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代君主专制的演进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6 道试题
1 . “三司之职……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三司。”这段引文描述的是下列哪一时期的官制
A.秦朝B.宋朝C.唐朝D.清朝
2 . 提高行政效能是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有效途径,我们可以从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中得到许多启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方缺乏可与中国相媲美的文字系统,也没有中国的科举制度。这种文字系统提供了文化上持久的同一性,而这一科举制度使中国的行政提高了效率,增强了稳定性。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三省围绕着皇帝的诏敕运转,……合成一套完整有机的施政体系。另一方面,三省首长既各领本省庶政,又以宰相身份联袂入朝,在门下内省的政事堂“共议国政”,通过政事堂会议将三个不同机构整合为一个统一的中枢体。这样,三省权能配合,既各自发挥自己的职能,又相集发挥整体功效,推动着整个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

——袁刚《隋唐三省体制析论》

材料三   北宋集权统治所起的有利作用是短暂的,不利的方面却对北宋起着长期的决定作用。……在中央削弱和分割宰相之权,行政、军事、财政、司法分别直属于皇帝,加强皇权专制。在地方,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削弱地方长官的事权。地方监督知州的通判权力过大,妨碍了地方行政职能的正常发挥。……政权过分集中,分散与削弱了各级机构与官员的事权,虽在较短时期内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的统治,但势必形成机构庞大,职能分散,官员众多,吏治败坏,重叠机构之间和官吏之间相互牵制,行政效率低下,使整个国家机器运转不灵。

——艾光国《略论北宋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利弊得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选官权力、选官标准和选官范围方面的变化,说明科举制提升了国家治理能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唐三省体制的运作程序及其积极作用。(照抄材料不给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及其对行政效率的消极影响。(照抄材料不给分)
(4)综合上述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提高行政效率,请你为我们的行政部门出谋划策。
2021-11-06更新 | 189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3 . 樊树志认为,“宋代官僚政治的特点是君主独载体制的形成。”能够用来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A.增设参知政事分割相权B.设太尉管理军事
C.设置刺史加强地方控制D.利用文臣做知州
2021-11-05更新 | 14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妾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由此类推形成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1)材料三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该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该制度在今天有哪些表现和哪些积极意义?

材料二   他(秦始皇)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他还解除了除他自己军队之外的所有士兵的武装;下令迁徙各国的旧贵族到首都,以监视他们。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据材料二,指出秦始皇在全国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这一制度与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相比有何突出特点和进步意义?

材料三   当代史学家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了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政机构,当这些辅政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为亲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一些人来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和官员,剥夺其实权,仅保留虚衔或使之变为荣誉职称,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循环……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这种不断地转移与分散,是君主专制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


(3)材料中所述的"君主专制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反映的是哪两对基本矛盾?这两队矛盾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4)根据所学知识,概述西汉、隋唐、宋、元时期中枢权力体系的主要变化。
2021-10-24更新 | 13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实验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图2展示了唐代和宋代的中央政制和架构。


材料二 为了削弱宰相的权力,(宋太祖)把宰相的人数由两人增加到三人。还用(州县)设立通判的办法,(在中央)设立参知政事,作为宰相的次官,使政务由宰相、参知政事等几个人一起讨论,最后由皇帝亲自裁决。……宋代,宰相与参知政事统称为执政。除此以外,还设立了枢密院掌管军政,其长官叫枢密使,地位与宰相相等。执政与枢密院合称为二府。另外,还把财政大权从宰相掌管中分离出来,由专门机构“三司”担任。它的长官叫三司使,地位和宰相不相上下。从某种意义上说,三司使直接听命于皇帝。至此,唐代所谓“总领一切事务”的宰相的权力,完全被分割,只剩下一部分权力,许多大小军国事务都由皇帝直接处理,君主独载体制正式形成。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与唐代相比,宋代宰相的地位和职权有什么特点?
(2)根据图2和材料二分析,你认为宋代中央政制和架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021-10-20更新 | 189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简阳市阳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秦汉时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到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了(     
A.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C.丞相权力的不断分散D.中央对于地方政府控制的日益严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宋太祖在位时通过扩大科举网罗人才,同时也曾诏令:“国家悬科取士,为官择人,今后及第举人不得辄拜知举(少官),如违,御史台弹奏……兼不得呼春官为恩门、师门,亦不得称门生。”这一诏令
A.防止了大官僚操纵科举取士B.旨在防止结党营私加强皇权
C.阻断了知举官与考生的联系D.保证了科举考试客观公正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宋初,统治者确立了中书、枢密院对掌文武大政的二府体制。后来,宋太宗将这一体制改为“凡政事送中书,机事送枢密院,财货送三司,覆奏而后行”的财、政、军三权分立制。这一改变
A.体现了重文轻武的特点B.适应了国家发展的需要
C.促进了行政效率的提高D.不利于君主权力的集中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宋太宗时期设置封驳司,规定凡制有所不便者皆许封驳,依例施行之常程公事不得辄有留滞,设知给事中事为长官。后另设知封驳司,改称兼门下封驳事。1082年,改为门下省封驳房。这些做法
A.强化了宰相参政议政职能B.规范了三省制衡机制
C.有利于避免行政决策失误D.弱化了皇帝的行政权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