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古代史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5 道试题

1 .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其发展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儒学)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纲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对传统儒学进行了批判,使传统儒学得以发展。他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关注国计民生,致力于变革社会,并身体力行

——《中国文化史》

材料三陈独秀说:“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李大钊指出:孔子是“历代专制之护符”。吴虞在《说孝》一文中,揭示“孝”的真谛,是“不犯上作乱,把中国弄成一制造顺民的大工厂”。鲁迅对封建礼教的攻击最为猛烈。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提出了“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的社会理想

——《新文化运动史料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在汉代“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传统儒学在明清时期得以发展的主要表现,并就此谈谈你的认识。

(3)材料二、三分别从什么角度印证了材料一的观点?结合这两则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你的理由。

2 . 唐长孺先生在《读<桃花源记旁证>质疑》中认为,桃花源隐喻的是躲避赋役的农民在豪强率领下逃入山林脱离政府控制的情况,而“桃花源”中土地实际上被豪强占据,随其逃入的农民成为豪强的依附性人口。据此可知
A.文学作品可以直接说明历史问题
B.历史研究应该得到文学作品印证
C.《桃花源记》体现了东晋社会矛盾与生产关系
D.《桃花源记》是研究东晋社会经济的一手史料
3 . 东汉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将汉献帝迎到许(即许县)。这一历史事件在不同的史籍中却有不同的记载。《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和《三国志·毛玠传》载为“奉天子以令不臣”,而《三国志·诸葛亮传》及诸葛亮的《隆中对》却载为“挟天子以令诸侯”。这说明
A.史料包含了记录者自身的立场情感
B.同一历史事件会有不同的史实记载
C.史料与历史真相之间可能存在差距
D.自相矛盾的史料不能作为历史证据
4 . 《史记》记载,禹死前禅位给伯益,后来伯益将天下让给了启。战国时期的《竹书纪年》却记载,启在禹死后立即讨伐伯益,夺取了天下。上述记载表明
A.对先秦史的研究应更注重实物史料
B.成书于西汉的《史记》叙述更加客观
C.两书相互印证更为接近历史的真相
D.明辨史料的可信度是研究历史的前提
2018-11-19更新 | 601次组卷 | 6卷引用:吉林省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5 . 下图是中国古代的一份科举考试答卷。依据图片信息,以下推断可以成立的是
A.是研究隋唐科举制的一手史料
B.这肯定是一份誊录答卷
C.该答卷不可能早于宋代
D.该考生还将继续参加省试
2016-11-18更新 | 55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上海市嘉定区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调研历史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