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孔子和老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4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出自《道德经》第四十二章(照《淮南子》的解释,“二”是“阴阳”,三是“阴阳合和”),此句蕴含的思想包括
①“道”是世界的根本   ②“齐物”
③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④“无为而治”
A.①B.①③C.②③D.①④
2022-05-29更新 | 296次组卷 | 4卷引用:高频考点09孔子与老子-【高频考点专练】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题汇编(第一辑)(全国通用)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下列主张与该思想属于同一流派的是(     
A.“为政以德”B.无为而治C.“兼爱”“非攻”D.隆礼重法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殷周以来的仪礼,是从家庭的祭祀祖先、和睦亲族的仪式发展起来的,后来逐渐扩大,有了祭天、祭山川等祭祀活动。春秋时期,孔子提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此举旨在(     
A.整顿社会的秩序B.把仪礼上升到国家制度的层面
C.培养循礼的习惯D.使伦理纲常成为社会主流观念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以及后来战国时代的儒家,广泛而深入地探讨了人的价值,人的完善的品德,以及人性的冶炼。董仲舒把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塞进阴阳家的框架,加上一个最高的主宰“天”,成为一种神秘的天人感应论。唐代出现了儒、道、佛“三教”并立的局面,同时一些思想家或明或隐地吸取佛学思辨哲学的若干方面。宋明理学在三教融合、渗透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起来。

——摘编自张岂之《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作用》

材料二   当中国被拖入现代化进程,无论接受.还是排斥,历史大势不可逆转。康有为纵然学贯中西,天纵英才,始终无法扭转历史大势,这注定了他只能成为时代的少数派,既无力打破也无法逃脱。康有为尽管披着西方的外衣,但他的政治理想,其实还是传统的“得君行道”的那一套:一方面,康有为在他的时代,找到了君主立宪这个新天道,然后四方奔走,想要得君,然后行道,可他想得的君,要么是被软禁的光绪,要么是流亡的溥仪。另一方面,他的救国方案,即使遇到明君,也不可能真正的解决问题——他没有意识到,西方宪制自有它生长的道德根基和伦理机制。康有为始终相信只有文化与制度嫁接起来,汇通东西——西方的物质文明结合孔夫子的教诲——才能重建中国人衰微的价值世界。

——摘编自王人博《1840年以来的中国》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新儒学与传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分析新儒学在近代变迁中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思想的主要特征。
2023-06-08更新 | 256次组卷 | 5卷引用:(主观50题)主题05晚清至民国初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的抗争和探索-超燃历史一轮课件帮好题帮(新教材)
22-23高二下·安徽·期中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有学者指出,孔子以“信而好古”的执着发掘历史真知,并以返本开新的历史发展观宣告古代之声、重建古代文化、损益古代文明,汲取管子思想,探求富民强国智慧和救世道路,将源自古代且渐成轮廓的华夏哲学伦理思想以及道德文明推向成熟。该学者意在强调孔子思想的特征是(     
A.还原历史真相B.强调礼法结合
C.开创伦理哲学D.承古而又萌新
2023-04-16更新 | 269次组卷 | 3卷引用:2023年全国甲卷高考历史真题变式练习中国古代史
7 .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主张为政以德,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君主集权,道家要求“无为而治”,墨家希望选贤任能。他们都(     
A.体现强烈的民本色彩B.彻底否定三代的治国理念
C.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制度D.希望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
2023-10-17更新 | 224次组卷 | 10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夏津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和孟子倾向于以“礼仁”为核心建立一个同西周王朝类似的等级秩序井然的国家,而荀子则倾向于以“礼法”为基础建立一个以封建君主为首的中央集权制的新型国家。这说明先秦儒学
A.强调恢复周礼B.成为主流思想
C.蕴含统一思想D.主张中央集权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提出许多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观点,其中孔子主张(     
A.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B.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C.仁者爱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D.兼相爱,交相利;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的圣人形象,早在孔门弟子那里已经大致形成,但是,还没有得到人们的公认。到了汉代,孔子渐渐成了从官府到民间共同推崇的圣人。司马迁将孔子列入世家,不仅肯定了孔子是圣人,而且推崇其为“至圣”,认为孔子是从圣人中走出来,出类拔萃、独步天下的人物。

材料二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批孔,“打倒孔家店”。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纷纷揭批孔子,认为孔子是封建礼教的代表;孔子尊君,易演成“独夫专制”之弊;孔子讲学,不许问难,易演成“思想专制”之弊;孔门伦理,曰忠、曰孝、曰节,皆非推己及人之主人道德,而为以己属人之奴隶道德;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以来,重新认定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哲学家,指出孔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文化也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吸收孔子思想的精华,有助于推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孔子的智慧到今天仍然可以指引着人类前进的脚步。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王钧林《历代孔子形象之嬗变》

根据材料,结合相关史实,围绕孔子“形象”变化,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2024-03-22更新 | 248次组卷 | 5卷引用:专题16 中国近现代史(80道高频非选择题)-【好题汇编】2024年高考历史二模试题分类汇编(新高考专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