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古代史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2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进入黄金时代,科技成就走在世界的前端,法国汉学家谢和耐称它为“中国的文艺复兴”。这一时期,在数学、传统医学、传统天文学、法医学、传统农学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政府推动出版了一系列的科技作品如《梦溪笔谈》《圣济录》《洗冤集录》《统天历》《农书》等。四大发明指南针用于航海、火药用于军事,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促进了科学知识的传播。

——摘编自刘芹《儒学与中国古代科技——以宋明为例》

材料二:1956年1月,中共中央在召开的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上提出“向科学进军”的方针,毛泽东在会议中号召党内外知识分子共同努力学习科技知识,加快赶上世界先进科技(发展潮流)。随后,中国又成立了“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密切了全国科研机构的联系和调整,并加强了对科研体系的管理。在“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下,这一时期,党和政府联系中国具体实际,挑选600余名科技学者专家制定我国第一个科技发展规划,经过各位专家学者的详细讨论,党和政府确立了“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方针以及57个科研任务,其中包括了12个重点发展的方面。

——摘编自贾丽会《中国共产党科技政策与实践研究(1949-1976)》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的一系列科技政策产生的历史意义。
2023-12-22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东汉史书非常重视符命、灾变和祥瑞的书写,如《汉书》中多次提到刘邦受命称帝的符篆,《东观汉记》中记载刘秀出生时“有赤光,室中尽明”。这说明东汉(       
A.儒学成为改朝易代的理论依据B.民众普遍认同因果报应思想
C.史书撰写服务于政治统治需要D.祥瑞文化植根于久远的传统
2023-12-21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据记载,周人的婚嫁年龄为“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但春秋时代,之前的晚婚习俗已开始被早婚所替代。齐桓公曾下令“丈夫二十而室,妇人十五而嫁”。一些思想家,如墨子,也竭力主张早婚。这主要是因为(     
A.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B.礼乐制度遭到破坏
C.生产力发展的需要D.人地矛盾不断激化
2023-09-17更新 | 447次组卷 | 18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实行独相制,开创了宰相任免制。发展到东汉时期,宰相权力逐渐向尚书台转移,尚书令成为事实上的最高行政长官。而隋唐开创三省六部制,变独相制为集体宰相制,变乾纲独断为集体议政,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唐朝前期,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和左、右仆射在设于门下省(后移至中书省)的政事堂讨论国政,集体做出重大决策。最初仅限于三省长官有资格参加政事堂会议,后来由皇帝指定参加政事堂会议行使宰相职权的官员也可参加政事堂会议,他们以本职加上“参预朝政”“参议得失”“参知政事”等名义,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唐高宗以后,则多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或“周中书门下三品”头衔参加政事堂集体议政,行使宰相职责,集体宰相制由此逐渐形成。这就使参政议政的人员范围明显扩大,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杨峰飞《论三省六部制对当今大部制改革的借鉴价值与现实启示》

材料二   北宋税收发展变化情况简表   

时间赋税总额农业税商业税
宋太宗至道三年
(公元997年)
3559万贯2321万贯1238万贯
宋真宗天禧五年
(公元1021年)
5698万贯2762万贯2936万贯
宋神宗熙宁十年
(公元1077年)
7070万贯2162万贯4911万贯

——整理自贾大泉《宋代赋税结构初探》

材料三   宋代在高度发达的农业经济基础上,已经生长出诸多工商业文明因子。随着商业发展,宋代商人的地位上升,朝廷允许商贾中的“奇才异行”者应举。商人凭借强大的经济势力交游权贵、为婚姻铺路,“不顾门户,直求资财”成为较普遍的社会现象。宋代时常发生榜下择婿,富商及高官争相择新科进士为婿,新科进士也愿意成为商人女婿。

——摘编自张其凡主编《中国大通史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至隋唐宰相制度演变的趋势,并说明唐朝政事堂集体决策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宋税收的主要变化。
(3)根据材料三,概述宋代社会观念变动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023-06-09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商洛市洛南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唐宋时期,江南一带稻麦复种范围不断扩大,面食种类不断增加,包子、馒头、千层饼等已出入寻常百姓家,从而出现“饮食混乱,无南北之分”的现象。这反映了(     
A.南北经济交往密切B.经济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C.饮食文化日益丰富D.耕作技术不断提高
2023-05-11更新 | 128次组卷 | 26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在完成统一后,秦始皇强行迁徙天下豪富十二万户至咸阳。秦朝还曾经向丽邑(今陕西临潼)移民三万户,向云阳(今陕西淳化)移民五万户,向北河(今内蒙古中部)、榆中(今陕西北部)移民三万户。其做法旨在(     
A.解决人口分布不均的问题B.巩固国家的政治统一
C.增强都城地区的经济活力D.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
2023-01-07更新 | 461次组卷 | 38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忠”这一观念产生于春秋初期;它是规范君主的政治伦理原则,要求君主“忠于民”,具体表现就是“思利民”。这反映出春秋时期(     
A.地主阶级诉求得以彰显B.民本思想已经萌发
C.君主专制受到民众制约D.儒学获得统治地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8 . 东汉末年“兵难日起,州郡鼎沸,郊境之内,民不安业,捐弃居产,流亡藏窜,虽四关设禁,重加刑戮,犹不绝息”。这造成的严重后果是(     
A.边疆人口大举内迁B.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D.均田制度难以维系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康熙十七年(1678年)以后,中国人口走出明末以来的低谷,开始了长达百年的持续增长。从康熙十八年(1679年)至乾隆四十年(1775年)的近百年间,中国人口年平均增长率约为6.8‰,略低于唐宋两代的最高水平。迨至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清朝治下人口约为3.1亿,大大突破了此前历代的人口规模……从内地以至边疆,亿万百姓出于生计所需,普遍开展了农业、手工业、商业等生产经营活动,统治者也多鼓励支持,竭力开发利用土地、森林、矿产等各类自然资源。特别是在边疆各地、南方山区,众多移民以种植粮食或经济作物为生,其他如矿冶业、林业等经济开发活动也颇具规模。各类丰富的资源由此转化为各色产品,极大地丰裕了整个社会的物质,呈现出堪称盛世的富庶景象。

——摘编自孙兵《人口、盛世与民生:对于清前期经济增长方式的反思》

材料二   人多之害,山顶已植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菁,犹不足养,天地之力穷矣。即使种植之法既精,糠麸亦所吝惜,蔬果尽以助食,草木几无孑遗,犹不足养,人事之权殚矣。

——摘编自汪士铎《汪悔翁乙丙日记》

材料三   回顾这些,我不禁想到一个很大的历史嘲弄:作为人口增长推动力之一的康熙帝、雍正帝的“仁政”却播下了使大清帝国衰落灭亡的种子,并在很大程度上间接导致近代中国的经济困难。

——摘编自何炳棣《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乾年间人口持续增长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大清帝国衰落”的表现并分析其衰败的根源。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汉初,利用“三老”的率众作用“导民以善”稳定局势,做出以“三老”为“民之师”暂替“以吏为师”的政策性调整。后来,文帝、景帝虽重提“以吏为师”,这时的“吏”已远不同于秦代纯粹的主法之吏,而强调廉吏为民表率,倡导官吏在地方行政治理的同时亦参与教化。汉代这些措施意在(     )
A.肃清秦朝体制残存的影响B.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C.构建天下一家的社会秩序D.削弱地方官吏职权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