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秦汉时期,我国北方农作物载培出现了一些新气象。根据《史记》《汉书》 等文献记载,从西域诸地传入的作物主要有:苜蓿、葡萄、石榴、胡麻(芝麻和亚麻)、大蒜、葱、胡桃(核桃)、胡豆(姿豆、豌,豆等)、胡茶(芫茶)等。另外一种重要的作物高梁(非洲高梁)也是大约4世纪前后从非洲经印度传入我国的。至春秋末年和战国时代,大豆已经和粟并列成为主要粮食作物。“大豆保岁易为,宜古之所以备凶年也”;“韩地……五谷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

——摘编自吴存浩《中国农业史》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粮食贸易快速增长,至1981年已增至258.52Mt( 百 万吨),年均增长率超过10%。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的 进行,逐步形成了涵盖削减和取消可能导致农业生产和贸易扭曲的农业支持政策等内容的 《农业协定》,如配额、出口补贴等措施的使用亭到了国际贸易规则的约束,既影响了粮食的市场供求状况,也束缚了世界粮食贸易的快速发展。

——摘编自王溶花、曾福生《世界粮食贸易格局的演变及发展趋势分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战国秦汉时期我国北方食物生产的“新气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新气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结束后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世界粮食贸易增长的原因,并指出其对人类生活的积极影响。
2024-04-05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定远县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诗经·北山》中有这样的记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大田》中有这样的记载:“有渰(yǎn:云兴起的样子)萋萋,兴雨祈祈,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据此可知,出现上述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诸侯王的鼓励和重视B.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与发展
C.铁犁牛耕出现促进生产力发展D.周王室衰微井田制瓦解
3 . 据历史记载,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君主都不得不采取授田制,将土地按照一定标准直接分给个体农户耕种,不再需要“千耦其耘”式的劳作。这一举措(     
A.根本上抑制了土地兼并B.导致宗法分封开始瓦解
C.受生产技术发展的影响D.体现了强制耕战的思想
4 . 按《史记》记载: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后于定陶“治产积居”“十九年中三致千金”;子贡“学於(于)仲尼,退而仕於(于)卫。废(卖出)著(囤积)鬻财於(于)曹、鲁之间……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这些材料反映出春秋时期(       
A.地域性商人群体开始出现B.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C.经商谋利已成为社会主流D.商品经济获得一定发展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据史料记载,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前的征兵征粮经常达不到定额,民众对官府有很强的抵触情绪。在秦国新法实施之后,秦国百姓踊跃参军入伍,登记入伍的场所常常挤满了人。这一变化主要缘于“新法”中的(     
A.重农抑商B.奖励军功C.厉行法治D.焚烧诗书
6 . 据文献记载,西周时期的农夫在耕种完“公田”之后才能耕种“私田”,而且“私田”收获很少,这导致农夫们的积极性不高;战国时,这一情况发生改变,农夫们往往会尽最大的努力把自己的田地耕种好。这一变化说明(       
A.集体劳动提高了生产积极性B.新式农业工具得以普遍推广
C.精耕细作耕作模式开始确立D.土地私有推动农业生产发展
7 . 据记载,周人的婚嫁年龄为“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但春秋时代,之前的晚婚习俗已开始被早婚所替代。齐桓公曾下令“丈夫二十而室,妇人十五而嫁”。一些思想家,如墨子,也竭力主张早婚。这主要是因为(     
A.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B.礼乐制度遭到破坏
C.生产力发展的需要D.人地矛盾不断激化
2023-09-17更新 | 445次组卷 | 18卷引用:安徽省蚌埠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8 . 如表所示是春秋时期各国的田制改革情况,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这些改革反映了(     
国别田制改革文献记载
齐国“均地分力”“与之(民)分货”《管子·乘马》
晋国“自在其田,不复易居”《左传·僖公十五年》
鲁国“履亩而税也”《公羊传·宜公十五年》
楚国“书(丈量)土田”“量入修赋”《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A.封建王权保护私有土地B.封建国家赋税收入增加
C.封建生产关系正在形成D.封建地租剥削占据主导
2023-11-08更新 | 141次组卷 | 4卷引用:黄金卷02(16+4模式)-【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江西、安徽、贵州、广西、黑龙江、吉林、甘肃新七省专用)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管仲的军事改革,其中重要的一条是把国都内的居民分为三部分,其中的一部分是“士”。让“士”居住在国都内是为了让士“就闲燕”-士兵从此脱离农业生产劳动,专门担负起武装作战的任务。管仲把内政组织赋予军事化意义。“五家为轨,故五人为伍,轨长帅之。……五乡一帅,故万人为一军,五乡之帅帅之。”管仲改革“赋粟”,向农民直接征收粮食以养兵。此外制定了以兵赎罪的政策,作为军队兵器的来源之一。具体办法是,依据犯罪者罪行的轻重,用数额不等的兵甲赎罪。比如,“制重罪赎以犀甲一戟,轻罪赎以鞼盾一戟。”根据文献记载,这个办法实施后,齐国“甲兵大足”。管仲的军事改革标志着国家暴力机器的强化,暴力与大众进一步分离和异化,并由此而奠定了集权国家的基础之一。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军事制度,正是春秋战国时期奠定的军事制度的延续和发展。

——摘编自张荣明《从管仲改革看中国古代军制的演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管仲军事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管仲军事改革的内容及影响。
10 . 《吕氏春秋·审分》中记载:“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这反映出当时(     
A.“私有”观念的发展B.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C.井田制的彻底瓦解D.重农抑商政策废弛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