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古代史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9 道试题
21-22高一上·江苏南通·期末
1 . 为实现和巩固国家的统一,历代统治者都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王朝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成功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边疆政策,促进了疆域的巩固和发展,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汉王朝对匈奴采取了优待和赏赐匈奴降众的政策,尊重他们的政治地位,保护他们的经济利益,使匈奴纷至沓来。尊重西域各国制度习俗,得到诸国拥护。扶植和发展边疆的农业,缩小了经济差距。推进文化交流,汉王朝在边疆地区实行的鼓励文化发展、文化交流的政策,丰富了中国文化内容,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共同提高。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材料二   唐朝时周边各族迅速发展。7世纪前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他多次遣使向唐朝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大批手工艺品和多种技术,医药书籍等。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会盟,此后,唐蕃间基本上停止了纷争。唐玄宗统治时期,东北的林羯族粟末部强大起来,唐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的边疆政策。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处理边疆民族关系的方式。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汉唐加强边疆管理的积极意义。
2023-10-09更新 | 390次组卷 | 34卷引用: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战国初期,各诸侯国的变法内容可归纳为:废国野、废井田、废分封、废世卿世禄、限宗法、强君权、设郡县、建军制、开星殖、建官制、立成文法、举举才、调赋税、通贸易等。据此可知当时(     
A.各诸侯国民富国强B.阶级矛盾得到缓和
C.社会进入转型阶段D.基层管理进一步强化
2022-04-27更新 | 237次组卷 | 18卷引用: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市黄山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材料二   《西周时期分封示意图》


材料三   中国文明的起源具有极为深厚的历史渊源,它经历了数千年乃至数万年的文化积淀。数十万年前,先民们就没有固定在一个地点上。尽管各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却在一个古老的农业经济基础上形成了一个中国古代文化的共同体,维系着各区域、各部落及联盟文化发展的总趋势。无论那一地区,那一部落最先跨进文明,它都离不开这一文化共同体。从这种意义上讲,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共同体孕育了中国文明的起源,是各区域文化中的文明因素发展成了中华民族的文明。

——耿铁华《中国文明起源的考古学研究》

材料四   纵观中华文明形成的整个过程,各主要文化区整体上呈现出百花齐放、多元并进的局面。距今5500年左右开始,各地区之间交流日益密切,内容包括生产技术、礼仪制度和宗教观念,出现过以彩陶扩张和玉礼器传播为标志的大范围文化整合过程;距今4500年以来,中原地区开始呈现出汇聚周围地区先进文化因素并率先发展的趋势;距今3800年前后,形成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多元一体化格局。

——王巍《中华文明具有三大特征》


(1)从《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中可以归纳出哪些历史信息?
(2)从《西周时期分封示意图》中出反映了西周分封制的哪些特点?
(3)有学者称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请依据上述四则材料论证此观点。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即位之初,就诏令中央和地方行政长官“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董仲舒、公孙弘等儒家饱学之士脱颖而出。“仲舒请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之。于是罢黜百家,用儒术。”实行以儒术取士的察举制度,以才学、德行为基本要求,《汉书·儒林传》载“公孙弘以治《春秋》为丞相,封侯,天下学士靡然乡(向)风矣”。朝廷置《五经》博士,兴太学,立博士弟子员。武帝强调“古之立孝,乡里以齿,朝廷以爵,扶世导民,莫善于德。”崇尚孝道,以仁义道德“扶世导民”。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同时,汉武帝时期增修法律律令;刑罚也越来越严厉。德治与法治彼此促进、相辅相成。

———据王惠英《论汉武帝的治国方略》等


(1)根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治国方略的特点。

材料二 下面是秦汉时期出现较多的词汇:

秦半两钱 蒙恬 汉承秦制 郡县制 西域都护 盐铁官营 张骞凿空 刺史 编户齐民 田庄 五铢钱 大秦王安敦 霍去病 甘英 文景之治 “推恩令” 丝绸之路


(2)请从材料二中提取三个关联密切的词语,提炼一个主题,展开论述。(10分,要求:主题正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王安石变法以人才为本。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臣以谓方今在位人才之不足者,以臣使事之所及,可知矣。今以一路数千里之间,能推行朝廷之法令,知其所缓急,而一切能使民以修其职事者甚少,而不才苟简贪鄙之人,至不可胜数。……朝廷每一令下,其意虽善,在位者犹不能推行,使膏泽加于民,而吏辄缘之为奸,以扰百姓。

今士之所宜学者,天下国家之用也,今悉置之不教,而教之以课试之文章,使其耗精疲神,穷日之力以从事于此。……以朝夕从事于无补之学,及其任之以事,然后卒然责之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宜其才之足以有为者少矣。

——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

材料二 于是改法,罢诗赋、帖经、墨义,士各占治《易》《诗》《书》《周礼》《礼记》一经,兼《论语》《孟子》。每试四场,初大经,次兼经,大义凡十道,后改《论语》《孟子》义各三道。次论一首,次策三道,礼部试即增二道。……又立新科明法,试律令、《刑统》、大义、断桉,所以待诸科之不能业进士者。未几,选人、任子,亦试律令出官。

——《宋史·选举志一》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宋朝“在位人才”不足的表现极其原因。
(2)据材料二,归纳王安石解决“在位人才”不足的举措。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效果。

6 . 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代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汉书·地理志》记载,汉代商人的海上贸易已包括了全部南海诸国和整个印度洋区域,并远伸到西亚乃至欧洲。东晋南朝时期,北方战乱,南方政权对海外诸国的贸易呈逐渐上升趋势,“航海岁至,逾于前代矣”。隋唐时期全国统一,陆路丝绸商路除沿袭汉魏时的南路、北路外又增加新路,并出现了登、扬、明、广、泉等著名港口,唐朝在广州首次设市舶使管理海外贸易,广州“江中有婆罗门、波斯、昆仑(泛指东南亚)等舶,不计其数,并载香药、珍宝,积载如山”。两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强大,宋政府对海上贸易采取支持、鼓励的态度,广州、明州、泉州是重要海港,政府设“市舶司”、“市舶务”专管进出港手续,严禁走私贸易,与宋朝有海上贸易往来关系的国家多达60个以上,如北非的勿斯里,有效弥补了财政的不足,刺激了国内商业和商品生产的发展。

—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二朝贡体系是从公元前3世纪一直到19世纪末存在于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以中华帝国为核心的等级政治秩序体系……明时,朝贡制度以“朝贡贸易”的形式出现。“朝贡”往往是强势的中央政权向周边民族和国家宣示自己的国力,带有赏赐和炫耀的意味,经济上受益与否则无关紧要。在朝贡体系的长期影响之下,东亚地区逐渐形成了一个以书写汉字、尊奉儒家、信仰佛教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三

顺治年间颁布“海禁令”,又颁布“迁海令”,不准商船渔舟片帆出海,乾隆二是二年宣布关闭江浙闽三海关,限制外商只准在粤海关一口贸易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

广州十三行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试从整体史观的视角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指出朝贡贸易的目的和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朝贡贸易长期存在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宋代、清朝对外贸易的不同之处。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初,刘邦建都洛阳。娄敬、张良建言,“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洛阳“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也”。他们还认为,“都关中,扼天下之亢而拊其背”,若诸侯有变,则可具百万之众,顺流而下,平定叛乱;即使不能平定叛乱,还可固守关中。后刘邦采纳娄敬、张良之策,从洛阳迁都关中。

材料二   西汉政府以函谷关为界,分为关中地区和关东地区。元鼎三年(前114年),汉武帝将函谷关东移三百里,迁至新函谷关(如图),形成以新函谷关为界的新“关中”地域。

(1)结合西汉初期的状况,指出汉高祖定都长安的原因。
(2)根据材料,概括汉武帝时期“关中”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8 . 西域与中原联系密切,下表是有关唐朝西北地区的史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   名称内容介绍或节选
《唐西州高昌县上安西都护府牒稿》家住长安的胡商曹禄山,向西州都督府(隶属于安西都护府)申诉,称汉商李绍谨借(曹禄山)兄长丝绸后私往西域经商,其后兄长失踪。李绍谨应归还所借财物给曹禄山。西州都督府交下属高昌县审理,判李绍谨归还本息。
《唐贞观二十二年洛州河南县桓德琮典舍契》洛阳坊民张元隆(西域高昌商人)和桓德琮围绕房产质押后未及时偿还债务所产生的纠纷,经坊正调解,限期还钱,重订了这份契约。
回鹘铜钱在北庭古城发现,圆形方孔,背面胡文,正面汉字“日月光金”,判断与摩尼教有密切联系。
概括材料中介绍西域与中原联系密切的角度,并予以说明。
2024-04-28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阶段性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同匈奴的战争和张骞通西域

材料二   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开始,中央在每州派部刺史一人,无固定治所,每年八月巡视、考察吏治,主一州之监察。刺史秩六百石,地位较低,但可监察二千石的郡守和王国相等高官。

——据崔向东《论西汉刺史制度的产生及对郡国的监察》


(1)依据材料一,指出西汉政府对西北地区治理的措施并简述其成效。
(2)依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时期刺史制度的特点。如果要进一步研究刺史制度还可以提供哪些史料?
10 . 海疆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描绘清朝福建省《福建全图》(1862年)


材料二:《明清宫藏台湾档案汇编》汇集了清朝皇帝围绕台湾事宜颁发的各种谕旨,从顺治朝到光绪朝总计达2400多件,涉及各个方面。满文台湾档案,主要集中在清代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这些档案以清朝国语的形式详细记载了台湾的政务活动。其记载从康熙朝开始,清政府特设巡视台湾监察御史,满汉各一员,一年一换。从康熙统一台湾后,台湾的考生就参加福建的举人考试,一直有固定的录取名额,档案中也有台湾县、凤山县考中举人的名单。还记载台湾震灾、水灾情况及清政府进行赈济的奏折。

——摘自《中国档案报》


(1)依据材料,概括清朝政府治理台湾的特点。
(2)你认为研究明清宫藏台湾档案有何现实价值?
2023-11-28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