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古代史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6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贞观政要》

史料二   (太宗)从谏如流,雅好儒术,孜孜求士,务在择官,改革旧弊,兴复制度,每因一事,触类为善。……深恶官吏贪浊,有枉法受财者,必无赦免。

——吴兢《贞观政要·论政体》

史料三   为收揽人心,巩固自己的统治,武则天打击门阀贵族,提拔普通地主做官,大力求访人才,除了经常督令朝臣推荐才能以外,还允许官吏和一般人自荐人才。对于有些不称职的官员,予以黜退,甚至诛杀。武则天在朝堂设置铜匦,奖励官民上书言事,对于“民间善恶事,多所知悉。”在武则天统治的五十年中,户口增加得很快。武则天在巩固边疆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为了对吐蕃作战的需要,唐在鄯州、甘州、凉州一带兴置了大量的屯田。武则天时,甘州、凉州的屯田连岁丰收,所积军粮可支数十年。这为唐打败吐蕃,收复龟兹、碎叶、于阗、疏勒等安西四镇积累了物质基础。

——根据翦伯赞《中国史纲要》整理


(1)根据史料一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有无关系并说明理由。
(2)根据史料二,概括唐太宗为开创盛世局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3)根据史料三,概括武则天为巩固统治所采取的措施。结合所学,分析武则天的措施对唐代政治发展的影响。
2022-10-02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第5讲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纲要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
2 . 宋元时期的文化繁荣

史料一   北宋以来,在“附庸风雅”的贵族文化之外,一种新的文化形态——根植于熙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的市民文化,在不断崛起。

史料二   北宋的都城汴京、南宋的都城临安以及建康、成都等都是人口达十万以上的大城市……“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民间的娱乐场所也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词,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1)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几例宋元时期“市民文化”的表现形态。
(2)根据史料一、二,概述艺术世俗化趋势的推动因素。
2022-10-01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第10讲辽宋夏金元的文化-纲要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以唐太宗为首的统治集团吸取了隋朝“弃德穷兵,以取颠覆”的教训……对边疆地区的军事行动十分慎重。在此期间,尽管唐王朝曾发动了对东西突厥的战争……然在战争之后,唐朝廷也一反“贵中华,贱夷狄”的传统方针,而“抚九族以仁”,对少数民族实行较宽厚的羁縻政策。

——詹子庆、田泽滨《中国古代史》

史料二   松赞干布多次遣使至唐求婚,唐太宗意识到吐蕃是西部边疆的一支重要力量,640年乃许嫁远支宗室女文成公主。641年文成公主入吐蕃,携带着经史、佛经和工艺、医药、历法等书籍和佛像等。文成公主随从的人员中有相当数量的工匠,他们成为传播中原先进的农业、手工业技术的使者。650年,松赞干布逝世,文成公主继续在吐蕃生活达30年,致力于加强唐朝和吐蕃的友好关系。她热爱藏族同胞,深受百姓爱戴。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故事,至今仍以戏剧、壁画、民歌、传说等形式在汉藏民族间广泛传播。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


(1)根据史料一,分析唐太宗采取的处理民族关系的策略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文成公主入吐蕃的时代背景。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文成公主的活动。
2022-10-01更新 | 57次组卷 | 2卷引用:第5讲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纲要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

4 . 史料一 明初,明蒙之间的贡市就已中断,烽燧连年不息。“事事仰给中国,若或缺用,则必需求,需求不得,则必抢掠”。俺答汗“无岁不求贡市”,遭明朝廷拒绝。1541年,蒙古骑兵掠三十八州县,杀戮男女二十余万。俺答汗爱孙把汉那吉因婚配问题,叩关请降。阁臣高拱、张居正主张抓住机会与俺答汗和解结盟。隆庆皇帝亦主张“华夷一家”、“并包兼育”。俺答汗得知把汉那吉安好无恙,在妻三娘子的规劝下,俺答汗愿“啮臂盟,世服属无贰”。明朝荣归其孙,许通贡市不绝。俺答汗呈表请封,情真意切。史称“隆庆和议”。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史料二 清朝一改明代与各教派首领等距离联系的政策,选择了“兴黄教即所以安众蒙古”的基本政策。……清初面对统一全国的诸多严峻形势,承认了蒙古固始汗与五世达赖联合治理西藏的事实。1721年春,清政府分析当时形势,反思“以蒙治藏”的政策后,改革西藏行政体制,采取噶伦(藏语音译,意为发布命令的官员)共同掌政的制度。噶伦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联合掌权。从此清朝中央政府不再在西藏册封蒙古汗王掌政。……随着噶伦制的推行,清政府逐渐认识到,设置诸多噶伦,易造成彼此间权力之争。……清政府于1751颁行《西藏善后章程》十三条,首次正式规定了达赖喇嘛的世俗权力。……清政府又于1727年(雍正五年)派内阁大学士僧格、副都统马喇驻扎西藏,派驻藏大臣遂成定制。……乾隆时期又实行金瓶掣签制度,将转世灵童的认定置于驻藏大臣的监督之下。……1718年至1720年间,清军兵分两路入藏,驱逐准噶尔。随后清政府留军两千驻防。1721年再由云南、四川各调500名兵丁入藏。

——摘编自曹利华《明清两朝之治藏政策及其历史必然性》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隆庆和议”得以形成的原因。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治藏政策的特点。分析清朝前期治藏政策的影响。
2022-10-01更新 | 212次组卷 | 3卷引用:第11讲明至清中叶的政治-纲要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
5 .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说:“中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之一,有一部分应该归功于他们的文字。”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熟文字(     
A.有利于封建国家的建立B.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C.为记录商代历史而诞生D.是今天我们研究商代社会的重要史料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官吏作为秦朝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和赋役的催征者,被百姓看作国家的化身和反抗的对象,再加上秦朝法律本就细密严酷,吏治逐渐败坏,使得官吏可以借法欺民,进一步增强苛法的破坏作用,加重了官吏与人民的对立。

                      ——摘编自王绍东《论统一后秦吏治败坏的原因及与秦朝速亡之关系》

材料二 秦王朝建立后,统治者没有以发展经济、安定民生为首务,而是为满足自身好大喜功的政治私欲……在击胡攻越的扩张战争中耗尽民财国力。

——摘编自高旭《记忆 反思 民权——〈淮南子〉视域中的秦末陈胜起义》


(1)史料一作者认为秦朝速亡的原因何在?分析造成这一局面的深层制度原因。
(2)归纳史料二中作者对秦亡观点的认识。你怎样评价秦朝“击胡攻越”的战争政策?
2022-09-16更新 | 131次组卷 | 4卷引用: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课课练)-【圆梦课堂】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同步讲练备课优选(中外历史纲要上)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陆游集》

史料二   三国时期和五代十国时期,北方的情形都是战乱频繁,黄河流域的人民大量南迁到相对安定的南方地区。他们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并丰富了南方的劳动力。


(1)史料一说明了什么实质问题?
(2)史料二说明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022-08-30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纲要上-2023届高三一轮必做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赋役之制……课户每丁租(田租)粟二石,其调(户税)随乡土所产绫绢,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者锦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无事(指国家无需征发力役)则收其庸(以纳绢、布代力役),每日三尺……凡丁户皆有优复蠲免之制(贵族官僚可免除力役)。”

——摘自《唐六典·尚书户部》

史料二 由于土地兼并逐步发展,失去土地而逃亡的农民很多。农民逃亡,政府往往责成邻保代纳租庸调,结果迫使更多的农民逃亡,租庸调制的维持已经十分困难。……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两税法的主要原则是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同时不再按照丁、中(以年龄分为黄、小、中、丁、老五类)的原则征租庸调,而是按贫富等级征财产税及土地税。

——摘编自黄永年《唐史十二讲》


(1)根据史料一,概括唐代的租庸调制在赋税征收和力役征发上的规定。
(2)根据史料二,指出两税法取代租庸调制的原因;与史料一的税制相比,分析“两税法”在征收标准和纳税对象上的新变化及其影响。
9 . 据有关史料记载,唐宪宗时(778-820年),计天下方镇48道,“每岁赋税倚办……东南纳赋八道四十九州”。这反映了唐中后期
A.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定型B.江浙一带渐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
C.南方的经济实力逐渐超过北方D.长江流域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2022-06-17更新 | 404次组卷 | 10卷引用: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纲要上同步练测
10 . 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中国学者余秋雨也说:“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

——(英国)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二   自宣德东去,东角楼乃皇城东南角也。十字街南去姜行,高头街北去,从纱行至东华门街、晨晖门、宝篆宫,直至旧酸枣门,最是铺席要闹……东去乃潘楼街,街南曰“鹰店”,只下贩鹰鹘客,余皆珍珠、匹帛、香药铺席,南通一巷,谓之“界身”,井是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内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东角楼街巷》


(1)据材料一,概括作者关于宋代科技发展的观点。
(2)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商业经济发展的突出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的关系。
2022-09-30更新 | 111次组卷 | 3卷引用: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轻松练)-【轻松学历史】2022-2023学年高一纲要上同步课件与课时训练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