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孔子和老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孔子在社会伦理上强调尊卑有别.等级分明,但在教育上却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这一差异表明孔子(     
A.重视教育对社会秩序的作用B.具有比较超前的政治理念
C.有意推动私学的兴起和发展D.教育理念与伦理观相矛盾
2 . 孔子在社会伦理上强调尊卑有别,等级分明,但在教育上却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这一差异表明孔子(     
A.重视教育对社会秩序的作用B.努力维护教育公平
C.有意推动私学的兴起和发展D.具有人道主义精神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使心不乱……为无为,则无不治”。这段话反映思想家的主张是(  )
A.无为而治B.小国寡民C.朴素的辩证法D.崇尚自然
2023-11-11更新 | 39次组卷 | 23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白泽湖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孟子也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这些认识(     
A.适应了争霸战争的需要B.有利于建立专制主义集权国家
C.受到各诸侯国君的推崇D.强调当政者应该加强道德修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这些主张出自(     
A.孔子B.荀子C.老子D.庄子
2022-09-02更新 | 365次组卷 | 10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在当代中国,教育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孔子的下列观点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因材施教B.温故知新C.有教无类D.为政以德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认为,整个世界史存在着一个轴心时代,约以公元前500年为中心一从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这一时期被称为轴心时代。在这一时期,世界史发生了最深刻的历史转折。在中国生活着孔子与老子,形成了中国哲学的所有流派;在印度出现了《奥义书》,生活着佛陀;在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他们生活在同一时代,互不知晓,但他们都在思考着共同问题。人们往往习惯于把中国的孔子和古希腊的苏格拉底相比,不仅仅因为他们生活的时代大致相同,主要是他们思考问题的一致性:“人是什么”。

——摘编自陈鸿《浅议苏格拉底与孔子的人性论思想》

材料二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体现了“人为本”的朴素理念。中国的孔子在对待天人关系上,与苏格拉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他传承了西周重人事轻鬼神的思想,体现了强烈的人文关怀和现实主义思想。苏格拉底一生虽未亲身从政,但他花了大量时间和心血以培养懂得怎样从政的专门人才。二者都认为教育对于国家兴衰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都强调道德教育以改善社会风气。他们的教育思想对本国及他国、对现世和后世都产生了广泛而重要的影响。

——摘编自吴晨璐《从“轴心时代”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思想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主张产生的相同影响。
2022-07-27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宣城市七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8 . 中国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斐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孔子整理《诗》《书》《礼》《易》《春秋》等文献,形成儒家经典
②唐朝孙思邈完成《千金方》,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③北宋沈括撰写《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了当时许多科技成果
④明朝徐光启著述的《农政全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完整农书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9 . 汉晋时期有多种文本记载,帝尧之时,“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老者“击壤”而戏,围观者称颂帝尧。老者歌云:“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上述记载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最接近(       
A.孔子B.老子C.韩非D.墨子
2022-06-16更新 | 12116次组卷 | 76卷引用: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值得不断传承与发扬。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

——《荀子》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汉书·董仲舒传》

人之所以为人者,以有天理也。天理之不存,则与禽兽何异矣?

——《二程粹言》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二 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由于理学家将“天理”“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要求受到强大的约束。理学专求“内圣”的经世路线以及“尚礼义不尚权谋”的致思趋向,将传统儒学的先义后利发展成为片面的重义轻利观念。但与此同时,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1)材料一所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古代思想均出自哪一学派?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该学派的发展历程。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提炼该学派的精神内核。简要分析其在当今的社会价值。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