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春秋战国的纷争与变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 道试题
1 . 有学者指出,商鞅在秦国的变法中改变了“诸侯卑秦”的局面,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秦王朝的短命也在商鞅变法时埋下了伏笔。下面商鞅变法的内容中与秦短命而亡相关的是(     
A.实行世卿世禄B.实施重农抑商
C.允许土地买卖D.推行严刑峻法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2 . 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国君爵位由高到低称为公、侯、伯、子、男。楚国先祖在西周初被封以“子男之田”。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盟主,孔子编撰《春秋》,仍坚持称楚王为“楚子”。孔子此举目的是(     
A.实录历史事实B.提升周王权威
C.维护等级秩序D.强调文化差异
2023-06-10更新 | 9407次组卷 | 64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德强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春秋末年,设立在国都的“国学”和诸侯封地的“乡学”难以为继,使得世守专职的宫廷文化官员纷纷出走。边鄙之地的文化繁荣起来,身为夷人的郯子到鲁国大讲礼乐,使鲁人自愧不如。这些现象说明当时(     
A.宗法秩序土崩瓦解B.学术下移局面出现
C.地方官学开始设立D.礼乐文明日渐式微
4 . 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在经济领域的核心任务,是围绕“耕战”目标,推行重农政策,强化国家经济汲取力与社会动员力。比如,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措施,就体现了这一任务。据此判断,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A.意图平衡各国实力B.着眼于改变经济结构
C.旨在实现富国强兵D.以重构大一统为目标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先秦儒学是在特定的时代气候之下,植根于前代文化的丰厚土壤而成长起来的。它既承担着前代文化传统传承接续的历史使命,也必须回答当时社会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春秋时代剧烈变化着的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军事、伦理、文化等方面都向当时的思想家们提出了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大多是由于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之上以后,人群之间的社会关系、社会交往、社会组织日趋复杂化而引发出来的,而其核心问题是社会政治与伦理道德问题。这也是先秦儒学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摘编自徐克谦《先奏儒学及其现代阐释》

材料二   韩非子曾说:“世之显学,儒、墨也。”然而,实际情况却复杂得很。孔子为了宣传自己的学术理想,寄希望于周游列国,却以失败告终;孟子时代,则是“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秦始皇更是实行了“焚书坑儒”的决策。虽然,汉初儒学偶有机会露面,但很快就被道、法强势逼退,至汉武帝时,这一局面才逐渐被打破。公元前134年,董仲舒在武帝举贤良对策中崭露头角,并提出“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的主张,获得汉武帝的采纳,“五经”成为法定的经典。

——摘编自钱耕森《董仲舒:儒学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先秦儒学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先秦至汉代儒学地位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
2022-10-15更新 | 403次组卷 | 17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剑桥第三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战国时期,秦国的封君在商鞅变法之后大量涌现,封君中功臣所占比例最大,他们多数拥有实际的领地但未有世袭的记录,其城邑多设在与东方诸国接壤之处,如卫鞅封于北接魏,东临韩的於商之地。由此可知,当时(     
A.传统血缘政治被地缘政治所取代B.封君制有利于维护传统的分封制
C.秦国君主至尊权威地位正式确立D.秦国借助封君加强对边疆的控制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冯友兰先生在其著作《中国哲学简史》中说:“从先秦以来,中国人鲜明地区分‘中国’或‘华夏’与‘夷狄’,这当然是事实,但是这种区分是从文化上来强调的,不是从种族上来强调的。”而《春秋公羊传》记载了儒家论述“夷夏互变”的大量历史案例。可见,是夷狄还是华夏依据是否认同华夏礼乐文化而转移,正如韩愈在评价《春秋》时所说的一样:“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之进于中国者,则中国之。”正是这种依文化辨华夷的观念使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能够通过文化学习相互融合、凝聚。

——摘编自张刚《中国古代民族观与中华民族凝聚》

材料二   二十四史的民族史撰述,对于中国少数民族政权的认同意识做了具体反映,《史记》的“十二本纪”分别记述了五帝、夏、商、周、秦国、秦朝、项羽、刘邦、吕后、汉文帝、汉景帝和汉武帝时期的历史,由此构建起了华夏民族的政治统绪。魏晋南北朝时期,十六国政权普遍认可《史记》编排的这一政治统绪。《晋书》中的《刘元海载记》记述了匈奴人刘渊认同自己为刘汉后裔,所建政权以“汉”为号。魏晋南北朝时期,十六国政权总体来说都非常重视汲取汉族先进文明制度,统治者都非常热心儒学,如北魏孝文帝就以汉化改革著称,对儒家道统极为认同,自觉捍卫华夏道统。

——摘编自汪高鑫《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政权的历史文化认同意识》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的民族观。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少数民族以何角度进行华夏认同?并说明这种民族认同的历史影响。
9 . 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选项

材料

结论

A

禹死后,其子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建立

B

安阳、济南分别出土过商朝青铜铲、青铜镰刀商朝广泛使用青铜农具

C

甘肃灵台的春秋早期墓中出土了人工冶炼的铁剑春秋时期,我国已能够生产铁器

D

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王拒绝。熊通“乃自立,为(楚)武王”分封制度消亡
A.AB.BC.CD.D
2022-07-18更新 | 619次组卷 | 24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宾县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据考古发掘,河南辉县战国墓葬出土了铁犁、铁锄、铁铲、铁斧、镰刀等铁器90余件。有学者认为,这可为战国时期中原地区已普遍使用铁器提供实物证明。这说明,战国时期中原地区(     
A.粮食产量出现显著增长B.冶铁技术已经领先全国
C.农业耕作效率得到提高D.民众普遍掌握冶铁技术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