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古代史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1 道试题
1 . 孔子认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并强调“礼乐不兴”最终只会“民无所措手足”。墨子认为:“为乐”只会使“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并指出:“其乐逾繁者,其治逾寡”。二者对“乐”的不同认识主要原因是二者(     
A.阶级立场的差异B.时代背景的不同
C.人生经历的迥异D.治世理念的分歧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112世纪,中国发生了波澜壮阔的文化转型,在广阔的领域引发转变。

概述举例
文学文学上“诗家虽率意,而造语亦难。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文以载道”被提出,渗透着强烈的淑世精神如“羌管弄睛,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等宋词兴起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经学士风新变,疑经、新解,层出不穷,从章句训诂转向发明义理,返回到先秦的经典著作里探寻儒学思想的源头,所关注多为蒙养教育、族规家范、为官之道、佐天子而理国政等范仲淹据《易经》作《上执政书》:“‘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非知变者,其能久乎?”
史学史学评论高潮形成,道德原则成为史家品评的终极标准。官修到私撰转变,着力研究区域专门史,并更多强调“正统论”司马迁《资治通鉴》客观选择史料,考辨真伪,秉持“顺之则昌,叛之则亡”的道德之上原则

——摘编自【美】刘子健《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转向》

材料二   宋代形成了“内省”“精致”的“宋型文化”,新的文化模式经过沉淀和自我充实后,转而趋向稳定、内向,不仅没有导出“近代化”,而且新的意识形态凝结为一种顽固的文化类型,并从实际渗透到整个国家,宋代以后的中国文化知识在旧的基础上发生了新变化,这本身又称为传统的一部分,且其影响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期。

——摘编自张晓淮《两宋文化转型的新诠释—读刘子健〈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转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文化转型的主要表现,并简析其原因。
(2)结合材料一及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观点的理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下表是有关秦朝历史的叙述。这些叙述说明,秦朝(     
“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为其有所刺讥也。”(汉)司马迁《史记》
“彼之所深恶者,百家之邪说,而非圣人之言。彼之所坑者,乱道之儒,而非圣人之徒也。”(清)朱彝尊《秦始皇论》
A.忽视传统文化传承B.加强思想文化控制
C.以法家为治国思想D.焚书坑儒的合法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有人认为,杜甫之所以成为诗圣,关键是他有宽广、伟大的“诗圣的襟怀”。这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南国旱无雨,今朝江出云”等诗句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据此分析,“诗圣的襟怀”的含义是(     
A.对环境破坏的伤感B.热爱和平的态度C.对农业生产的关心D.爱国忧民的情怀
2024-01-05更新 | 47次组卷 | 89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延寿县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公元前356年,商鞅自魏国入秦,经过景监引见,与秦孝公数次会面后,提出了德治已不能治理天下,君主应 “缘法而治”的主张,深得孝公赏识,被任命为左庶长,在秦国开展变法。商鞅重刑轻德,实质是抛弃“仁德”外衣,用“刑法”手段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其“法治”包含“法、信、权”有机结合的法治理论和治理模式。“法”即“国君立法分明守法严苛、官吏解释法律”;“信”即“令出必行的公信力,赏罚分明民众信任,君臣共信不失其议”;“权”即国君权势,是推行法治的前提。商鞅极力推崇重刑,“轻罪重刑、刑重必得、不赦不宥”,禁奸于未萌;其重刑主义带有明显“以刑去刑”维护君主集权统治的功利性,其司法实践改变了“刑不上大夫”的等级 特权。民愚则易治,商鞅燔《诗》《书》而明法令,偏激弃绝传统文化,为推行法治创造了有效的法治文化。

——摘编自《商鞅变法的法律文化解释》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推行法治思想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商鞅以法治国的思想。
6 . 以诗证史是史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饮酒二十首》是东晋陶渊明创作的一组五言诗。其中一首写道:“有客常同止,取舍邈异境。一士常独醉,一夫终年醒。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规规一何愚,兀傲差若颖。寄言酣中客,日没烛当秉。”(此诗作于晋宋易代的前夜)这首诗从侧面反映了当时(     
A.门阀士族的发展B.民族矛盾的尖锐C.现实社会的黑暗D.社会生活的奢靡
7 . 汉初大儒陆贾云:“昔舜治天下也,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无为者乃有为也。”陆贾的上述思想(     
A.迎合了汉初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B.延续了秦治国理政的指导思想
C.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D.为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奠定基础
2023-10-13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唐诗是诗人记录当时心情的载体,从他们的诗中我们可以体会诗人们萦念的情怀。如表是部分唐诗的摘录,从表中诗句可推断出(     
李白《南奔书怀》秦赵兴天兵,茫茫九州乱。
杜甫《哀王孙》腰下宝玦青珊瑚,可怜王孙泣路隅。
戴叔伦《抚州对事后送外生宋垓归饶州觐侍呈上姊夫》骨肉无半在,乡园犹未旋。
A.文学作品可以直接证史B.社会变迁影响唐诗创作
C.唐诗真实再现社会全景D.唐诗风格各异类型众多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豪放纵逸的李白在其许多作品中融入了道教思想的元素;沉郁顿挫的杜诗,则以儒家学说的积极方面为其创作基础;而王维、储光羲等人的田园山水诗,又常常流露出佛教“静”“空”思想的痕迹。这一现象(     
A.表明儒家正统地位受到冲击B.得益于多元文化的交流互鉴
C.凸显了诗歌创作世俗化倾向D.反映了唐朝国内政局的变动
2023-10-26更新 | 414次组卷 | 20卷引用:百师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联考(二)历史试题(黑龙江辽宁卷)
10 . 以诗证史是史学的重要研究方法。下表中的唐诗诗句与反映出的历史现象对应正确的是(     
选项诗句历史现象
A东邻转谷五之利,西邻贩缯日已贵农业生产的区域专业化
B送君系马青门口,胡姬圹头劝君酒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C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农业经济抗灾能力欠缺
D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衢茫茫空有月商业发展突破时间限制
A.AB.BC.CD.D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