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察举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据如表,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汉代
汉代选拔官员的办法
皇帝不定期征召贤良方正之人,委以要职。
地方官定期向中央推举孝子廉吏,经中央考察后担任各级官员。
各地推荐优秀的平民子弟选入太学,向通经的博士学习儒家经典,通过考核后,选拔成绩优异的学员为官。
A.政府相对公正地选拔人才B.选官以道德水平为重要标准
C.儒家思想成为官方主流思想D.打破了贵族垄断官场的局面
2 . 中国古代某时期指定的选官标准,史称“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弟廉公之行。”该时期是
A.西汉时期B.魏晋时期C.隋唐时期D.明清时期
2020-07-20更新 | 262次组卷 | 27卷引用:天津市第一中学2014届高三5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此后至东汉末年封建统治者不断补充健全岁举孝廉的有关规定,察举标准为“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宰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遇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后汉书·左雄传》)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察举制的基本特点。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制度在西汉时期的主要作用。

材料二: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洁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晋]葛洪《抱朴子·审举》


(2)根据材料二,分析察举制在推行过程中存在什么不足之处?对后世有何不利影响?

材料三:隋炀帝能够在传统取士科目之外创设足以开启新局面的新科目,无论如何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刘海峰《科举制的起源与进士科的起始》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隋炀帝所开设的“新科目”是什么?有何“划时代的意义”?

材料四:汉代的察举与唐代的科举基本一致……皆朝廷统一部署下,以按科取士、考试进用为特征的官僚选拔制度。

——徐连达、楼劲《汉唐科举异同论》


(4)如果不赞同材料四的观点,请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2020-03-13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第一中学2013届高三零月考历史试题
4 . 古代的选官制度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面貌,也影响着士人阶层的演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全国优秀青年,受国家大学教育,凭其成绩,补郎补吏,加入政府。不到一百年,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了。所谓士人政府者,即整个政府由全国各地之知识分子即读书人所组成。

——钱穆《国史新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采取的推动“士人政府”出现的具体措施。

材料二   如果前期地方推举制还一定程度上基于财产状况的差别(门第),容易造成门闽世家,不利于国家集权向心力的凝聚,那么科举制的妙处,它基于考试录用原则,……士大夫实际已失去了与君主分庭抗礼现实与心理的任何依据。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2)材料二中的“前期地方推举制”是指什么制度?据材料二,概括科举制所发挥的作用。

材料三   北宋时期,科举入仕者逐渐增多,对于文官队伍知识结构、能力素质之改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儒学思潮的振兴,促使“治学”与“从政”的沟通蔚为风气。以“天下”为胸怀的士大夫们,以“天道”、“公议”为旗帜,作为凝聚群体的号召、制约君主的力量,坦坦荡荡地宣布自身之政治权利,参与治理国家政事。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3)据材料三,概括宋代政治文化的中心内容,分析其出现的主要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从中国古代政治文化演进中得到的有益启示。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汉书·晁错传》记载:汉文帝将自己在治理国家的实践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提炼成试题,要各地的孝廉、贤良方正回答。当时“对策者百余人,唯错为高第”。这说明汉人才选拔
A.施行实践检验的方式B.已经使用考试的办法
C.出现重才轻德的现象D.将用人权收归到中央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钱穆认为,这种选拔方式骤看极合情理,然而切实施行中却存在毛病……读书求学,便有诸多限制,读书机会很不易得。但对于一个读书家庭来说却是极为简单的。因此,当时一个读书家庭,很容易变成一个做官家庭,而同时便是有钱有势的家庭。“这种选拔方式”是指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7 . 秦汉王朝是中国官僚政治发展的重要时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成例相沿,视为固然。其后积弊日甚,暴君荒主,既虐用其民,无有底止。强臣大族,又篡弒相仍,祸乱不已。……其势不得不变,而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无赖之徒,立功以取将相,此气运为之也,天之变局,至是始定。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   官僚政治运转正常时,官员“更新率”一般是较高的,经常有父为高官而子为匹夫,或朝为高官而暮为匹夫的情况,从而对贵族化趋势构成抑制。但另一方面,“世卿世禄”在汉代还不是太遥远的记忆,官僚显贵世代传承权势的要求显得“合情合理”,君主应予保障以换取其效忠,并为之提供了“任子”一类特权性起家途径。由此,“世家”、“官族”在一度中衰之后,便在新政权中开始了新一轮的缓慢积累。

——摘编自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出现“变局”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官僚政治出现贵族化趋势的原因,并说明官僚贵族化的主要途径。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官僚贵族化对政治发展的消极作用
2018-02-04更新 | 409次组卷 | 21卷引用:天津市南开区南大奥宇培训学校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两汉孝廉家世可考知者128人,其中官僚贵族子弟69.6%,富豪6%,平民15.7%,贫民8.7%,由此可见,汉代察举制
A.削弱身份制,世袭制
B.兼顾各阶层的利益
C.体现公平公正
D.沿袭世卿世禄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苏东坡在《论养士》中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进行了总结:“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以下各项是对苏东坡这—总结的理解,其中不正确的是( )
A.夏商周时期只有贵族才有受教育及从政的资格B.“以客出仕”成为战国时风行的做官之途径
C.汉代中央官员的选拔主要来自地方郡县长官D.古代选官制度大致可分为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等阶段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某学者说:“自秦王朝以后,平民的流动性日益扩展到政府结构,平民社会成了中国社会的主流。”这表明
A.选官标准发生变化
B.官吏监察日益严密
C.贵族政治完全消失
D.行政效率逐渐提高
2016-11-27更新 | 331次组卷 | 25卷引用: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油田一中2019届高三(必修一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