民的美洲人,民众渴望更多的是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因为可以说分权原则在美国的发展是一种必然。在这种分权原则下,立法、行政、司法三机构无权力中心,不存在最高国家权力机构。该原则是一个国家的权力的划分形式,一个国家的权力在谁手中、如何行使,决定一个国家内部的安定团结与发展,决定一个国家整体的发展方向,这种制约与平衡也为更多国家所认同。

——摘编自吕艳《美国政治中分权原则的再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代中枢权力制衡机制的特点及其局限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采取三权分立原则的原因,并简要评价这一原则。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分权和美国中央权力制衡机制的主要不同。
2022-08-05更新 | 387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4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行政权力的运行机制以君主权力独占基础上的分权辅政为基本特征。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或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或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

——摘编自赵沛主编《中国古代行政制度》

材料二   (明朝)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百凡皆奉圣断,分毫不敢欺负。部务尽听主旨,分毫不敢与闻。

材料三   (粤西)遍地皆盗……盖承平久,孳息繁衍……地不能增而人加众,至二、三十倍,故相率为盗以谋食……取才之途太隘。逆匪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之才皆非今翰詹(注:翰林和詹事两种官职的合称)及方面大臣所及也,特无其虚仪及媚骨尔。

——汪士铎(曾任曾国藩幕僚)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实,各举一例说明材料中的两种分权模式。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内阁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3)据材料三指出作者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基本态度。作者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因素有哪些?
2021-10-25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桃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初,宋太祖在反思了前朝的教训后,做出了“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规定,并将其上升为国策。宋代士大夫们表现出比以往更多的历史责任感,敢于通过多种手段限制皇权。宋真宗曾遣使持手诏来见宰相李沆,欲封刘氏为贵妃。李沆让使者传话:“但道臣沆以为不可!”此事遂罢。元丰年间,吕公著上书宋神宗告诫道:“人君一言一动,史官必书。若身有失德,载之史册,将为万代讥!”士大夫们还严格控制太子或年幼皇帝的学习方向和接触范围。此外,在士大夫的解释与强调下,风雨雷电等自然变化常常迫使皇帝避正殿,减常膳,大赦天下。……宋代士大夫政治中毫无疑问地贯彻着忠君思想,要求皇帝尊重并更多的听从士大夫,从而保持江山社稷的长治久安。

——摘编自程民生《论宋代士大夫政治对皇权的限制》

材料二   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规定以后国王未经议会同意不能停止任何法律效力未经议会同意不能征收赋税等。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王仍然是英国政治生活的第一位参与者。1701年,议会通过《王位继承法,进一步强化了对王权的限制。1714年,乔治一世上台后,责任内阁制逐步形成,行政权力慢慢地由国王转到内阁手中。光荣革命后,国王曾通过册封贵族和上院中的支持者以控制上院的立法活动。后来,随着一系列的议会改革和选举改革,立法权逐渐转移到了资产阶级控制的平民院手中。这样,国王逐渐从一个有较大权力的君主,变成了虚位元首,统而不治。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士大夫限制皇权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宋代限制皇权与近代英国限制王权在手段及结果方面的不同之处。
2021-03-29更新 | 1212次组卷 | 27卷引用:河南省豫西顶级名校2021-2022学年高二4月联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经过唐末五代的武人政治,宋太祖不愿再见军队夺取政权的威胁。宋代的政治权力,即倚仗儒生士大夫所撑持的一个庞大的文官系统……成为中国社会的常态。宋代科举取士,儒生基本上是经由竞争,以经典知识与文字表达能力,进入文官系统。宋代名臣,如三苏(苏洵、苏轼、苏辙)两宋(宋郊、宋祁)范仲淹、王安石、文天祥……都没有显赫家世,凭着文采与知识,在士大夫中脱颖而出。

宋代优遇士大夫,胜于前后列朝。据说,宋太祖留下祖训,不得诛戳士大夫。核对历史,宋代党争虽烈,失势的官员至多降职贬逐,却没有杀身之祸,甚至身陷罗网也属罕见。宋代知识阶层的地位提高,来必只是由于政权对文人儒生的尊崇,其实还在于这一阶层人口众多,形成相当广大的社会基盘。……大概由于教育较为普及、知识传布较为方便之故。宋代知识阶层的社会地位,也较过去更为重要。读书人往往是以个人的身份,在小区拥有发言权,受乡里尊重。

——摘编自许俾云《万古江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代知识分子地位提高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说明宋代知识分子地位提高的主要原因。
8 . 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2016-11-27更新 | 4597次组卷 | 113卷引用:2016-2017学年河南省郑州市第四十七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仁宗亲政后,形成了“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格局。其原因除了仁宗性情宽厚,有较强的自我约束力自外,还有:
北宋立国之初,宋太祖就勒石三成,“锁置殿中,,使嗣君即位,入而跪读。其戒有三:……二、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至仁宗时期,“祖宗之法不可废”正式提出。
北宋吸取了五代的教训,为了防止武官势力势力的过分膨胀以致于威胁社稷,宋自建国起确定了“以文官治天下”的国策。宋实行“兴文教,抑武事”,大兴科举,取士不再以家世门第为标准。
皇权与相权自古便是封建统治阶级很难权衡的关系,宋太祖在设置国家机构时,分割相权以防宰相权力过大,而仁宗则运用政治手段培养了独立于皇权与相权的第三股势力——台谏,其实力的渐渐增长,得以与相权相抗衡。
——王润生《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北宋仁宗亲政后的政治格局及其成因》
材料二
宋代皇帝优礼士大夫,就是为了与其共同治理天下,赵匡胤定下的这个调子,为以后的士大夫纷纷发挥,渐渐消磨去其本意,使之更适合自身利益,反而成了制约皇权的理论基础之一。宋代士大夫在限制皇权的斗争中,始终做着顽强的努力,而宋代皇帝在被“批龙鳞”“犯天颜”之际虽时有震怒,多数情况下允许甚至鼓励直言。
士大夫制约皇权的另一直接有效的方式,即抵制、拒不执行皇帝的命令。宋真宗曾遣使持手诏来见宰相李沆,欲封刘氏为贵妃。李沆竟当着使者的面将手诏焚烧,并让使者传话:“但道臣沆以为不可!”此事遂罢。焚诏之举,表明毫无商量余地,也表明对宋真宗不妥当旨意的蔑视。
制约皇权的过程充满艰辛和危险。与皇帝相比,士大夫个人毕竟人微言轻,传统的忠君观念根深蒂固,大原则不可也无意更改,便想方设法,利用种种手段来达到目的。苏辙言:域中有三权:曰天、曰君、曰史官。圣人以此三权者,制天下之是非,而使之更相助。神权(天)、史官之权被宋代士大夫充分发挥,犹如尚方宝剑,成为制约皇权的有力武器。
人的言行、思想与受教育情况密切相关,对于大多数出自宫中、与社会很少直接接触的皇帝而言,尤其如此。储君即位之前,几乎都在受教育阶段,定期不定期地时常接受士大夫的儒学教育。
——程民生《论宋代士大夫政治对皇权的限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仁宗时期出现“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政治格局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士大夫政治对皇权限制的方式。
(3)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士大夫政治的影响。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摘自《旧唐书》

材料三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编者注:互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摘编自《皇明祖训》


(1)指出材料一中图一、图二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变化的影响何在?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反映了唐末怎样的社会状况?后来宋太祖为改变这一状况采取了哪些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太祖所实施的举措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变的趋势。
2016-11-27更新 | 196次组卷 | 19卷引用:河南省永城高中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