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孔子和老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孔子认为,“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商鞅则说,“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各当事而立法,因事而制礼,”据此可知,他们(       
A.强调反思西周的礼教B.主张为政应因时而变
C.代表新兴地主的利益D.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
2 . 中华文化主张和而不同,西周末年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认为不同事物之间彼此配合才能达到平衡。孔子和孟子则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这反映了(     
A.求同存异是中华文化的根本B.传统的道德准则形成于西周
C.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D.传统文化突出共性否定个性
2023-04-17更新 | 346次组卷 | 44卷引用:内蒙古赤峰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偏居江南一隅的东晋政权,从一开始就由于内部矛盾无法调和而动乱频仍。在这些动乱中,琅琊王氏往往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王羲之虽然出身在琅琊王氏,但很少以一家一族的利益为念。他多次拒绝王导要他到中央政府为官的建议。他愿意在地方上担任具体工作,以便为振兴东晋王朝建立一番功业。从晋成帝咸和九年(334年)起,大约有六年的时间,他一直在荆州的征西将军庾亮那里供职。庾亮反对王氏专制朝廷,与王导格格不入。然而王羲之却能注意与庾亮融洽相处。他终于赢得了对方的信任,庾亮把他的职务从参军提升到长史。咸康六年(340年),庾亮去世。临终前,庾亮亲自上表称赞王羲之的才能,建议成帝任命他为宁远将军、江州刺史。不久,晋成帝前后两次发布诏令,委任王羲之任侍中和吏部尚书。因有违本意,都被王羲之一一谢绝了。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王羲之所处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指出王羲之的可贵品质。

4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论及君主出现之前到君主出现及演变过程时曾说:“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及至到了诸如尧、舜,“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然则,历史的演进似乎又使这种情况发生了逆转,且更甚于前。今之人君的演变现状,“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国家之法,乃“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

材料二

他在谈到臣之责任时又说:“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

(1)根据材料一指出黄宗羲关于君主制度出现前后及演变中的观点。

(2)根据材料结合时代背景评析黄宗羲的观点。

2017-06-02更新 | 91次组卷 | 4卷引用:内蒙古包头市第九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面对社会疾病,孔子从不向神灵祷告。他主张“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君子言有物,行有格,此以生不可夺志,死不可夺名,故君子多闻,质而守之;多志,质而亲之;精知,略而行之”。由此可见,孔子
A.拒绝祷告是由于他不相信鬼神存在B.主张尊敬神灵的同时尽量保持距离
C.认为用实际行动更能推动社会进步D.明确否认神灵祷告对社会的推动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6 .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商周历史文化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2016-11-27更新 | 3395次组卷 | 135卷引用:内蒙古固阳县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高考模拟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