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1 . 史料对比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之,王同学在研究先秦农业发展时,摘录了下表材料。比较表格内容,可以得出最合理的推论是

A.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出现B.广泛使用了铁犁牛耕
C.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现和逐渐确立D.农民在田间集体耕作
2 . 某同学在研究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战争变化时,开展了研究性学习,绘制了以下表格。这种变化(     
项目春秋时期战国时期
战争参加者贵族庶民
兵器来源贵族国家
兵制“国人”兵役制;兵农合一。普遍兵役制、募兵制。
参加人数不超过十万人。少则数十万,多则上百万。
A.体现了集权政治的趋势B.提高了贵族的政治地位
C.催生了小农经济的萌芽D.源于华夏认同观念形成
3 .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动荡与巨变之中,兼并战争、制度变革和思想学术的繁荣,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材料一   

春秋牛尊(山西诨源出土)     战时期铁制农具复原图

古书上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农具来耕种土地。在湖南、河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发掘出一批铁农具。此外,至迟在春秋末年,人们已经使用牛来耕地。
(齐国)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古代一种大锄)。

材料二   七国乃是以春秋时代许多战争而产生的集权国家,已不是原来的封建诸侯国。这些集权国家的政权在官僚士大夫之手而不在封建贵族之手。一些国君意识到,要想比对手在王位上坐得更久,就不能让地方封建领主继续分享他的权威。领地不能再作为封邑在亲属和公子之间进行分封。春秋末年,普遍的做法是任命地方官来管理各个地区。许倬云(历史学家)先生将这种国家称之为“新型国家”。

材料三   先秦时期,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材料四   先秦诸子百家的部分主张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来源,其思想包含了朴素辩证法思想;孔子:思想核心是“仁”,即“仁者爱人”;提出为政以德;孟子:提出“仁政”道德标准;提出“舍生取义”的思想;庄子:主张人应顺应自然的本性;韩非: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倡导变法革新的思想。

(1)从材料一中你可以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2)依据材料二,借助表格内容提示,概括战国“新型国家”的主要特征。
时期
内容
春秋及以前战国
治理国家分权治理        
官员产生贵族世袭        
地方管理分封诸侯③设置郡县
(3)参照示例,先从材料三中选取任意一个观点(道家除外),然后从材料四中选择对应的史实加以印证。
学派观点史实
示例:道家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道”是天地万物的来源,包含了朴素辩证法思想
                        
2021-09-18更新 | 131次组卷 | 4卷引用:训练专项01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4 . 下表是战国时期部分诸侯国内部人士提出的变法措施。当时这些措施(       
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说苑·政理》)
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战国策·燕策二》)
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史记·商君列传》)
A.完备了官员的考核体系B.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C.阻滞了社会阶层的流动D.造成了严重的政治腐败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下表为春秋时期《管子》书中农学思想的摘录。据此可知,当时农业生产(     
一农之事, 必有一耙、一挑、一镰、一椎、一鎒、一铚, 然后成为农。《轻重乙》篇
深耕、均种(种植的间隔均匀适度)、疾耰(平整土地)。《小匡》篇
善为国者, 必先除其五害(指水、旱、风雾雹霜、厉、虫)。《度地》篇
A.注重多种经营B.力求精耕细作
C.提倡天人合一D.重视人的作用
6 . “稷下学宫”

20世纪以前的文献中从未出现过“稷下学宫”这个概念,部分专家考证,现在能查到的最早的“稷下学宫”一词来自1944年郭沫若写的《庄子的批判》一书。结合文献和目前考古勘探发掘成果来看,多数学者认为齐故城小城西门外侧建筑基址群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稷下学宫”。

下表为历史文献中关于“稷下学宫”的记载

西汉《史记》“高门大屋”
西汉《盐铁论》“孟轲、淳于髡之徒,受上大夫之禄,不任职而论国事,盖齐极下先生千有余人。”
东汉《中论》“昔齐桓公田午(前374—前357在位)立稷下之宫,设大夫之号,招致贤人而尊宠之。自孟轲之徒皆游于齐。
北宋《稷下赋》“致千里之奇士,总百家之伟说。”
北宋《太平寰宇记》“齐有稷门,齐之城西门也。”
综合以上信息,结合所学,对“稷下学宫”这一历史概念进行说明。
2024-05-14更新 | 159次组卷 | 2卷引用: 2024届北京市通州区高三下学期4月模拟考试(二模)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战国时期,赵国已经形成完备的赏罚制度,据下表可推知该制度(     
记载出处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蔺相如出使强秦不辱使命,完璧归赵……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A.是士卒晋升的主要渠道B.加速贵族等级分封制解体
C.保障了赵国的吏治清明D.有利于维护君主专制权威
2024-05-06更新 | 16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二轮复习质量检测(二模)历史试题
8 . 下表所示为战国时期部分诸侯国改革的相关举措。这些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诸侯国举措
魏国“食有劳而禄有功”
楚国“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翁禄”
秦国“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韩国“循功劳,视次第”
A.选拔实用人才B.提升国家实力
C.促进阶层流动D.废除贵族政治
9 . 重大改革与历史发展

《周易》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考察古今中外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改革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从某种程度上说,数千年的世界文明史,就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和自下而上的变革交相更替、互为作用的运动过程。下表选取了中国历史上的几则典型的改革事例:


相关史实相关言论
商鞅变法商鞅变法开始于公元前356年,主要内容有: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废井田,开阡陌”等。“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史记·商君列传》

王安石
变法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变法涉及农业、商业、军事、科举、教育等诸多领域,基本原则是加强国家对这些领域的控制和管理,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宋史·王安石列传》

戊戌变法1898年,光绪皇帝在维新派推动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此后的103天里,光绪皇帝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除旧布新的举措,史称“百日维新”“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里也。”

——《变法通议》

改革开放1978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以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重要讲话为指导,作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邓小平文选》

请以“中国历史上的改革”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标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2024-01-31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部分市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024·浙江·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下表“战国晚期以来贵州地区墓葬出土的中原铁器数量概况”,由此可推知(       

时代

墓葬数

铁器数量

备注

战国晚期

20座

16件

其中没有农具

西汉前期

140座

80多件

有镢、鍤、斧等农具

西汉中后期

70座

数百件

大多数为各类农具

A.庄园劳作方式在边疆逐渐确立B.西南丝绸之路伴随着冶铁技术传播
C.汉夷经济形成了较强的互补性D.西南夷的生产力水平得到一定提升
2024-03-11更新 | 158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名校联盟2024届高三下学期新高考研究卷(一)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