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春秋战国的纷争与变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8 道试题
1 . 文化的差异与消弭

材料一   考古学视野下秦与东方六国的差异

类别六国秦国
①铜陶器物演变连续性战国中期发生断裂
②墓葬等级序列多阶层、小间隔,从国君到大贵族、普通贵族、平民,呈金字塔形结构国君墓与卿大夫墓规模落差巨大
③城址等级序列国都以下,中等城市、小城市,逐级递减缺乏中小城市,国都之下直接为自然村落

(1)结合所学,推断导致类别①在秦国发生断裂的重大事件,说明②③差异反映出的历史信息。

材料二   秦朝建立后面临如何对待各地区不同文化的问题,秦以吏、法、郡县治东方,结果激起东方社会反抗,其间包含着区域文化的差异与冲突。由此,刘邦建立汉家帝业,一方面“承秦”,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允许或默许东方王国不用汉法,从俗而制。在东方政策问题上,秦始皇想快速实现文化统一、刘邦则容忍不同区域文化存在,结果都不成功。这个时候,第三种方案登台了,这就是儒家学者提出的“德教”。因此,有学者认为“政治上结束战国是秦代,而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简述西汉“在文化上结束战国”的历程。
7日内更新 | 136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卷
2 . 授田制是春秋战国时期一次大规模的对国有土地的分配运动。先以县为单位对土地进行统一规划,进而将可耕地从国有土地中划分出来,授田制只施于可耕地。授田的对象是个体农民和有功于国家的人,土地一经授予,可以子孙传袭,以为世业。只有当无人继承时,才由国家收回。这项制度(     
①有利于宗法封建制的巩固   ②推动了地主封建制的形成
③有利于劳役地租的征收       ④有利于对农民的直接控制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7日内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大兴区精华教育学院高三历史三模试题
3 . “稷下学宫”

20世纪以前的文献中从未出现过“稷下学宫”这个概念,部分专家考证,现在能查到的最早的“稷下学宫”一词来自1944年郭沫若写的《庄子的批判》一书。结合文献和目前考古勘探发掘成果来看,多数学者认为齐故城小城西门外侧建筑基址群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稷下学宫”。

下表为历史文献中关于“稷下学宫”的记载

西汉《史记》“高门大屋”
西汉《盐铁论》“孟轲、淳于髡之徒,受上大夫之禄,不任职而论国事,盖齐极下先生千有余人。”
东汉《中论》“昔齐桓公田午(前374—前357在位)立稷下之宫,设大夫之号,招致贤人而尊宠之。自孟轲之徒皆游于齐。
北宋《稷下赋》“致千里之奇士,总百家之伟说。”
北宋《太平寰宇记》“齐有稷门,齐之城西门也。”
综合以上信息,结合所学,对“稷下学宫”这一历史概念进行说明。
2024-05-14更新 | 159次组卷 | 2卷引用: 2024届北京市通州区高三下学期4月模拟考试(二模)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墨子》写道“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史记》载“孔子既没,子夏(孔子的学生)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齐)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驺衍、淳于髡、田骈……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对上述现象理解准确的是(     
①战国时期形成尊贤重士的社会风气   ②士阶层兴起促进了思想的繁荣
③儒家学说被各诸侯国国君广泛采纳   ④卿大夫掌握实权导致权力下移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2024-05-11更新 | 16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据史书记载,“平子与孟孙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齐……鲁乱”。“定王十六年(前453年),三晋灭智伯,分有其地”。“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九鼎震。命韩、魏、赵为诸侯”。以上现象说明了(     
A.宗法血缘关系的彻底消失B.地主与农民阶级矛盾激化
C.传统政治秩序的逐渐瓦解D.各诸侯国官僚制度的确立
2024-05-08更新 | 25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6 . 曲沃代晋是春秋早期晋国一次长达近70年的内战。最终,晋国的公族曲沃武公攻入了晋都翼城,取代了晋国的君主,成为了晋国的新主人。该历史事件说明(     
A.宗法制度遭到破坏B.诸侯兼并战争不断
C.礼乐制度完全消亡D.分封制度不复存在
2024-05-08更新 | 193次组卷 | 1卷引用: 2024届北京市顺义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卷
7 . 下图为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形势图,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有(     

①中央对地方实行严密控制②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形成
③诸侯国之间存在着对抗与碰撞④北方民族对中原诸侯国构成威胁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2024-05-05更新 | 13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丰台区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东周时期,晋、魏两国都曾尝试追认和承袭夏代的政治名位。晋平公曾经举行夏代郊祭礼仪以祭祀鲧(禹之父),魏惠王以夏代的后继者自居,称夏王,乘夏车,迁夏都,以天子之礼自居。据此可知此时(     
①夏代礼仪制度复兴                  ②宗教神权观念盛行       
③宗法分封制度瓦解                  ④诸侯争夺天下正统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24-04-29更新 | 392次组卷 | 5卷引用:北京市朝阳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9 . 春秋初期,士人游说四方,但只要还在“华夏”范围内做官,便不算违背道义。但后来,士人去原本被视为蛮夷戎狄的秦楚吴越做官也不再被非议。这种变化表明(     
①华夏族群开始成为礼仪之邦   ②周边民族产生华夏认同观念
③戎狄蛮夷逐渐融入了华夏族   ④封建统治者重视人才的选用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2024-04-29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人大附中石景山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在西周的金文记载中已经有“戎”“夷”之称。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较四周戎狄蛮夷先进而自称为“华夏”。“华夏”各国间存在纷争,但无论各国关系多么敌对,它们并不称呼对方为“戎”“夷”。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     
A.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B.民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
C.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D.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
2024-04-27更新 | 229次组卷 | 109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