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孔子和老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2 道试题
1 . 学界普遍认为,《管子》是托名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管仲的一部思想巨著,大致成书于战国到西汉这段时间。以下为其部分内容摘录,由此可知,《管子》一书(     
“天道之数,至则反,盛则衰。”《管子·重令》
“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管子·霸言》
“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管子·明法》
A.集成了诸子思想之精要B.提出了天人感应学说
C.反映了大一统的时代趋势D.系统阐述了法家治国思想
2024-04-09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黔江民族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某思想家曾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又说:“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这主要反映了先秦时期(     
A.孔子“仁”和“礼”的学说B.庄子“齐物”的自由精神
C.老子 “小国寡民”的思想D.墨子“节用”、“兼爱”的主张
2024-01-11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黔江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11月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面材料

①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②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③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为无为,则无不治。

④视人之身若其身,谁贼?视人之家若其家,谁乱?视人之国若其国,谁攻?

⑤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请依次写出这五段材料分别属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个学派。
2024-01-09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黔江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老子认识到事物间相互依存、彼此消长的发展规律。“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体现了老子(     
A.无为而治的理念B.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C.朴素的唯物论思想D.逍遥自由的观念
2024-01-09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黔江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华文明数千年来一脉相承,既有其一以贯之的核心内核传承延续,也有与时俱进、不断鼎新的新要素持续融入。2023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阐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时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而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体现在中华文明标志性要素的传承与发展。

摘编自叶坦《中华文明连续性考察基于以民为本理念的新视角》

结合中国古代史所学知识,任选一种“中华文明标志性要素”,自拟观点,对中华文明的连续性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阐述充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使心不乱……为无为,则无不治”。这段话反映思想家的主张是(  )
A.无为而治B.小国寡民C.朴素的辩证法D.崇尚自然
2023-11-11更新 | 39次组卷 | 23卷引用:重庆市朝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代的士,虽然政治主张不同,但是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是他们共同的特点。儒家的孔子公然提出“学而优则仕”的口号,培养了大批弟子如子路、子贡等参政。孟子更称:“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墨家以“兼爱”、“非攻”等立场鲜明的政治学说与儒家并称显学。至于法家,更是以研讨政治权术、建立政治统治、实行富国强兵为宗旨,在战国时代各国先后兴起的众多变法活动中,领导的重任多由这一派的士子担任。即使是老子的“小国寡民”归隐思想,也只是在实现自己政治理论无望的时局下,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的扭曲表现。

——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西周末年,士作为低级贵族从政治结构中游离出来,面临着再就业的选择。士再就业的事实,决定他们必须在自己原有知识的基础之上,根据现实的需要,提出不同的思想观念和解决方案,并在私学的背景之下不断强化自身独特的思想立场,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由礼崩乐坏所导致的士的再就业需求促进了私学的兴盛,无论是后世诸子百家的称谓也好,还是九流十家的说法也好,都表明了这一时期中国思想的丰富程度。中国思想由此实现了突破,并确立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基本精神价值,塑造了国人的精神世界。

——摘编自何善蒙《“士”的再就业与百家争鸣》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主要学派治国思想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
2023-11-01更新 | 99次组卷 | 3卷引用:重庆市育才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一)历史试题
8 . 老子认为人对事物的欲望越多,就越不自由。孔子认为“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这表明他们(     
A.都突出仁的思想核心B.强调个体的生命价值
C.都主张改革社会制度D.迎合地主阶级的需要
9 . 先秦时期,孔孟认为身体需要安身之处,而心灵的安居之所更为重要;道家认为明确了人应以“道”为精神居处。这反映出先秦时期(     
A.百家争鸣思想丰富B.社会动荡致使人心思定
C.分封崩溃思想多元D.思想家都探索研究人性
2023-10-15更新 | 42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孔子提出“射者,进退周还必中礼,内志正,外体直,然后持弓矢审固;持弓矢审固。然后可以言中。”根据儒家教化,孔子还意在指出射箭运动(     
A.徒有军事的性质B.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
C.有道德教育之用D.主要维护尊卑等级秩序
2023-10-15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