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古代史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92 道试题
1 . 二里头遗址中有一处浅穴式家族墓地.墓主生前为铸锅工匠或高等级铸铜管理者。这类成员从事相同职业、死后就近埋葬的现象在二里头遗址中十分普遍,形成了家族墓地与不同功能的建筑遗迹在空间上紧密结合的特色墓地。这可用于佐证当时(     
A.社会管理能力十分强大B.社会分工呈现细化倾向
C.早期国家形态初具雏形D.手工制造技术较为先进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清人洪亮吉说:“今……为农者十倍于前而田不加增,为商贾者十倍于前而货不加增,为士者十倍于前而佣书授徒之馆不加增,于是士农工贾各减其值以求售,布帛粟米又各昂其价以出市。”这反映出(     
A.商人囤货导致市场混乱B.土地兼并威胁农业生产
C.清朝社会生产陷入停顿D.人口压力影响社会发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下图为2023年中国邮政发行的《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邮票,图案文物为龙山文化晚期的朱书扁壶,壶身有两个用朱砂写的字符。该朱书文字的价值在于能够(     

A.佐证中华文化起源较早的特色B.揭示当时已具备国家初始形态
C.证实陶寺遗址是尧帝都邑所在D.推动长江流域汉字起源的研究
4 . 据史书记载,唐高宗曾在皇宫内设宴,太平公主着标准男装“紫衫、玉带、皂罗折上巾”,为高宗、武后舞蹈;唐玄宗时,“士流之妻,或衣丈夫服,靴衫鞭帽,内外一贯矣”。上述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开放包容的时代风气B.和谐亲善的民族关系
C.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D.男女平等的社会观念
2024-05-30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盐城市高三5月考前指导历史试卷
5 . 二里头遗址中的重大发现,创下了诸多“中国之最”:中国最早的城市主干道路网络,最早的多进院落宫室建筑群,最早的国家级祭祀场和祭祀区,最早的绿松石器作坊,最早的青铜礼器和兵器群。这些成就(     
A.凸显了神权思想的影响B.反映了严格的社会分层
C.证明了中华文明的鼎盛D.表明“家天下”局面形成
2024-05-30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宿迁市高三下学期考前信息卷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西式建筑在中国出现,多集中于澳门,主要由传教士和殖民商人修建。18世纪,由传教士郎世宁、王致诚设计,中国工匠精心修建的圆明园分园——长春园的欧式宫殿,是中西建筑文化交流的光辉典范。鸦片战争后,西式建筑作为工业文明的体现,开始大量传入中国,给国人巨大的思想冲击,如康有为见识了香港西式建筑林立、街路整齐后,认为西人治国有方,进而摒弃了“西人为古之夷狄”的看法。20世纪上半叶、西式.建筑规模进一步扩大,如上海国际饭店高达24层。另外,资政院、教堂、医院等建筑也一改中国传统建筑.“城高池深”的特点,体现了某些近代社会的气息。

——摘编自田毅鹏《西式建筑进入中国的沧桑往事》

材料二   早在秦汉时期,西方就通过陆路交通,从中国瓷器、漆器等商品上的建筑、风景图案信息来猜想推测中国园林。16世纪末开始,来华传教士的著作中对中国园林的记录让西方全新认知了中国园林,如《张诚日记》认为中国屋宇、花园的美在于布置得宜和对自然的模仿。18世纪,传教士马国贤、王致诚分别将《避暑山庄图咏》《圆明园图咏》传到西方,让西方对中国园林的了解进入到图像时代。受中国园林艺术影响,英国率先在西方兴建了以自然主义和浪漫主义为特征的自然风景园。

——摘编自李晓丹《17—18世纪中西建筑文化交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西式建筑大量传入中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式建筑风格东渐和中国园林艺术西传的不同。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西建筑文化交流的历史启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隋炀帝见到新编成的地理图书《区宇图志》中有“以吴人为东夷”,大为不满,要求重修。他认为,吴是华夏之地,天下名都,并不是东夷,京兆与吴地地位相当,相得益彰。隋炀帝修撰地理图志(     
A.利于结束南北分裂局面B.顺应了政治中心东移趋势
C.意在调整地方行政层级D.体现了大一统的政治理念
2024-05-29更新 | 14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南通市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下表为汉光武帝时期经济发展的部分情况。表中信息反映的是,东汉(     
马援为陇西太守时“开导水田, 劝以耕牧, 郡中乐业”
渔阳太守张堪在狐双(今北京)“开稻田八千余顷,劝民耕种,以致殷富”
杜诗任南阳太守时,大力修治境内陂池,开垦荒地
任延为武威太守时“乃为置水官吏,修理沟渠, 皆蒙其利”
A.冶铁技术进步助力农业丰收B.官府推动农田水利事业发展
C.稻作技术在北方农业区普及D.河西四郡大力发展水利灌溉
2024-05-28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南通市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周初,诸侯到周王室助祭,并与周王分享祭典中的祭肉,逐渐成为一项重要的礼制传统。西周晚期以降,周天子将祭肉赐予强大诸侯,成为一种非常规礼仪,作为被赐诸侯的特殊优待。这一变化说明(     
A.周王室的权威下降B.统治阶层日益平等
C.宗法血缘关系弱化D.礼乐制度趋向成熟
2024-05-28更新 | 11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南通市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10 . 下表是南宋农业发展的相关资料,从中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地点

内容

出处

江南西路抚州春夏之间,旧谷既尽,新谷未种,天特生麦以济缺乏,使尔人民吃此麦饭,种此禾稻,循环接续,常得饱足黄震《黄氏日钞》
江、浙、湖、湘、闽、广绍兴初,麦一斛至万二千钱,农获其利,倍于种稻。而佃户输租,只有秋课;而种麦之利,独归客户。于是竞种春稼,极目不减淮北。庄绰《鸡肋编》
A.稻麦复种制起源于南宋时期B.物种交换提高了粮食的产量
C.稻麦轮作导致耕地过度开发D.市场需求刺激耕作方式变革
2024-05-28更新 | 11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苏州市八校联考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