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孔子和老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和西塞罗是古代中国和罗马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都生活在社会动荡之中。孔子认为经济发展是社会稳定的物质基础,同时认识到社会公正至关重要,主张财富分配要体现出社会公正。西塞罗认为建立国家的目的就是要实现社会的正义,并指出共和国是人民的财产。孔子始终把道德品行的教育放在首位,而且也看到了法令法规对人们行为的约束作用。西塞罗宣扬那种为国家献身的精神,他认为罗马共和国是稳固地建立在古罗马的那种传统美德之上,国家只有按照法律行事才是正当和合理的,也就是说他认为法治的另一个要求就是制订的良法要得到普遍的遵循。他们针对各自国家面临的问题设计了种种解决方案,虽然二人都未能解除当时社会长久积聚的种种痼疾,但他们的社会和谐思想却足以称得上是人类永恒的财富。

——摘编自王芳《孔子与西塞罗的社会和谐思想之比较》

材料二   辽宁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西方国家开始了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推动了经济的迅速增长,因此二战后西方国家积极推行促进社会和谐的政策,对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气、废水、废渣等行为课税。西方国家又在进行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将用料多、耗能高、污染重的产业大举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并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为缓和利益矛盾、促进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还采取了一系列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政策,比如提供均等的受教育机会、征收个人所得税等。战后西方国家采取了对农业实行价格支持和补贴制度帮助农民增收,还采取了区城开发政策来帮助落后地区摆脱贫困。这些措施既缓和了社会矛盾,还保证了社会劳动力再生产正常进行所必要的条件,即满足垄断资本扩大再生产和利润增长的共同需要。

——摘编自王启云《战后西方国家促进社会和谐的政策、动因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和西塞罗和谐思想的相同点,并进行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二战后西方国家为促进社会和谐而采取的主要措施及动因。
2024-03-12更新 | 87次组卷 | 2卷引用:秘籍06 抢分专项 · 中外对比类主观题精练30题(含抢分提示) - 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抢分秘籍(新高考专用)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时期,晏婴说:“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认为周礼能“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孔子首次提出“性相近,习相远”的命题。在他看来,人在其本性上原本相差无几,只是由于后天习俗的不同导致彼此道德品质的差别。因此,孔子认为,要想达到“仁者”的理想境界,关键在于个体的内心自觉,“我欲仁,斯仁矣”。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更侧重于要求社会关系双方对已克制权利的索取、对人克尽义务的相互性。《中庸》认为“诚”是“天之道”,人必须“以诚载道”方能与其他人和谐相处,并认为“民无信不立”,必须“言而有信”、“敬事而信”方能立足社会。

——摘编自周庆玲《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思考》

材料二   西方文明发源于古希腊,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让西方文明充溢着追求自由、敢于冒险的海洋精神。因而,西方文化从源头上就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封建保守思想存在根本的差别。西方人更加向往独立与自由。他们认为世界万物一切价值虽不必然为人所创造,但都是人所经验可及的,个人具有最高价值,社会只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每个人都具有平等的权利,个人利益高于一切。西方人还倡导通过个人奋斗和竞争实现个人价值,强调自主、自立、自我奋斗。“人是生而自由的”,“确信和崇尚人类合乎逻辑地推理能力和在此基础上分析、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主张“知识就是力量”,宣扬“科学万能”等。

——摘编自孙兰英陈嘉楠《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西方传统价值观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先秦时期先哲提出的有关社会价值观方面的主张,并分析这些主张的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中国相比,近代西方社会价值观的特点,并简析其成因。
2022-11-30更新 | 127次组卷 | 3卷引用:第14练文明差异交流借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热点专练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晚期出现的私学(与官学相对而言),为统治者培养政治家、战略家,孔子办学,为出身寒微的人才开辟一条从政之路,或许可以说是孔子最为了不起的成就。胡适说:孔子是了不得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哲学可以说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哲学,将人看作是平等的。那就是有教无类,而且教育的目标是安人安百姓,把教育个人与社会贯连起来,也就是后来儒家之书《大学》里所说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因为有这个使命,受教育的人,尤其是士大夫阶级,格外有一种尊严,愿意杀身以成仁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   孔子是旧中国的思想中心。抓住了孔子,思想之战就成功了。皇帝是旧中国的政治中心。所以康有为的实际政治工作是从抓住皇帝下手。他在严重的国难时期之中,再上书给光绪皇帝,大讲救国之道。光绪也受了时局的刺激,很想努力救国。他先研究康有为的著作,后召见康有为。……从戊戌四月二十三日到八月初康有为辅助光绪施行了百日的维新。

——摘自蒋廷黻《近代中国史》

材料三   新加坡于1965年正式独立并很快发展成为国际性的石油加工业中心、海运业中心和金融服务中心。……按照新加坡的官方版本,这种供国人遵循的共同价值观包括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同舟共济”“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等五项。奉行亚洲价值观的目的,是永远不希望新加坡成为一个西方式的、自由主义的、个人主义的社会……为了继承传统,儒学经典在新加坡学校都被列入必修课程。

——摘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第二版)》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从育人和文化传承两个角度阐述“孔子是了不得的教育家”的理由指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蕴含的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   
(2)根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在严重的国难时期”求变求新过程中所作的努力。结合所学,指出维新派“思想之战”的主要方式并分析其启蒙作用。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从经济发展策略和文化融合的角度分析20世纪60—80年代新加坡成为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原因,并用一句话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特征。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已不断对“美”进行探索和追寻。柏拉图说:“我们应该寻找一些有本领的艺术家,把自然的优美描绘出来,使我们的青年们像在风和日暖的地带一样,四周一切都对健康有益,天天耳濡目染于优美的作品,像从一种清幽境界呼吸一阵清风,来呼吸它们的好影响,使他们不知不觉地从小就培养起对于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在柏拉图看来,实现美的途径就是艺术,就是通过音乐、舞蹈和美术等艺术形式,通过对美的模仿以获得美感,从而实现美育的功能。

——摘编自秦宾、刘忠伟《古希腊“三贤”美育思想概论》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周礼处于即将崩溃的边缘,因此,孔子提出以“仁”释“礼”的策略。他认为,通过对人们审美意识和审美情感的培养可以使仁爱精神广泛传播,因为美具有感人心、动人情、启人怀、移人性的功能,无论是对于政治还是社会环境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儒家学派认为,诗歌、音乐等都可以起到陶冶人情志的作用,将人塑造为具有完美人格的人。儒家美育对于传统美育绝不是简单的概括和总结,其重要性在于创立了独特的美育思想理论体系,并将之付诸实践,为当时的社会做了突出贡献。儒家美育思想的理论完整、内容丰富、见解独到在中国的整个封建社会都发挥了作用。

——摘编自聂苏《先秦儒家美育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柏拉图美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孔子美育思想的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美育的认识。
2023-09-03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高考历史非选择题分类练2024版全国通用-第三部分新考法专练3五育并举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春秋战国时期,公正作为一种政治主张,就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表述。《论语·颜渊》道:“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孔子要求君主秉持正义,行为正当。君主先正已而后正人,天下即可垂拱而治。《礼记·礼运》提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此处的“公”具有较为充分的伦理意蕴,强调的是公心、公义。老子强调“损有余而补不足”,主张平均分配的社会理想。荀子提出“商贾敦悫无诈则商旅安,货通财,而国求给矣。百工忠信而不楛,则器用巧便而财不匮矣”。韩非认为不从事劳作而生活供给却很充足,不担任官职而名声显赫,这是不公正的;堵塞个人私利而一概按功行赏。

——摘编自方宁《中西方古代公正思想差异性研究——基于先秦诸子公正观和古希腊正义观的分析》

材料二   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即美德,正义作为一种美德也源于知识和智慧。柏拉图把城邦中的公民划分为统治者、护卫者以及生产者三个阶级,他认为每个阶级所对应的正义都是有区别的:对于统治者而言,正义就是智慧;对于护卫者而言,正义就是勇敢;对于生产者而言,正义就是节制。在他看来,国家是由许多个人组成的,国家正义的实现还是需要依赖于个人正义的实现。亚里士多德指出,在法律中,法律规定了哪些行为是恶或者公正,并且只要遵守了法律,就可以称之为公正。一定意义上来说,法律本身是公正的,而制定法律的人也是公正的,因为其代表了城邦整体的利益。亚里士多德认为,获取财富要使用正当的手段,如通过劳动从大自然获取财富,他称之为“自然的获取财富之术”或“必要的获取财富之术”,否则就是不正当的,是不合乎正义的。他还专门写有《伦理学》一书,从公平的角度分析商品交换的过程和价值。

——摘编自黄洋等《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时期和古希腊时期公正思想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先秦时期和古希腊时期公正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苏格拉底与柏拉图之前,古希腊美学的重心几乎是围绕人和自然的关系,直到他们的出现让古希腊美学重心开始发生转变。苏格拉底从认识论出发,探讨真和善的联系,进而探讨美和善之间的联系。他认为美即是善,所有美的事物都是善的事物,他强调一个人的美不在于外在,而是其品行与社会生活中的行动。柏拉图认为艺术太过感性,不能帮助人们实现求真,甚至会干扰人们的理智。他从自然哲学出发进行美的探索,认为美是审美主体自身拥有的一种意识属性,在《对话集》中集中阐释了自己与苏格拉底关于哲学思维及文艺创作的过程,为后续文艺发展及美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材料二 孔子用《周易》中“天人合一”等美学思想,诠释了个体生命与自身、与社会、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他将个体的伦理品质与大自然看作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的天被当做象征道德伦理至高典范的天,自然世界中的一切物象都能体现个体的道德品质。“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他认为个体需要做到居中守正,懂得去整体把握对象,才能实现中和完美的美学理想之境。另外,孔子认为尽管个体的外在之美给人带来愉悦的体验,但这种美只有与个体的善相统一展现出“仁”,才可以称之为真正的美。在孔子看来,仁就是美,仁者爱人,君子仁爱、利他的善良品德就是美的典范。孔子的美学思想,是先秦时期最具代表性且对华夏文明有着深刻影响的美学思想体系。

——摘编自吴薇《不同历史境遇下的中西美学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希腊美学思想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希腊美学思想相比孔子美学思想的独特之处,并说明二者在历史发展中的共同作用。
2023-07-11更新 | 101次组卷 | 3卷引用:【好题汇编】专题08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前551—前479年),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周游列国,到处游说诸侯,晚年回到了鲁国从事讲学。在教育对象上,孔子倡导“有教无类”,这一口号的提出不仅使“私学”走向了兴盛,而且为战国社会变革奠定了人才基础。在教学实践中,孔子重视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强调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在学习过程中,要多听多看,有怀疑的地方不轻易下判断,要持存疑态度。同时孔子还主张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要做到“不耻下问”。在教学方法上,孔子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的主张。面对学生,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及“因材施教”的观点对后世影响极大。在培养目标上,他倡导“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主张,在我国教育史和选官制度变革上具有划时代的进步意义。鉴于孔子在教育上的贡献,国际学术界尊其为世界古代十大思想家之首。

——摘编自朱邵侯、齐涛等《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柏拉图(前427--前347年),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曾在雅典创办过阿加德米学院。在教育作用方面,他认为良好的教育是实现理想社会,培养出合格的卫国者的保证。他认为教育在改造人性上也有着巨大的威力,因此他要求国家严格控制教育。柏拉图的最高教育目的则是要培养“哲学王”,经过教育的培养的精英可以成为优秀的哲学家,最终成为统治者。在教育对象上,他主张“精英”教育,应该从第一、二等级中选出最优秀的年轻人进行学习。在教育方法上,柏拉图提倡启发诱导,他认为,只要经过启发,没有学习过的人也能自觉地推导出数学、几何等公式。柏拉图以上的教育理念对欧洲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陈桃兰《孔子与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比较》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简析孔子和柏拉图教育理念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和柏拉图教育理念的相同之处。
(3)根据材料,谈谈你对当下教育的建议。
2023-04-21更新 | 371次组卷 | 4卷引用:(主观50题)主题08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及中古时期的世界-超燃历史一轮课件帮好题帮(新教材)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向来是十分尊崇礼仪的,孔子所谓的礼,简单说是“仁礼”,是合乎仁德之“礼”,也就是合乎忠恕之道的外在行为规范。他以严格的外在礼仪形式来践行“礼”。《论语》中记载了很多孔子在日常活动以及朝会和出使时的种种守礼行为,如孔子在乡里之间温恭谦逊,在宗庙朝廷之上非常恭敬,孔子也不用红色和紫色作为平常的便装。孔子认为“礼制”作为一种政治制度,有两个重要的原则,即“尊尊”和“亲亲”。孔子认为要维护这种“尊尊”“亲亲”的等级制度和宗法制度,就必然要求不同的人在包括从车马服饰到钟鼎等器物使用上,都要在大小、质地、形制、数量各个方面加以区别。在孔子看来,普通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完全可以成为“君子”。所谓“君子”是尚德的,他们一切以仁爱为出发点,所以又能表现出忠、信、恭、义、礼等种种美德。当然,孔子常说的“夏礼”与“殷礼”,就是指夏、商两代王朝的文化成就和整体文明状态。

——摘编自谢婧《孔子“仁”“礼”思想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   荀子说:“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又说:“礼义生而制法度。”据此,荀子提出了“非礼无法”的思想。荀子突破了传统儒家只重视“礼”“仁”的思想格局,在治国策略上也改变了“德主刑辅”的传统,对于违礼的惩戒也打破了只按传统习俗柔性对待的方式,将“法”融入礼之中或将“礼”提到法的位置上,以此作为治理国家的手段。

——摘编自龚建平   边颜《简论荀子以“礼法”为核心的法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礼”的思想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荀子对“礼”的思想的新认识,并分析其产生的背景。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孔子指出:“子不语乱力怪神(违背常理或不易解说的事)……未知事人,焉知事鬼……敬而远之”。儒家学派主张“仁者爱人”“泛爱众而亲仁”“仁者人也”“仁者心也”“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理学家张载说:“天地以生物为心”。朱嘉说:“仁者以天地生物之心为心”。这些思想主张,后来成为儒家思想的根本命题。

——摘编自李泽厚《论语今读》等

材料二梁启超指出:“兴民权”“政治革命者,革专制而成立宪之谓也”。康有为言:“民为主而君为客,民为主而君为仆,故民贵而君贱易明也。”而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更使民主成为“反专制”的一把利刃,直取君主专制的要害。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材料三19411028日,《解放日报》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分析了人民“当家做主”的双重含义:“一是人民当家做主人,二是人民作为国家和社会主义对自身的事务当家作主”。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儒家思想的“根本命题”,并分析这些思想产生的经济根源。
(2)根据材料二,概述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对古代儒学“根本命题”的共同发展,并指出引起这一发展的政治因素。
(3)根据材料三,简析中国共产党对古代儒学思想的重要发展,并指出这一发展对当代社会的价值。
2023-04-13更新 | 171次组卷 | 4卷引用:2023年全国甲卷高考历史真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10 . 春秋末期,某思想家主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他的学生将其为人处世之道概括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出一种关怀互助和平等相待的人文主义精神。据此可知,符合这一主张的是(       
A.老子的“无为”B.孔子的“仁”
C.墨子的“兼爱”D.邹衍的五行“相生相胜”
2023-02-25更新 | 278次组卷 | 7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高三下学期决战新高考(大联考)历史试卷变式练习中国古代史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