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春秋战国的纷争与变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5 道试题
1 . 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许多典章制度、哲学思想、语言文字等逐渐传向周边各民族,并为他们所吸收。在这一过程中,周边文化也逐渐传入中原地区。如南方苗蛮集团的神祇——女娲、盘古等,被中原地区所吸收,逐渐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这一现象(     
A.促进了华夏认同的出现B.体现了民族隔阂的消除
C.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D.反映了统一观念的加强
2024-01-04更新 | 777次组卷 | 16卷引用: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2024届一模滚动测试(9)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崛起,出现以下几种“士”的类型。这反映出(     
类型特点
纵横捭阖之策士以三寸不烂之舌游说人主,议论古今,陈说厉害,上为国家排忧解难,下为自己博取富贵
著书立说之学士围绕着各种尖锐复杂的社会问题,众多的学识渊博之士,展开了潡烈的论辩,他们聚徒讲学,著书立说
使气任性之侠士讲义气,重诺言,济人危难,不惜舍身
鸡鸣狗盗之食客投身寄食于达官贵人门下,以求免于饥寒之苦,甚至不乏施展身手的机会
A.百家争鸣促进士人著书立说B.尊贤养士强化了各国诸侯权威
C.士阶层积极奋进的时代风貌D.学术繁荣推动了思想观念融合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下面所示为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史籍对“入仕”或“参政”的相关记载。这可用于佐证这一时期(     
记载出处
“官职可以重求,爵禄可以货得”《韩非子·亡征》
“子赣(贡)既学于仲尼,退而仕于卫,废著鬻财于曹、鲁之间……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 《史记·货殖列传》
“濮阳人吕不韦贾于邯郸……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愿往事之”《战国策·秦策五》
A.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B.权力集中依赖文化统一
C.商业成为政治统治的支柱D.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
2023·重庆·高考真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4 .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弟子中不乏出身社会下层者。墨子则进一步主张以“匹夫徒步之士”为教育对象,以先行劳苦服役为入学条件。故《墨子》载:“翟以为虽不耕织乎,而功贤于耕织也。”这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     
A.儒家倡导人人平等B.劳动教育开始普及
C.墨家重视生产技艺D.平民阶层得到发展
2023-12-02更新 | 2973次组卷 | 21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广丰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如表为先秦时期有关手工工匠的记载。据该表可知当时(     
记载出处
工之子恒为工《国语·齐语》
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周礼·冬官考工记》
工匠之子,莫不继事《荀子·儒效》
A.政府垄断了手工业的生产B.工匠人身依附关系明显加强
C.民营手工业发展受到限制D.生产技术传承注重世代相袭
6 .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将勇力崇拜与“士”阶层道德属性相结合,形成了“勇士”“壮士”等对英雄的称谓;刘邦在《大风歌》中提出了效命忠顺的“猛士”英雄形象。这一变化反映了(     
A.人才需求文武兼备B.儒家思想成为主流
C.英雄观念根深蒂固D.社会政治发生变动
2023-11-11更新 | 505次组卷 | 14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7 . 西周时期,周王以五等爵制为原则确立对诸侯的统治秩序。如表为关于春秋时期五等爵制的相关记述。这说明春秋时期(     
《左传》僖公四年,许君卒于齐桓公伐楚军中,葬之以侯,礼也。
《吴语》吴王对晋人说:“孤欲守吾先君之班爵,进则不敢,退则不可。”
A.政治传统仍有约束力量B.礼崩乐坏形势日趋严峻
C.诸侯争霸成为社会趋势D.五等爵制推动社会转型
2023-11-11更新 | 475次组卷 | 1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8 .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分别从不同的视角,用不同的方式力图探索自然、社会、历史、人性以及道德的本质。如孔子的富而教之,老子的道法自然,孟子的王道与仁政,荀子的人定胜天,韩非子的法、术、势等。这些思想(     

A.有助于文化认同B.体现社会转型特征C.加剧了诸侯割据D.受变法运动的影响
2023-10-18更新 | 816次组卷 | 15卷引用:河南省平许济洛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9 . 主题一   农业工具的变化

材料一   中国传统农业的历史是从农具作用于农事活动开始的。农具演变是与农业的发展同步进行并相互促进的,纵观农具发展历史,铁质农具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这点毫无疑问。然而农具的形态和功能在其后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只是局部的改进,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苏黎《中国传统农业技术演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材料二   农业可以划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等不同的历史形态,它们是依次演进的。使用木石农具、砍伐农具占重要地位,刀耕火种、撂荒耕作制,是原始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主要特点,它基本上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相始终。传统农业以使用畜力牵引或人力操作的金属工具为标志,生产技术建立在直观经验的基础上,而以铁犁牛耕为其典型形态。我国在公元前2000多年前的夏朝进入阶级社会,黄河流域也就逐步从原始农业过渡到传统农业,从那时起,我国农业逐步形成精耕细作的传统。

——李根蟠《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的形成和发展》

材料三


材料四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的应用、推广及大量出现,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有着必然的联系。据统计和考证,《山海经》里著名的铁山之中,“秦地即占10处之多”,河南、山西都有铜矿。战国早期,出现用退火热处理方法获得的展性铸铁(可锻铸铁),并出现“一范两器”的范具。随着铁制农具种类的丰富和形制、功能的创造,农民希望掌握新型工具从事和发展农业生产。战国时期,列国诸侯相继变法,铁农具的制造生产在各国“富国强兵”的变法改革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摘编自杨玄《春秋战国时期黄河流域的金属农具的分析研究》


主题二     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材料五   今铁官之数曰: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行服连轺輂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

——《管子海王》

材料六   清前期的棉纺织业有较大发展,但直到鸦片战争前,棉纺织生产始终停留在农民家庭手工业阶段,棉纺织与农业结合在一起,构成传统小农经济的典型生产结构。不过,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棉纺织业的生产形式也在发生变化。清前期棉纺织业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首先是棉纺织业在地域上的扩展:另一方面,棉布产量增加,从而商品量扩大;随着梳纺织业的扩大,棉布加工业随之发展。明清时期,棉布加工逐渐与棉纺织分离,形成独立行业;与棉纺织业和棉布加工业发展的同时,在棉纺织业发达的江南地区,形成了一批以棉纺织、棉布加工及棉花棉布贸易为内容的市镇。

——摘编自方行等主编《中国经济通史(清代经济卷)》


主题三     劳作方式的发展

材料七   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迟也。

——《吕氏春秋审分》

材料八   汉代田庄一般以农业为主,兼营林、牧、渔各业,还从事某些手工业或进行商业和高利贷活动,田庄以宗族为核心聚族而居,宗族、宾客、徒附、部曲、奴婢,对庄园主有极强的依附性,有严格的长幼尊卑之序,设立玛壁,组织部曲私共。西欧中世纪庄因的起源要追溯到罗马帝国时期,是农业生产的最基本的组织形式。

——摘编自张竹云《汉代田庄与西欧庄园比较研究》

材料九   庄园的主要工作是农业,同时也有手工业,有木匠、铁匠,庄园自己酿造啤酒,有自己的磨坊和面包师,总之,庄园生产了人们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绝大部分产品。庄园里的佃户除了耕种自己的份地之外,还要为领主耕种土地,每周都要有几天为领主干活,领主直接控制的农奴每周的大部分时间都要为领主干活。领主还向佃户征收其他捐税。


✱基础测评✱
(1)根据材料一,结合汉代农业耕作技术进步的史实说明“铁质农具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并分析古代中国农具形态和功能“没有太大的变化”的根本原因。
(2)在原始农业阶段,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大量出现的历史条件。
✱能力提升✱
(5)材料五反映了春秋时期生产工具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这一变化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
(6)根据材料六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棉纺织业发展的特点。
(7)材料七中的“公作”“分地”各指什么?
(8)根据材料八,概括汉代田庄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中世纪西欧庄园的性质。
✱历史纵横✱
(9)依据材料九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庄园的基本特征。
2023-10-14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04·选必二第04课·学科网-【一题打天下】同步教学新方案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管仲的军事改革,其中重要的一条是把国都内的居民分为三部分,其中的一部分是“士”。让“士”居住在国都内是为了让士“就闲燕”-士兵从此脱离农业生产劳动,专门担负起武装作战的任务。管仲把内政组织赋予军事化意义。“五家为轨,故五人为伍,轨长帅之。……五乡一帅,故万人为一军,五乡之帅帅之。”管仲改革“赋粟”,向农民直接征收粮食以养兵。此外制定了以兵赎罪的政策,作为军队兵器的来源之一。具体办法是,依据犯罪者罪行的轻重,用数额不等的兵甲赎罪。比如,“制重罪赎以犀甲一戟,轻罪赎以鞼盾一戟。”根据文献记载,这个办法实施后,齐国“甲兵大足”。管仲的军事改革标志着国家暴力机器的强化,暴力与大众进一步分离和异化,并由此而奠定了集权国家的基础之一。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军事制度,正是春秋战国时期奠定的军事制度的延续和发展。

——摘编自张荣明《从管仲改革看中国古代军制的演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管仲军事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管仲军事改革的内容及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